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边角儿_
边角儿_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65
  • 关注人气:8,8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好品质任重、道远(附图)

(2023-05-24 22:31:52)
标签:

育儿

勤俭节约

爱惜粮食

自国家市场管理总局部署从今年3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以来,网上类似《内蒙古“软硬兼施”督促整改618个餐饮浪费问题》的报道一片,可见各地、各级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抛开应对“俄乌战事”带来世界粮食危机不讲,在找回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意义重大,尤其对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等好习惯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客观地讲,就目前情况而言,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极其困难!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看,勤俭节约久违了。长久以来,孩子从上学就接受“地大物博(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教育,而忽视了“人口众多”的国情。尤其,受近些年“能挣会化”的误导,对“拉动内需”的误解,以及受到人们追求名牌、比吃、比穿、比时髦物欲洪流的冲击,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教育大大削弱。还有一个短期效应问题,例如:垃圾分类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一次性自然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和开发绿色(新)能源为主要内容,以减少环境污染、回收可利用再生资源为目的的一项全民行动。如今,除去本地十二瓶一件“燕京”绿色啤酒瓶外,其它一切玻璃啤酒瓶都作为其它垃圾遍布垃圾点......。请问,面对这一铮铮现实,如何向孩子解释?

其次,很多家庭奢侈与浪费形成习惯。到饭店、饭馆吃饭浪费严重无需再赘述。国人请客无论在外在家用餐,“菜不能见盘底”、“不能刮碟子撂落碗”的所谓规矩害死人。客观地讲:倡导“光盘行动”和“吃不了、兜着走”的“打包”确实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与此同时,反正吃不了“打包”也在纵容了多点菜。其实,带回去也不一定吃。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养生专家”和“营养师”,强调剩下饭菜“xx时间就不能吃”,致使不少家庭索性把吃剩的饭菜直接倒掉。

再次,由于缺少体验,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50年前。农村小学生拾麦穗;城市初中生与农民同住、同劳动,要么割麦子、要么插稻子、拔草......,享受“锄禾日当午”的汗流浃背,经受麦芒进到脖子里的次耨[cì nòu](又疼又痒又煞),以及忍耐腰酸疼到要折的痛苦......。今天,即使是高中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普遍现象。

由上述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见:今天“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也因此,越是如此越要下大气力乘此次“行动”的东风,应该以家庭为重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珍惜粮食”的舆论氛围。窃认为,目前力度还不够。应该积极发挥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优势,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第二,坚持从娃娃抓起,以家庭为主要阵地从点滴“小事”抓起,促进形成;良好的勤俭节约氛围。一,接待亲戚朋友须“看人下菜碟”选择饭店、饭馆,家人小聚没必要上大饭店。二,餐馆请客,“庄家”应提示“每个人点一个自己喜欢吃的菜,并且负责吃完”。视年龄决定自家孩子是否可以点菜。三,带孩子外出最好回家吃,在外面用餐应由家长决定到哪吃、吃什么,孩子的意见可参考,但不能向目前多数家庭唯孩子命是听。四,平时在家做饭须适量,尽量吃光、避免剩菜饭。剩米饭可以掺上面粉烙饼,剩面条可以发面蒸馒头,剩菜可以把肉挑出来随到下次炒菜中.....。促进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凝练在俚语(即: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中。如:“平时过日子不得不俭省、来人(招待客人)不得不丰盛”,“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等等等等,促进孩子养成勤俭节约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个庞大、复杂、长久、艰难的系统过程。记得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归根结底一句话,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好品德,关键在家庭日常生活的陶冶,关键的关键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父母身体力行、上行下效,关键的关键的关键是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习惯——人的习惯就是素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好品质任重、道远(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