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环城河内,共有33条河道,300来座石桥,前面博文中我已介绍过其中的六座,今再介绍五座.已介绍过的六座桥附后参阅.另一座"渡东桥",我摘了点我的老博文<迟到的解说>的内容.这样,一共解说了城里的十二座名古桥,但只占绍城里面的桥的三十分之一,象春波桥就没说.这叫挂一漏百.也随他去了.下面言归正传:
谢公桥
这座桥在新河弄最西头,与西小路相接处.据传此桥是绍兴一位谢姓的太守所建,后人称之为谢公桥.此桥东西向,是单孔七折边石拱桥.全长有三十余米,桥面宽近三米,桥东面就是全国文保单位吕府.桥下的河称西小河.
西小河上有三座桥.北面是北海桥,南面是鲤鱼桥,中间是谢公桥,因此旧时有"北河鲤鱼谢公钓"的顺口溜.三桥桥上望桥,谢公桥居中,因此也有人传说是"北海鲤鱼谢公挑",即一桥挑俩桥.现桥是清康熙年间的1685年重建的.谢公桥地处西小路历史街区,看看它非常方便.
迎恩桥
又名菜市桥.在西郭门头.桥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南北方向,石质单孔桥,有石栏.因此桥跨于浙东古运河上,此处为朝廷谕旨和官员大人必经之路,近旁又有迎恩门,因此桥名迎恩桥.桥长十九米,南边有台阶11级,北边有台阶18级,跨径九米三,是绍市中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桥栏为两面坐椅式,望柱上原有六只石狮子,文革中被毁.现残缺不全.迎恩桥西面,原来是绍兴的一个很热闹的水上码头.康熙,乾隆两帝来绍祭禹,均过此桥入城.1916年孙中山来绍兴,也是从此地上船过迎恩桥入城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桥重修立有碑记,刻有"见龙在迎"四字.此桥历来为古桥研究者所爱,考察者一直不断.现今政府在此桥附近大兴土木,在重修"迎恩门'.
拜王桥
此桥在鲁迅西路南端,旧称狮子街.旧传说是因为吴越时武肃王(钱鏐)平定董昌后,越人在此桥上拜谒武肃王,故名拜王桥(关于此段历史,有不少故事,一下说不清,反正这位董昌,曾是钱鏐的上司,董昌曾在越州称帝,反叛唐朝,在绍兴杀了许多人.钱鏐奉朝廷之命讨伐董昌,先礼后兵,终至生擒越州人很恨的董昌.因此钱鏐入城时,越城百姓跪地相拜.乃有这拜王桥之名).桥系南北向单孔五折边石拱桥,全长二十六米多一点,桥面净宽3,25米.现桥为清康熙年间的1689年重修的,近年此桥又作了修缮,河岸作了整治,观感更觉皇气.
与拜王桥相邻的还有一座古桥叫"凰仪桥".此桥因马路拓宽,已经象靠边了的模样,立在宽阔的鲁迅西路的柏油马路旁,桥的本身仍保存完好,但已没有太多的人再去从此桥上过.它只是象一件大型古玩,放在熙熙攘攘的马路边,让人发思古之悠情罢了.只介绍一点:这凰仪桥是单孔马蹄型石拱桥.此种形式的桥存世不多.有研究价值.它与拜王桥的年代一样久远.
大庆桥
位于繁闹的解放南路白衙弄口.原桥附近有一"大庆寺",桥因寺名.桥东西向,单孔半圆型石拱桥,桥面长7,8米,桥跨径5,1米,望柱头置覆莲.大庆桥附近,历来商贾云集,行人比肩.原桥旁寺院香火旺盛.南宋时,陆游曾有<<梦中作>>二首专写大庆桥边所见.其中第二首写道:"大庆桥夹春雨晴,行人马上听莺声;祥符西祀曾迎驾,惆怅无人说太平."祥符是宋真宗年号,也就是说,整整一千年前(1008--1016年),此桥处,曾迎候过皇上.可见,此桥是有些年头了.
