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是造型艺术和叙事艺术的结合

(2007-09-06 20:55:40)
分类: 影评
     其实,在我国,这个问题也有类似的争议。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引进了西方的“影像美学”概念,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片基、光影、声画等电影性元素进行探索,研究其表现力。这种研讨,对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一电影重叙事,而忽视了对画面造型的探讨。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以后拍出许多著名影片,如《一个与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盗马贼》等被称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年轻导演。就是这方面的探索者。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第五代导演在电影造型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将会载入电影史册的。但也毋庸讳言,第五代导演在重造型的同时,却曾一度忽略了叙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广大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是爱看有故事情节的影片。这就造成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得不到广大中国电影观众的欢迎。他们的影片拷贝卖不出去。有些批评家把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称之为t‘孤独的离群索居者”,言下之意是,他们离开群众,独居一处。并且指出他们之所以成为“孤独的离群索居者”的原因是:中国绝大部分观众远远不能理解他们影片的层次;第五代导演在影片中透发的意识,观众也难以与之共鸣;将叙事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把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这些第五代导演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算起,那么,就在他们进行了近10年的电影艺术实践之后,出现了惊人的、可喜的变化。这就是他们拍出类似《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大太监李莲英》这样一批影片。他们开始也感到了叙事的重要;他们也要在今后拍摄的影片中着重去写人,写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和他们所做的事情。
    请看田壮壮1991年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田壮壮认识到。拷贝少的很大原因,恐怕是影片拍得太主观与意念,而这种意念其实完全可以用人们较易接受的另一种形式来表现。在银幕上,最能令观众产生
共鸣的,还是电影中所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
    田壮壮很肯定地说,像《盗马贼》、《猎场扎撒》那样的影片今后是不会再拍了。
    田壮壮所说的不再拍《盗马贼》、《猎场扎撤》那样的影片,是指不想仅仅在画面、色彩,或者主观意念上下功夫,而且也要在叙事上——即写人和人的情感上下功夫。
    另一位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拍摄完《秋菊打官司》之后,也说了类似的话:
    过去我们拍电影,总喜欢讲究点别的东西,画面、色彩什么的,人在里面其实仅仅是个符号。拍《菊豆》时.我试图去关注点儿人的事,但做得还不够。我们第
五代都有这个特点,奔着一个哲学、理念去了……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但别人看了觉得我们太使劲,绷得太紧,不够松弛,结果人物相对弱了。人们不满,甚至
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看过一篇文章.认为我们“第五代”不太注意“叙事”,这是我们的一个问题。首先要有故事,要有人。我现在才明白,
拍电影最主要的是说点儿人的事儿,应当把人物推到前景,着重表现他们。我并不排除还会拍我以前那种类型的电影,但我会设法做得更好些。
    无论是张艺谋还是田壮壮的话,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而且值得我们十分重视。这是他们在艺术实践道路上历经了10年之久得出的切身体会。我以为第五代导演在进步,在上升,尽管这是螺旋形的上升。我深信,第五代导演将拍出超过他们过去的更好的影片。
    那么,我们从“第五代”身上又能得到什么教益呢?电影毕竟是叙事性和造型性相结合的一门艺术;说得白一些,电影是一门用镜头(或造型画面)讲故事的艺术。离开造型不行,离开故事也不行。还是让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去下功夫吧!
    综上所述,电影是通过造型画面来叙事的,因此,对初学写作的同志们来说,重视电影剧作的视觉造型性,是掌握电影剧本写作的重要一环,必须予以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