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绍兴东郭门,只存在于我们这些小时候就住在这里的老人的脑海中了。人世变迁,沧海桑田,旧景旧情,了无踪迹,但老了的人怀念过去是免不了的。今天这一篇,就是我的怀旧小文。
老渡是土著绍兴人,老家在绍兴城的东南角的木莲巷口,所住老宅称“叶家台门”。解放初的门牌是木莲巷口25号。后来改名为鲁迅路91号。
木莲巷口位于绍城东南一隅之“东郭门”的城门附近,当然,此“东郭”之名,与养狼遗患的东郭先生大约没什么关系。
中国人都有个老概念:国要有国门,家要有家门,城自然也要有城门。一个城市是不能没有门的,尤其对于冷兵器时代历经战火的千年古城而言,城门是必须的。
绍兴城也是有门的。而且小小的绍城城门,宛如大城市般的多,竟有九九归一般的九座:东边是都泗门(水)、五云门,东南方是东郭门(水)、稽山门,正南面是殖利门(现称南门,水),西南方是水偏门(水)、常禧门(旱偏门),正西的是迎恩门(又称西郭门,水、陆两用门),北边的是昌安门(水、陆两用门)。而特别之处是:绍兴有好几座城门是水城门(上面我括弧里注着“水”字的就是水城门)。也就是说,有些城门,进出的都是水路。你走旱路是走不进来、出不去的,必须乘船进出 ------绍兴是水乡于此可见一斑。此文要说的这座老家附近的东郭门,就是一座水城门。当然绍兴的有些城门也有水陆两路都通的,如昌安门和迎恩门。
呶,你看,这1935年时我老家附近的东郭水门------
http://s6/mw690/6b4e3becgd23a58167d35&690
旧时东郭门,据传为绍兴山阴古水道之起点。据《越绝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绍兴的东郭门就已经是一个水陆要冲。山阴故水道起自东郭门,经五云门终在上虞东关,全长有近40华里,书上说它是我国最早开凿的人工河之一。最近国际上批准的那个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就包括杭甬运河。而绍兴运河这一段,就是杭甬运河的其中精华河段。
1938年,据说是为使日军侵入绍兴城后难以固守,绍兴县民国政府下令拆除了东郭门段城墙(即上图的城墙及其两向延伸)。而此前绍兴城的北城墙和西城墙已经拆除,大约时间上比拆东郭门更早些,是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据说是为了修建经过绍兴的肖穿铁路(肖山至穿山)而拆除的。东郭门南北的这一段城墙墙基,即为如今的环城东路。从五云门往南沿环城东路行至鲁迅路口,现在有一条与城外连接的水道,称为鲁迅路河。它应该是东郭门的山阴故水道起点。这样稀里糊涂说说,外地朋友不会有什么概念,我说得明白一点:其实东郭门进来的这条古水道起点,就是鲁迅纪念馆前面的这条小河的东头。
2002年,绍兴市政在拓宽环城东路同時,在鲁迅路河上新建了东郭门桥,此桥所在地即所谓的东郭门旧址,但一般不熟悉的人,已经感觉不到这座桥的存在,因为这个新的东郭门桥,是与马路一样平的,没有一般桥的突兀了。
http://s7/bmiddle/4e4825d4g937c09395066&690&690
说到东郭门。记得早年间读过老街坊前辈周作人先生作的一首题为《东郭门》的打油式的诗,我为写此文,专门找来此诗让各位读读:
东郭门
“往昔居会稽,吾爱东郭门。
吾家在城內,船步近沈园。
出门访亲友,棹舟发清晨。
东行十许里,殘山有箬蕡。
既过皋埠市,乃至樊江村。
名物松子糕,记忆至今存。
烧饼重双酥,其价才二文。
水程三十里,春遊正及辰。
待得缓缓归,天色近黃昏。
遙望城门口,薜荔如层云。”
周作人先生是俺街坊二太爷,他的这首诗写的场景和山名、地名,让打小也是东郭门里长大的,而且也间或要打两句油的我,熟悉得一塌糊涂,因此我每每读起此诗来,如嘴嚼橄榄,真真的后味无穷。
