尼采对佛教的评价
尼采说“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他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蔑视一切权威,颠覆一切道德基础,反对基督教,反对犹太人。要“重估一切价值”,宣扬“超善恶”“永恒轮回”等等。他在《权力意志》中对佛教进行评价我把它全部抄录如下:
1、
假如想了解来自统治阶级的否定性的雅利安宗教,就必须研究佛教。
2、
我们非要保留几种非常不可的哲学,有时,悲观主义哲学可当铁锤,欧洲的佛教也许不可缺少。
3、
有则任安抚病态神经的基督教,根本不需要“受难基督”,那样可怕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欧洲的佛教到处取得进展的原因。
4、
文化也会因信仰道德而消失,因为假如产生文化的必要条件一旦发现,那么,人们也就不会需要什么文化了(佛教)。
5、
第二个佛教,其特征是同情日益扩展,……,虚无主义的灾难一定会随这种佛教文化而告终。
6、
佛教一概否定现实性,(表面=苦难),乃是完美的结果,因为它不可证明,不可企及,没有范畴。
7、
下述思想在佛教中占统治地位:“一切渴望,一切引起欲望,流血的现象,都会转化为行为,”——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告戒人们不要作恶。
8、
对于佛教来说相去最远的东西莫过于使徒保罗倡导优太狂热。
9、
佛教理想出现了超善恶的现象。
11、
佛教那里也构想出了精致的道德彼岸性,他同人的正果同时发生。
12、
最和缓的敌对形式肯定也就是第一批佛教徒形式。反对仇忌的斗争乃是佛教徒的首要任务,这是以无比缓和和甜美的人性为前提的。
13、
佛教的实践不是奇想。
14、
佛教的欧洲形式:知识和力量的能量迫使人取得这样的信仰,这是一切假说中最科学的。我们否认终极目的。假如生命真有一个目的,那他想必已经达到。
15、
人们不仇恨恶,不与恶作对,不去发动对自己的战争,人们会通过和平的,善良的,和睦的,多情的,多助的,可爱的状态,这种超级目标,使别种土壤变的贫瘠,————佛教的种类,或者说完美的母牛。
16、
佛教徒的行为有别与非佛教徒。
17、
佛教反对怨恨,因为它使人运动。
18、
艺术是反佛教的。
19、
《莫奴法典》(日儿曼民族的第一部法典)——婆罗门教徒中权力的圣化。
20、
佛教的总目的:“不存在胜于存在”
21、
佛祖反对“受难的基督”。
22、
佛教表示美妙的黄昏,完美的甜意和慈祥,一是对一切隐蔽物的感恩戴德;也包括占有本身的缺少的一切,即苦涩失望报复心,占有崇高的精神之爱;把对哲学的敏感置之脑后,它从矛盾中得以修养生息,但他从矛盾的源泉推导出自身精神的光彩和落日的炽热。佛教源自最高的阶层。
23、
佛教的特点就是崇尚虚无。
24、
印度佛教没有经历过最基本的道德发展,因此表现在它那里的虚无主义,即是未被补充的道德。把惩罚与生命结合,把谬误同生命结合,于是也就把谬误同惩罚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一种道德估价。
(以上就是在《权力意志》中尼采对佛教的全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