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婚姻曲》
(越剧曲调)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国家法制百废俱兴,当时除了有个政协《共同纲领》算是类宪法外,最早制定的法律条文,要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了。戚雅仙的一曲《婚姻曲》,是由当时一张还称为“人民唱片”的78转唱片传送出来,这个婚姻曲,当时在江浙一带真正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她唱出了时代的变化。在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会哼上几句
戚雅仙,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戚爱英,1928年2月出生于上海一户贫民家庭。十二岁曾登台跑龙套。十四岁正式进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为雅字辈,工小旦。师从男班名旦陶素莲、叶琴芳。陶擅青衣,唱文戏,叶工花旦,会武功,两位艺师指导加上戚雅仙的勤学苦练,为她的艺术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戚雅仙于1941年进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工花旦。戚雅仙的表演脱胎于“袁派”,逐渐形成韵味醇厚、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艺术特色,世称“戚派”。代表剧目:《玉蜻蜓》、《文姬归汉》、《玉堂春》、《血手印》、《琵琶记》、《卓文君》、《龙凤花烛》、《白蛇传》、《王老虎抢亲》等。她曾于1954年与尹桂芳合演《屈原》(饰婵娟)获华东区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1995年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戚派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等。戚雅仙原籍余姚,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享誉越坛。她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了朴素流畅、亲切抒情、缠绵悱恻、韵味醇厚的戚派唱腔,在越剧流派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她塑造了《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玉堂春》中的苏三、《琵琶记》中的赵五娘、《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蜻蜓》中的王志贞等数十个动人的舞台形象,为发展和繁荣越剧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首《婚姻曲》,当年其实是一首配合政府宣传《新婚姻法》的越剧口味的歌曲。当时在江浙一带的普通百姓中,最能接受的宣传方式是唱越剧。而新婚姻法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妇女。讲大道理没多少作用,因此应时出来了这首群众喜闻乐见的越剧调调的《婚姻曲》,而且是由大家喜欢的越剧名角戚雅仙唱的。我记得当时我叶家台门里的居委会里,老太太,大嫂子都老是哼哼这个歌。弄得谁都能唱两句。连我们小孩子家也会哼哼好些。当然,好像能全部唱完的人不太有,因为太长了,神仙也记不住。哈哈。
http://s2/mw690/001qSGCEgy6OackydcB71&690
http://s10/mw690/001qSGCEgy6Oacl2Qm569&690
http://s4/mw690/001qSGCEgy6OaclwWm793&690
http://s1/mw690/001qSGCEgy6Oacm1e3m60&690
http://s4/mw690/001qSGCEgy6OacmnIsP53&690
http://s7/mw690/001qSGCEgy6OacmNqw606&690
http://s9/mw690/001qSGCEgy6OacnqQRi5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