还有一些,大热天的,也不多说了.我这儿介绍的古桥,全在绍兴城里或城边上,在绍兴乡间,还有许多名气更大的桥,我一概不列.象下面这座桥,叫"泗龙桥",我就没介绍,因为它在乡下.本该对上面说的桥拍点照片相配,天热气短,尤其因为我摄影兴趣少,水平差,因此只好这样空口白说了.
另外,因前一篇介绍绍兴古桥的博文为时已久,为此在这里再附发一下,供各位有兴趣者补读.
附(1): 早先发的博文:介绍几座绍兴名桥
水乡绍兴,自然有众多的桥,连乡间的小桥都算起来,那应是成千上万,反正我也不知道具体数字.绍兴有首关于桥的顺口溜,是从一到十将桥排队:
一,大木桥;二,凤仪桥(仪与二是绍兴话的谐音);
三,三脚桥;四,螺蛳桥(四与蛳绍兴话谐音);
五,鲤鱼桥(五与鱼绍兴话谐音);六,福禄桥(六与禄绍兴话谐音);
七,七方桥;八,八字桥;
九,酒务桥(九与酒谐音);十,日晖桥(十与日绍兴话谐音).
这顺口溜,绍兴人是人人会溜,不过有些桥在哪儿,连我这老头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凤仪桥,鲤鱼桥,八字桥,酒务桥和日晖桥还在那,三脚桥是昌安改造时拆的,大木桥已改建为石桥,还在原址.其它的桥我不知所踪.
绍兴上了书上了古诗词的桥很多,只是我手头一下收集不到众多的资料,只好凭过去听过的,读过的印象来说说,反正咱博文也不投稿,也不卖钱,说错了也没关系.
下面就罗列一下,能说明的就说明一下,没把握的,就尽量不乱说:
八字桥
南宋时期建的名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绍兴市区八字桥直街最东头.因"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嘉泰会稽志语)而得名.现桥为南宋宋理宗宝祐年间(约公元1256年前后)所建,后又于清乾隆48年(1783年)大修过,解放后,还在1982年整修了一下.八字桥横跨东双河,一座桥有四处上下桥的石坡,南侧坡下有小河流过,桥下旧有纤夫行走之路,称纤道.桥为梁式石桥,现今时髦年代,人们又给它加了一顶桂冠,说它是古代立交桥.桥上置石栏,望柱头石雕复莲,桥净跨4.5米,西侧第五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
题扇桥
桥座落在绍兴市区蕺(JI)山南麓,蕺山街的中部一丁字路口,路口就是这座桥.此桥按理应早于东晋时期,但现桥是一座重建之桥,建于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是单孔石拱桥,桥长十八米余,净跨七米,跨府河.据介绍,此桥半圆拱内顶部镶嵌龙门石七块,有镂空透雕"蛟龙喷水"图案.桥面设望柱六根,桥呈东西走向,两面各有台阶19级.,现桥边立有书法家萧娴题写的"晋王右军题扇处"石碑.这桥有王羲之的一个传说:说当年初秋某天,王羲之过此桥,见一老妇人在卖六角扇,因已秋凉没有生意.王为此妇所持之扇各题五字在扇面上,老妇不解,王告诉她,你只要说这五字是王右军所写,要100文钱一把,就行.老妇就将信将疑这样说,结果一下就卖完了.原五文钱一把卖了100文钱,这老太婆于是天天在这桥上等王,想再来一下,王只好躲她了,因此此桥便被称为"题扇桥",旁边还有一条"躲婆弄"呢.
广宁桥
桥也在绍兴城内,地处城东,靠近都泗门,与八字桥南北相望.,与八字桥仅相距百余米.也是单空石拱桥,桥身高大壮观,桥长60米,南北走向,南北各有石阶20级.桥上望柱有24根,刻有石狮和复莲.此桥至少重建过三次.原桥建于宋,但具体年月无考,但有一乡先生叫韩有功的,书载其与诸同事在夏夜常在广宁桥上纳凉,韩是公元1131---1162年在世,曾当过陆游的老师,因此此桥必建于12世纪或以前,那是北宋年间.以后,这桥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毁,万历二年(1574)华严寺和尚募捐重修;清康熙三年(1664)由一个叫张桂生的人出资重建至今.这广宁桥,与其南的八字桥,东双桥,西边的长桥,桥桥相望,象一串水乡明珠,闪亮在绍兴城的城东一隅.
