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玄宗泰陵

(2014-04-15 09:24:54)
标签:

走访关中帝王陵

唐玄宗

泰陵

唐十八陵

陕西考古

杂谈

分类: 走访关中帝王陵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玄宗泰陵

                                                                            金石

                           http://s10/mw690/001qRejqty6I7oonNQB09&690

“狮子是给皇上看门的”

    施工车辆往返于唐泰陵神道上,扬起阵阵灰尘,一浪又一浪扑向神道两边的石人、石马等石刻。那些石刻像忠实的监工一样,面对施工场地纹丝不动。

    “你上去看泰陵的石刻了么?现在都扶起来了。”

    这些石刻以前有的倒了,有的埋入地下,经过有关部门多年努力,如今绝大多数已扶正。尽管泰陵的石刻比唐朝前边几代皇帝陵的小了一号,但是在泰陵周围的群众眼里价值很高,因为这些石刻积累了多少代人的故事、传说、解读等文化,因此他们把泰陵石刻当做一个重要内容介绍给前去采访的记者。

保乌纱帽的“唐元宗”

    踏过正在平整的黄土神道,来到朱雀门,迎面是一块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墓碑,上为“唐元宗泰陵”五个字。

    这分明是唐玄宗的墓,怎么成了“唐元宗泰陵”?

    距此墓碑最近的村庄是神道东边的蒲城县椿林镇石道村唐陵自然村。

    “唐朝的时候,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李亨曾搬了十户人住到那里看陵,因此把那叫唐陵村。”石道村敬母山自然村69岁高民权曾听到这样一个传说。但他认为,经过一千多年,现在唐陵村的人可能不是当初看陵户的后裔了。

    唐陵村71岁王中杰说,他们村现在的人,大部分是南边山西村迁上来的,而山西村人是从山西槐树庄迁来的。不过,他是当今的“守陵人”——田野文保员,主要负责泰陵南门一带。他曾参与他家院后山梁上泰陵东门的考古发掘。东门南边的石狮子好像里边是空的,拿砖一敲,里头嗡声很大。东门门阙上原来的建筑,随着历史的变迁被人拆了,现在光剩下土冢和烂砖烂瓦。他家的房子建于解放前,地上铺的就是那种砖,一个基本上十几斤重,顶现在的砖三、四个。

    王中杰解释,毕沅因为是清朝的官,而清康熙皇帝叫玄烨,为了避讳,所以他立这个碑的时候,把唐玄宗改成唐元宗。如果不改,他的官不一定能做成。

纪念宋太祖敬佩之情的玄宗庙碑

    提到碑,不能不提泰陵西南、敬母山村边的“玄宗庙碑”。

    专门保护“玄宗庙碑”的文保员高民权听到这样一个传说,五代时期在关中地区担任节度使的温韬,因为部队没有军饷,把泰陵盗了,不仅拿走了金银,还卸走了李隆基的皇冠。到了宋朝,赵匡胤敬佩唐玄宗文武双全,因此打开泰陵,如数补齐金银。他是皇上,有制作皇冠的权力,制作了一顶皇冠给李隆基戴上。为了做纪念,在他们村西南边修了座玄宗庙,立了块大碑。现在只剩下石碑了。

    椿林镇山西村68岁李步肖曾听传说,宋朝皇帝赵匡胤一次路过蒲城,当时天气炎热,到泰陵歇脚,感觉这里很凉爽,说他以后要常来,于是在这里修了座寺院,并立了“玄宗庙碑”。

    “玄宗庙碑北边就是泰陵下宫遗址,原来有几百间房呢,是皇帝来祭奠时休息的地方。”王中杰介绍。

称赞高力士为忠臣的墓志

    李步肖也是文保员,专门负责管护位于山西村的唐高力士墓。过去他因为看戏,认为高力士是个奸臣。1999年他参加了高力士墓考古发掘,发掘出墓志。通过墓志铭,他才知道高力士文武双全,而且是个大忠臣。“安史之乱”期间,高力士依然护佑唐明皇,一直逃难到四川,后来又陪着回到长安。因李隆基被儿子李亨夺了权,李亨知道高力士足智多谋,害怕高力士再给李隆基出招,把他从皇位赶下来,所以先把高力士贬到南方,跟他父亲分开。唐明皇李隆基生前给他的孙子唐代宗李豫立了份遗诏:力士死后陪葬泰陵。唐明皇立遗诏的时候,娘娘、妃子、公子、公主都有意见,说咱是一代明君,为啥叫个公公陪葬?这有失帝王身份么。李隆基解释,真正能替我排忧解愁的,只有高力士一人。所以你们埋到啥地方我都没有意见,我就叫高力士陪葬。因此高力士成了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唐明皇死后,李豫派人接高力士回长安。半路歇息时,接高力士的官员念了唐明皇的遗诏。高力士得知此生再也见不到唐明皇了,痛不欲生。他想,既然皇上有这个意思,他干脆早点去陪皇上算了,于是不吃不喝,绝食七天身亡。接高力士的人把高力士尸体装入棺材,拉到泰陵埋葬。

