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设计与技巧
(2021-03-19 22:14:38)
标签:
提问语文教学 |
分类: 我与语文教学 |
我这次汇报的题目是《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设计与技巧》。尽管我从2005年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但还是压力很大。这是一个大课题,一个牵住牛鼻子的课题。
首先,这是教育改革核心中的核心问题。
去年9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强调“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
2、
3、课改是一场课堂技术的革命。我们的良好愿望和先进理念只有落实到教育方法上,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
4、课改是一场行为的革命。心态决定我们的教育观念,观念决定教育方法,但不论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变成行动,才能转化成果。
再次,这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的切入口。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作用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主要促成4个转变。
1、变一言堂——群言堂。
2、变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3、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积极参与者。
4、变识记背——思考、创造生成自己的东西。随着考试内容主观题增多,学什么看什么已成为历史,很多考的教材外的内容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立德树人主渠道——阳光心态。
窃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设计与技巧》关键是有效;主要设计3个方面内容。
一是,有效提问设计的根据是什么?
二是,怎么样设计?
三是,如何有效实施?
第一个内容:有效提问设计的根据是什么?要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指导下进行。
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弄明白两项内容:第一,要明白学科教学的内容。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积累部分,包括学科材料、学科规则和学科标准。二是训练部分。包括思维与行为程序,也由老师负责介绍和组织训练;还有就是使用积累部分内容的熟练程度——熟能生巧(简称“二程”)。三是影响部分。教师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元素。一个总拿PPT上讲台的教师,很难设计出有效提问的。
第二,弄明白课堂教学上追求什么。我的追求是:瞄准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坚持三个原则,抓住一个关键。瞄准一个目标,即:培养学生离开教师后的再学习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标准、方法、程序。很多教师和家长抱怨学生作文没的写,其实是缺少选取有效素材的标准,抓住一个“变”字就解决这个问题。再者,教师辅导学生如何把文章写生动、写形象,讲得满嘴冒白沫,其实要求只要没有5个以上单词、没有5个形容词拿回去重写,到头来学生不但会写,往往还会辅导别人。
落实两项任务,即:“二程”,前面已经讲到。坚持三项原则,这是能否设计出有效提问的关键。即:在生活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会,在比较中生成(简称“三在”)。在生活中学习,也应该成为提问的一个原则,也就是实践性教学原则。在模仿中学会,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比较中生成,比较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最后一个,抓住形成一个“习惯”的关键——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习能力。
今天,影响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就是没有习惯的习惯——想怎样干就怎样干,今天CBE(能力本位教育)、明天多元智能,到头来狗熊掰棒子手里总是拿着最新的一个。
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读书!
2、为什么读书后说不出一二三?信息松散点与信息链——速读。
这里我把学科教学分为学科教学目标和学时教学目标。所谓学科教学目标,就是大多数课堂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如阅读教材是所有学科共同的任务;语文、外有还有个朗读体会语感的任务;所谓学时目标,就是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一元一次方程”、“大气压强”、外语的某一课。
这一提问,往往不被人重视;而我认为她是所有提问的老大,是一切提问的首要问题;目的是要启发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这个问题一旦回答不上来,其它问题就没有提出的必要!因为,你提得再明确、再简单,学生回答言之无据,或很难回答也就失去意义。
这里我要强调:大道至简,学生的能力就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育做版主时,有教师问我像您这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坚持不下来怎么办?我毫不客气地告诉这位女教师,饿你三天你就会自己找到答案——培养学生从书面语言提取信息能力,是形成学生再学习能力、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为了自己会学的必由之路,离开这一点教师就是不务正业,就不应该给饭吃!
第二个原则:整体性原则。这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如今的语文教学把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根本没弄明白课文就上讲台,严重干扰了学生生成阅读理解能力。这要知道“文贵曲还是文贵直!”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收录在人教版初中教材八册上。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分析藤野先生如何给鲁迅先生做人的尊严与做学生的权利,把文章的主题定在“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
据此,提出的问题多围绕藤野先生与鲁迅的相处上——歌颂藤野先生对鲁迅如何如何?我认为,这篇文章实际上鲁迅先生在告诉人们“自己在真挚的师生情和炽热的爱国情之间,依然选择了后者”。有诗为证: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照片后面题的自题小像中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与我血荐轩辕。轩辕是中国古代的轩辕皇帝,引申为中国。意思是把一腔热血献给祖国。也就是说,“爱国情怀”高于一切,是任何感情无法比拟的。这里的渲染与藤野先生的感情是一个陪衬——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越深,越是衬托出爱国情越切,高于一切!
因此,在布置预习时,站在全篇的高度设计出这样的提问:“结合课文说说鲁迅先生面对师生情与爱国情毅然做出怎样的选择?”
