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临和1岁多的虎虎弟弟一起玩。临临有些心不在焉,年龄相差太大,真不知道如何和这么小的弟弟打交道。
虎虎的玩具实在太幼稚了,临临只看上了弟弟的三轮车,很有兴趣地在房间里推着玩。可虎虎时不时要爬上去坐坐,又不会说话提示让临临把车停下来,径直走了过去。临临推着车呼啦啦地冲过来,看上去着实惊险。
害怕临临弄伤了虎虎,一旦虎虎坐上三轮车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要临临小心又小心。渐渐地,临临有些压力。
虎虎的三轮车,我小时候也有,只是没有这么精致,没有托脚盘、没有电子音乐、没有遮阳盖,造型上不光滑圆润,但整体结构还是一致的。我还记得我那辆三轮车陪伴了我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时候都还骑着那辆三轮车玩,直到身体长大得坐不下为止。也许那时只是自以为很大,其实只有四、五岁。
我和三轮车也有与临临现在这样相似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也有这么一辆三轮车。大爸(我的表哥,因为和临临一个姓,而且又特别喜欢临临,就干脆叫大爸了)比妈妈大10岁,小时候他经常带我玩。他把我放到三轮车里,推着我跑得飞快。一转急弯,轰!一下子就把我倒出去了。我肯定要哭噻,大爸怕祖祖吵他,赶紧把我抱起来使劲哄,哄好了又把我放到三轮车里。然后又推,又倒,我又哭,他又哄......
临临哈哈大笑,所有的压力与紧张都不见了。临临轻松了,我们大人也轻松了。
今天在当当上看小巫新书的简介时,发现她提到了父母给孩子编故事的问题。我还没有看小巫的书,不知道她对编故事的看法,而且她把编故事放到了睡前故事的环节里,仅从目录上看,在这本书里她把编故事的使用范围限定了很多。与我对编故事的认识几乎完全不相干,我仅仅从编故事这几个字上联想到了自己在给临临讲故事上的经历。
我嘴笨,思维也不够快,我没有办法编出一个吸引临临的故事,甚至也不能绘声绘色地口述一个看过的故事。以前也在很多书本上看到,说父母亲亲口讲述的故事比照着书本读更能给孩子收获。我试过,发现这在我们家并不用效,临临更愿意于听语句更优美的故事,如果配有精彩的图画,那是他最爱。于是我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好的教育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家庭。
慢慢地,临临越来越大了,我在他这个年龄的记忆也越来越多了。不知从哪天开始,我向临临讲起了我小时候的故事,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时间,当临临发生与我相同的经历引起我的回忆时,我就讲我的故事。
每一次,我都会把最感动、记忆最深的情景尽可能地用能诠释的语言表达出来。
春节的时候,我讲起了我们小时候会在家里挂纸灯笼,那时重庆很少卖,家里的纸灯笼让我新奇又温暖;放鞭炮时如何的害怕又想尝试的心情;几个表兄弟姐妹如何地互相捉弄......
讲的虽然是故事,但传承了亲情与美好。
临临是独子,也没有可能让他多一个亲弟弟或者亲妹妹。因此在与虎虎弟弟的相处中,他生涩,不知如何是好。而我和表哥小时候的故事,向他传递着兄妹浓厚的感情,和作为兄长的力量。同时,那段小时候的回忆也增进了我和表哥的感情,化解了当时对临临与虎虎相处的焦虑,一切都变得更加积极美好起来。
如果你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讲故事,那就从讲你小时候的故事开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