“洗了狮子尾,天上下得美”

    泰陵地面石刻,多是动物和人的形象。在西边的白虎门,如今只剩一尊石狮。

    蒲城县翔村镇太山村东山怀自然村68岁刘会荣说,当地有天旱洗狮子求雨的风俗。一般人不能乱洗,只能寡妇老婆洗。寡妇老婆无依无靠,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求雨影响大。一般都是吃了上午饭去洗,大约在12点左右。洗的时候,端一脸盆水,献上祭品,烧香,祷告。如果下雨了,人们就说,哎呀,老婆立功咧,龙王施恩呢。如果不下雨,人们就说皇上烧劲大,狮子没皇上威力大。求雨后一般来说都下雨,久旱必有雨,求十回,八回下雨。

    不仅白虎门有洗狮子求雨的,陵北的玄武门也有。

    蒲城县上王镇分水岭村岭南村68岁秦银生说,老婆们一边洗,嘴里还一边说:寡妇老婆没人养活,狮子哥哥,请你看着:洗了狮子头,雨水满地流;洗了狮子身,白雨一犁深;洗了狮子尾,天上下得美。洗一洗,刷一刷,大雨下得哗哗哗。

    刘会荣告诉记者,按民间传说,皇上是真龙天子,但是旱龙,走到哪里,哪里就容易旱。狮子是给龙王看门的。天一旱,狮子也难受。给狮子先洗一洗,通融通融,让狮子给龙王回禀。龙王知道民间的通报后,就会普救天下众生。

“问路不说变石人”

    秦银生曾听祖父说,清朝光绪年间,敬母山村人因为种的陵地,给他家纳粮。

    岭南村78岁贺广田曾听说,秦银生家过去是泰陵的看陵户。在贺广田眼里,不仅秦银生是看陵户的后人,而且他们村70岁文保员古顺城就是当今的“看陵户”。

    贺广田说,传说这儿埋有石猴,不敢惹人家,出来了这里的人就要出事,不得安宁。

    这个传说,很可能是过去守陵人为保护这里的石雕而编的。

    秦银生说,多亏过去其他石雕在地下埋着,不然就破坏完了。以前这里地面上只剩下一尊石人、一尊石马。关于这尊石人的来历有个传说:一行人累了在玄武门休息,又过来了一个人问他去哪里。先到的人没有搭理。这人又问到什么地方咋走。先到的人还不回答。那人说,你咋不说话,像个石头人。结果,那个人真的变成石头人了。那尊石马缺一条后腿。过去大人给娃娃说,马成精了,到人家里偷喝水,让人家拿秤杆打断了腿,因此少了一条腿。

唐朝的石料场

    关于泰陵石雕石料的来源,秦银生认为是从东边的姬家沟村石沟坝采来的。

    王中杰多年以前,在他们村东边给别人管理粉碎机,当时就听姬家沟人说他们那儿的山沟里有石人石马。后来省考古院来考古,他就领着去让姬家沟的一位老人带路去找,结果没寻到。老人说可能是因为以前修路炸山,把原来的石人埋下边了。但是山上头还有石洞。考古人员说那是唐朝时的石料场。往回走的时候,王中杰在一个野枣刺窝里,发现有块大石头。考古人员说那是石人的上半身。在三四十米远处他们找到了下半身。王中杰认为,姬家沟的石料和泰陵石雕的石料不一样。可能泰陵只有个别座子的石料是从姬家沟拉来的,大部分石料是从富平拉来的。传说,当时为拉运这些石料,沿途1公里挖上一个窖,夏天收集雨水,到了冬天,往路上一泼,冻成冰。用四根木杠做成两头翘的架子,把石头放上边,靠人工从冰路上拉回来。

    石道村姬家沟自然村负责泰陵石刻生产遗址的65岁文保员王万平说,泰陵采石料的石洞一共有6面,有3米高,3米宽,最深的有十多米。他小时候上去玩,见有刻的石墩子。

烧香祭祀

    王中杰告诉记者,当地很早以前就有的一种现象,每年年三十,或者清明,都有人来泰陵祭祀,给石人身上搭被面,在“唐元宗泰陵”碑处烧香,献果子。现在平时周末或夏季,每天游客光开来的小车有一二十辆,还不算骑摩托、骑自行车来的。

    记者319日去时看到石碑下边有燃过蜡的黑色痕迹。

    李步肖说,传说解放前有人去陵园摸石狮子,他眼睛有点啥问题,他把石狮眼睛摸一下;鼻子不舒服,他把石狮鼻子摸一下。过去人们认为石狮有神气,把它相应部位一摸,自己的病就好了。现在除了一些老人,年轻人没有人去摸了。

    目前,当地群众关注点是泰陵的保护工程。

    蒲城县文物局副局长惠曙光介绍,目前正在做的唐泰陵神道展示工程属于国家文物保护项目,也是给以后建景区打基础。景区建起来后,和乾陵一样,档次比较高。

    “陵区两边有了石刻,更加雄伟了。当地群众见把石刻扶起来了很高兴。”高民权说。

    王中杰认为,扶立石刻、修好神道,以后就可以搞旅游。李隆基在历史上有名气,泰陵一定能成为旅游胜地,估计游客不少,到时能成为当地群众一个支柱产业。

泰陵是模仿唐长安城建的吗?

