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处不在的控制

(2011-12-06 14:18:45)
标签:

育儿

自由中的规则

控制

原谅

惩罚

分类: 关于教育的那些思考

    在孙瑞雪老师《自由中的规则》工作坊里,其中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例子:一个小男孩发现了一扇可以通向另外一个地方的门,觉得很好玩很神秘,但没过多久,那扇门被人锁上了,小男孩于是有些生气。孙老师说,有生气说明他有控制的意识,门没受他控制而关上了,如果孩子没有控制的意识,他只会对此好奇,去研究这门怎么会被锁上了,而不是生气。

    反观自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很多次生气确实是因为事情没有按自己控制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上,孩子不听话时绝对会生气,有时甚至还会是愤怒。

    当被人掌控时,会觉得到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无论自己怎么做,仿佛都达不到要求,只有做自己才有满足感和喜悦感。

    当孩子做错了事,比如打人了、摔坏东西了、不遵守规则了,等我们情绪平静后,常会对孩子说:我原谅你了。可是,这原谅二字从何说起?当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不是为我们而产生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需要向我们负责,更不用乞求我们的原谅,因为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假如我们在工作中没有完成好工作任务,上司却对我们说:“我原谅你了。”这时,你一定会觉得这上司疯了,他凭什么来原谅我!但我们说原谅孩子时,孩子真时会以为他没有为我们做好他自己。常常有些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可是他却不知道这两者根本没有联系,就算成绩好坏能决定他的一生,那他最对不起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管怎么讲,也讲不通需要给父母道歉的理由。

    我们在教育中还会使用奖励或惩罚,刺激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其实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根本没有用,只会让孩子偏离他生命的计划成为第二个你。被控制的人没有强大的自我。要让规范孩子的行为,不是奖惩,而是规则。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哄不强迫总不愿意吃。惩罚是,不好好吃饭就不准看电视、就不准玩玩具;规则是,全家定时吃饭,完了就收走,直到下顿才有得吃。惩罚是暴力的、不公平、没有爱的;规则是有爱的、平等的、有序的。同时规则是具有自由的,孩子有权力选择吃或不吃,但惩罚是必须达到大人指定的标准。

    孩子不小心和家长走散了,重逢时,有些家长竟然是很愤怒。这是爱吗,爱会用愤怒的方式表达吗?家长愤怒的密码是:我爱的孩子居然没有爱我,让我担心了害怕了。在自己和孩子之间,我们更爱自己,为了爱自己去控制孩子。建立规则一定要在爱的提前下,没有了爱,什么都不是了。

    我们还常常把礼物和奖品混淆在一起,有爱才有礼物,不管孩子“听话”与“不听话”,只要你爱他,都可以送礼物;而奖品仅仅表示孩子达到了自己的要求,达到了要求才会有礼物,没达到就没有,与爱无关。然而孩子们得到的,大多都是奖品。

    孩子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由它指引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拥有独立和自主。被控制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主意识,因此有很多的孩子一上了大学,远离了父母,就受不了网络的诱惑,而放弃学业。一旦失去了被控制,就失去了目标。在自由中长大的孩子,才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且能够拒绝别人对他的控制,界限分明。我一直深深地记得临临拒绝我控制他的那个场景:我不喜欢到琴行去玩,如果你喜欢去,我可以陪你去!这就是自主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