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自己掏腰包拍摄了一部喜剧短片。从电影史的角度讲,这部短片的地位远不及他同时期拍摄的《狗的生活》、《淘金记》等作品,更无法与后来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相提并论。但在美国金融史上,这部短片却间接地促进了美国民众投资观念的形成。这部短片的名字叫做《债券》。
《债券》是一部呼吁民众购买战争债券,支援国家的喜剧片,卓别林纯粹出于爱国精神拍摄这部短片。当时,美国1917和1918两年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债券募集,称为“自由债券”(Liberty
Bond)。1919年,美国政府发行了总值超过210亿美元的自由债券,持有人超过1100万。虽然卓别林所宣扬的爱国精神刺激了人们的行动,但事实上,自由债券面额小至仅50美元,年利率从3.5%到
4.5%不等,许多美国民众第一次有机会尝试储蓄以外的理财方式。而且,自由债券的收益完全免税,让当时饱受高税率之苦的民众趋之若鹜,并尝到证券投资的甜头。
理财意识的萌发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开始投资于普通股票。并逐渐意识到基金的作用。1921年4月,美国基金业的种子——“美国国际信托证券”(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Trust of
America)诞生。由这颗种子开始,基金以专业化管理、分散风险和规模效应的优越性赢得投资者的信任,美国基金业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根深叶茂。
当时,美国的投资信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占主流的是依照英国传统模式成立的投资信托,即我们目前所说的封闭式基金。但与中国基金业不同的是,当时的封闭式基金多为公司型投资基金,而不是目前国内主流的契约型投资基金。公司型基金是信托组织者建立一个公司,通过出售公司份额筹集资金构建投资组合。一旦组合形成,公司份额就像其他股票一样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到20年代末期,美国共有89个封闭式信托,持有资产总值为28.9亿美元,占当时基金业总资产的95%。
而目前占主流的开放式基金是美国的发明。世界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马萨诸塞州投资信托在1924年成立,该基金首次将“投资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变现其所持有的份额”视作理想投资工具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第一年内,该基金吸引了200名投资者,32000份信托单位,共价值39.2万美元。但当时开放式基金远不如封闭式基金盛行。1929年,美国只有19只开放式基金,总资产仅为1.4亿美元,而同期封闭式基金资产约为30亿美元。
从1921年美国首只基金诞生,到1929年大萧条前期,被看作是美国基金业的第一次繁荣,前后不足十年。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基金业也裹足不前,但这都不妨碍其长久的生命力。随着40年代经济逐渐恢复,在相应监管法规的完善和投资者的支持下,美国基金业重新开始繁荣。1999年年底,美国共同基金的数量达到7700余种,超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数量,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6.5万亿美元,占全球开放式基金投资总额的66%,占美国全体居民金融总资产的10%。持有美国公众持股公司大约20%的股权,美国财政部和各类联邦机构发行占全的10%,持有美国市政当局发行债券约30%,成为美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
此文为《资本改变世界 投资改变生活——基金业百年传奇之旅》之三,专栏已在《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刊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