东郭门的城墙和城门,自然我这“离休小朋友”没见过(我曾有一文自嘲: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干部称离休干部,解放前参加公营企业的工人称离休工人,俺解放前出生的小朋友就应递延称之为“离休小朋友”),甚至我家大哥(《深山绿客》)他也说没见过,这是对的:1938年拆的城墙、城门,1936年才出生的大哥只有三岁,自然不会见到。但早年常听父母亲说过这东郭门。母亲告诉我们说:上城来的乡下人,傍晚都要急匆匆回去的,到点不走,东郭门的水门就关上了,船就出不去。早上上城来,得在城门外等水门开了,才能把船摇进来。老娘说,日本佬进绍兴城的时候,全家逃难,爷爷和爹娘带着大哥乘船逃出去,只差一点点,水城门就关上了。全家在外婆家附近的一个叫“顺渎”的小村庄里躲了好几天。后来日本兵在绍兴驻下来了,时间长了没办法,只好偷偷地又乘船回到木莲巷口的家里。因此,我父母和大哥都见过日本鬼子。听我老爹说,因为绍兴是个名人和有身份的人出得比较多的城市,因此日本佬在绍兴装得比较斯文一些,虽然也搞烧杀,但还算不像在南京那样一味乱来。小日本在绍兴的表现,属于“强盗装正经”(鲁迅语)的假惺惺。
我的有记忆的小时候,其实已经是解放初的1953年前后了。那时,我们街坊的小伙伴,常常在春三月里假借吊(割、摘的绍兴话)马兰头的名义,上东郭门头玩耍。印象中当时的东郭门头的环城路,是拆掉城墙后的地基只稍作修建后的马路。马路坑坑洼洼,大体只能走走手拉车,我好像不记得有汽车开过。城墙路上和路边杂草丛生,看上去好荒凉呵。但我们还是喜欢爬上环城路,因为跑上此路,眼界一下开阔许多:向东望去,绿油油全是阡陌纵横的农田,春天里则油菜花黄黄的一片,萝卜花白白的一片,紫云英红红的一片,煞是好看。长虹卧波的石砌的渡东桥,也离东郭门不远,一眼就能看见。我们在东郭门头,边玩边找马兰头,找荠菜,找艾,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有满篮的野菜带回家去向爹娘缴账。稍大些后,我们则还下到东郭门的河里去摸螺蛳、摸河蚌、抓小虾。反正不玩痛快是不回家的。而这个东郭门头,即便小孩子的我们,也感觉离家真的不算太远。
要说到东郭门头去玩,木莲巷口向东走,约有近二百米远。这条路,至今很清晰地存续在我的脑海中。木莲巷口到徐立钢台门这一段比较热闹,石板路的两旁大体都有住家。石板路铺得也较宽阔。但一过徐立钢台门,石板路则只有直铺的两条了,两边都是泥地,平时布满了黄狗尾巴草、油结铃草之类的野草,住家也散散落落了,空旷的地方也多起来。过了惠日桥,右边有一座用三根毛竹搭的小桥,两根在脚底,一根作扶手。这桥的对面,有我俩小学的同班同学,但由于这座慌兮兮的桥,小孩子的我,根本不敢走过去,因此同学家常串门的我,从来就没去过这俩同学家,就是因为这座桥,太可怕啦。这桥的附近多已是菜园子,路边不是断垣残壁的矮墙头,就是孤零零的一些房子。这段路,小时的我,在夜里是绝对不敢走的。到东郭门前,有两座桥,一座是鲁迅路上的桥,必须走过这桥才能到东郭门头,还有一座桥是右边与鲁迅路成直角状的桥,一般我们不去走。而东郭门拆掉后留下的上部半圆形的桥洞开始时还保留着,变成了环城路上的一座桥的桥洞了。
以下这张照片是徐立钢台门。这个徐立纲台门其实是宋朝皇帝赵构赐给徐处仁的府第,这是绍兴当年唯一的宋代建筑,可惜后来拆掉了:http://s1/bmiddle/001qSGCEgy6KAtlo4Ok30&690东郭门" TITLE="话说老家 东郭门" />
六十年过去了。华发满头的我,由于现在的家就在东郭门附近,因此有事没事就常在这东郭门头的遗址附近踯躅。心有闲情时就想起小时候的东郭门头,与眼前的车水马龙的环城东路和鲁迅路的交叉路口的两情景相比,恍若隔世的感觉时上心头。我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东郭门头,现在唯一留下的旧时场景,就只有这条与鲁迅中路同行的小河,其他的全都物非人非了。看着现如今满地跑的大小汽车,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着一群群衣着光鲜的男女,我悠悠地感觉,似乎还是当年那种虽然穷酸,但极其自然的场景来得使人舒心敞亮-------如果不是有点老年痴呆症发作,就是属于那种前朝遗老遗少的思维。唉!没治了。
既然没治了,俺还说什么?就此打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