小江桥
此桥在绍兴城里的闹市处,其西三十米是大江桥.人们奇怪于古人为何要在近在咫尺之地造两座桥,这要从绍兴城里有两个行政单位说起.南北朝前,绍兴称山阴县,县名为秦朝时所起.公元557---559年间,分为山阴,会稽俩县了.以后很长时间一直分两个县,因山,会两县同城而治,就商定两县以府河为界.这府河,从南门而入,流经大云桥,清道桥,大江桥,再弯向东,经探花桥,香桥,题扇桥,出昌安门北流归钱塘江.这条河的西面是山阴县,东面是会稽县.由于有些府河上的桥不明是属山阴还是会稽,因此在桥上出事,两头县衙就因地属不明而推宕不管,因此留下一句"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成语.因为山阴是府治所在,而会稽只是县,受山阴领导,因此,山阴大街繁华,而会稽大街相对冷落些.两条街比邻而建,在府河打弯处,两街都建有一桥,山阴大街上的称"大江桥",而会稽大街上的称"小江桥".以后慢慢地,会稽大街演变成了山阴大街的后街.但是,街是山阴的大,但这桥却是会稽的好,因此大江桥未列入名桥保护范围,而小江桥却是名桥而受保护.大江桥拆了建,建了拆,光是解放后已不下五回,但小江桥却依然故我.
宝珠桥
此桥在现今的城市广场的西南角,过桥就是龙山后街,上府山也往这儿走.桥长30米,桥下也有纤道.这桥始造于何时弄不清楚,但南宋会稽志书上已有此桥之记载.明嘉靖年间的太守名叫宝珠,因此起名宝珠桥(原名宏济桥).乾隆年间(1749)重修.这座古桥,现在仍保存完好.昨天为写这篇博文,我特地去看了一下此桥,原汁原味地仍在那儿挺着,象一个世纪老人,远远俯看着城市广场上现代男女的现代化操演.

这是宝珠桥
广相桥
在绍兴城西的边上,是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桥长30米,因原桥旁边有一广相寺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这桥建于晋朝,是绍兴最古老的桥之一.现存的桥是元朝1341年重建的.桥上有不少刻文.是省级文保单位.
附(2):<迟到的解说>节选:
再来说这渡东桥.这桥当年位置在绍兴城的东南角,跨绍城之外城河.这外城河寛处有一百多米,很宽.明万历年间,这地带是绍兴南部平水.上灶.南镇等地的溪水汇合之处.雨多时,此地水流湍急难渡,翻船不知其数.万历23年,豫章罗公命会稽县令建此桥,第二年完工,桥长数百丈.太史公陶望龄为此桥起名"渡东桥".
明末清初时,有一帮南明小朝廷的官员南逃,有部分逃到绍兴.这里先介绍一位绍兴籍的大官叫余湟,此人曾批注过二十一史,是个明朝状元.他回家乡省亲时,竟不遗余力,修复了绍兴海塘的三江闸.他因父亡回绍,除服后也不回京做官,后来南明小朝庭的人大批到绍兴,明鲁王监国绍兴,余湟才又任兵部尚书.过后不久,清军打过钱塘江,鲁王渡海逃向福建,余湟心如刀割,才在渡东桥处投河自杀.自杀时,衣袋里有一绝命书说:"......止水汨罗,以了吾事.九愧文山,不入柴市".这事在<<明史>>里有记录.与余先后自杀的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以及祁彪佳,刘宗周,潘集等大官名人.潘集在投渡东桥时有一绝书写道:"昔年东渡,今日渡东,水于月白,吾骨不黑".这渡东桥后人于是传为守节之桥.
渡东桥原为石桥,有高低错落之外观,长长的石桥似长龙卧波,别有一翻风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搞城东开发区,市里把老桥拆了,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桥面宽达近四十米,长约有三百米.已经有点现代化了.但我总觉得还是老桥有味道.我的寒舍就在这大桥的附近,紧挨着引桥.我因此把我的博名称为渡东桥.至于"一号",只是个编号,我最早用其桥名作博名,当然坐一号.N.O.1
呵呵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