人教版初中教材九册上有一篇长篇小说节选《智取生辰纲》。一次,一位老教师做示范课请我帮助备课。他抓住一个“智”字。
360问答的满意答案和“中心思想”是:“一方面 从作者对杨志的蔑视和对晁盖等人的赞许的情感中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杨志押运的运送生辰纲的队伍中的矛盾导致生辰纲被劫走,而晁盖等人则筹划细致,分工合作,团结一心,最后巧夺生辰纲的正反对比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的品质。这篇小说从社会环境和人物矛盾冲突中体现小说揭示的社会黑暗现实。”
我问他什么叫取,得到的回答是“允许拿”。既然允许拿,晁盖等人何必用“智”呢?事实上,晁盖等人在智抢——依靠武力强行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在智劫——在路上拦路抢劫,在智夺——凭借武力抢别人的东西。作者施耐庵为什么不实话实说呢?于是,设计出两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今天面对有的腐败分子家中藏着成上千万乃至上亿的赃款,我们能否也组织几个人去取?——《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五十条规定:抢劫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又进行普法教育。
第三个问题:你认为,作者如何围绕一个“智”展开故事情节的?
——这里又回到前面所说,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思想、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决定的、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如果没有法律知识做支持,难以设计出这样的提问。
我理解:今天,咱们学校组织研究课堂有效提问非常好,抓住就是促进教师如何挣钱;因此,我介绍了在设计课堂有效提问方面如何一力降十会,这个力就是如何提高业务水平、丰富知识内容;同时,举例说明教师专业素质与有效提问的关心!然而,从工作态度上提高有效提问则立竿见影。
第一,教学一定要写教案,不能拿个PPT就去上课,更不可网上下载教案。力争做到没有感悟,不动笔写教案;没有激情不上课。教案一定要设计出提问,做到有预设问题,甚至预设语言。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随机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写教案,不是交差,而是为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解放自己的“减负”的有效措施。举例,讲解如何分析鉴赏古代诗词:《沁园春.雪》望远镜——《江雪》有几个意象——《沁园春.长沙》——与雪中的作者相比哪位更豪放,为什么?
一,是否促进学生思维?提问是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是否答得上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因此,有效的提问技巧能使学生作出迅速的、相关的、完整的回答。相反,如果我们的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只有最好的学生才能答出,或者学生只能作出十分简短的或不正确的回答,那么一定是我们的提问出了问题。有大部分学生尝试回答问题,还是只有几个成绩好的、自信的、知识面广的学生?(注意:仅仅将等待时间增加几秒,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
关于提问的分类:引入型、复习型、启发型、分析型、归纳型、拓宽型等六种类型,有分为:记忆性提问2.理解性提问3.应用型提问4.分析性提问5.评价性提问6.创造性提问的。我看还是根据需要设定为好。
一,先说设计“有效提问”注意的问题。
1、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问题设计的不是越高冷越好。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而影响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学生感觉是丈二摸不到头脑,不知从何作答;二是问题细节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且一语道破。数学中,教师直接问二次项系数a能不能等于0,学生回答不能,这个问题不能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不能明白为什么二次项系数a不能等于0。
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前者大而玄,无法回答,相对地抑制课学生的思维活动,后者细而明,告诉了答案,学生不懂脑,二者都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且要适度,垫一垫脚就够得到,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2、教学真正需要,不能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就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次数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3、要明确。如不少老师常常这样提问“这里写了什么?”这太笼统。例如:某次听课,一生物老师问学生鸡蛋与细胞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不知道可不可这样比。结果学生乱说。我建议她分项问学生:鸡蛋与细胞在结构上、形状上、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她反馈说这次学生答得挺好。
二,使用“有效提问”注意的问题
1、提问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而不是一种惩罚手段——谁不会问谁,给学生难堪。也耽误大家的时间,还造成师生矛盾。
1、学生学习困难,不少是不相信,心理有障碍。总想老师希望怎样回答、标准答案是什么?没有自信心,在非正常心理状态下思考得出的答案很难正常。
2、一个“你认为”,帮助学生打消这些顾虑;使心理和思维回归正常状态。
3、一个“我认为”,打消障碍,一家之言敢于说。
我的这个观点达到一定的认可。
2015年1月现代教育报和网上刊出一篇文章《一堂“批判性思维”的写作课何以受欢迎?》,报道北京十一学校“雷其坤语文教室”的一节作文教学课。当天,近2000名来自全国的校长观摩(可能用闭路电视)。文章一共有九个自然段,其中第六段写道“敢说才有可能会写,敢写才有可能写好。”北京九十四中孙世泉老师认为,写作教学不能只盯着写,要通过思维和表达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我要强调:鼓励学生敢于回答、乐于回答是使用提问的第二项任务;否则,就失去意义。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认识与尝试,肯定有不少谬误,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