    “唐泰陵陵园当年建的跟唐都长安城一样。”蒲城县敬母山村69岁高民权曾听人如此说。

    这是许多考古、历史专家、学者的观点。这些专家学者还认为,不仅其他的唐陵也是仿长安城建的,而且唐之前的帝陵就开始仿京城建造。

“最早模仿都城的为秦始皇陵”

    唐长安城有四方城墙,泰陵有吗?

    “泰陵陵园内城城垣夯筑,陵园平面设置酷似京城长安。”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刘向阳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称,盛唐自乾陵开始,陵园环绕陵山一周,修筑平面方形的城垣。中唐的玄宗泰陵——穆宗光陵延续盛唐时期帝陵形制,但陵园平面多随山势而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沈睿文告诉记者,平面为多边形的唐代桥陵、泰陵、建陵平面形状似长安城,在唐陵陵垣平面的东北角中有意凸显大明宫之形状,尤其是桥陵陵垣的东南角往内凹,与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池处相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西汉帝陵陵园系模仿都城长安而筑。帝陵封土周围的墙垣,犹如汉长安城皇宫“宫墙”。

    “秦始皇陵以地面上的两重城垣作为陵园的界标,是最早模仿都城的帝王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卫星4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像长安城玄武门一样偏西

    根据《西安历史地图集》,唐长安城四面辟有门,其中皇城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

    刘向阳介绍,泰陵陵园内城四周各辟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东华门),西曰白虎门(西华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兴邦说,因山为陵的唐代陵园,内城四面各开一门,东、西、南三门方位较正规,正对玄宫,北门因地形而筑,方位不正。积土为陵的陵园内城四门正对陵台。

    从《西安历史地图集》上可见,唐长安城北的玄武门相对朱雀门偏西一点,而根据有关考古资料和记者现场所见,定、桥、泰、建等一些唐陵的玄武门相对朱雀门亦偏西。

    西汉帝陵在一些细节上也有类似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认为,西汉陵园辟四门是依照汉长安城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形制。未央宫和长乐宫四面各有一座宫门。汉代的宫门称司马门。因为帝陵陵园的门仿宫门而筑,其门亦称司马门。陵园司马门与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围墙上所辟之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近。

“陵邑酷似甲第”

    泰陵的朝向、内城所处陵区位置,能否和唐长安城对应?

    刘向阳称,与唐长安城相比,唐陵内城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兴邦认为,唐代陵园,仿京都长安城的格局设计,坐北朝南,南北中轴线分东西两部对称布局,内城像宫城一样偏北。

    无独有偶,根据原复旦大学教授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一书,秦始皇陵园安置陵寝的小城在西,面向东方,按都邑的布局设计。虽然不清楚秦国都城咸阳整个布局,但秦国在灭亡蜀国之后,张仪等人设计所修建的成都城,是按国都咸阳的布局和规模设计的。成都的少城,也连接在大城的西边。按照当时的礼制,以西方为上,尊长应居住在西,以东向为尊。从西汉各个帝陵的布局来看,也都是坐西朝东,以西为上的,而且是以东门和北门作为主要通道。在诸陵围墙的四面门阙中,东门和北门的宽度较大。这和西汉都城长安宫廷的制度是一致的。

    刘庆柱说,汉长安城内,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部和中部,城内居民主要住在城北部和东北部。西汉帝陵陵邑的分布位置,受到了都城长安布局的影响,大多分布在帝陵北部或东部,酷似甲第建于皇宫之北或京城之东。

“地宫相当皇上生前卧室”

    唐泰陵的地宫,相当唐长安城的什么?

    咸阳师范学院教授雷依群认为,地宫相当帝王睡觉的地方。

    “地宫相当皇帝生前居所,现在就叫卧室。”张卫星说。

    西北大学教授张永禄说,唐长安城北部是宫城,宫城分三个部分,中间叫太极宫。太极宫的后边是皇帝生活区,叫后宫。皇帝就居住在后宫。后宫殿很多,唐代皇帝也多,不一定都居住在一个固定殿里。皇帝妃子也比较多,一般皇帝在位时,也不一定一直住在某一个殿里。唐中宗就被韦后害死在神龙殿里。唐玄宗也死在神龙殿里。

    石兴邦称,唐陵玄宫在陵园范围也偏北。

    陕师大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员肖爱玲说,被称为东内的大明宫,也是以北部为皇帝的生活活动区。

相当办公大殿的寝

    肖爱玲称,唐长安城宫城里的太极宫,分为“前朝”和“内廷”。前朝中以承天门及东西两殿为外朝,是“举行大典,询众庶之处”;以太极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高宗以后,唐代的政治中心就移到大明宫丹凤门北边的含元殿。

    那么泰陵里有没有相当皇上办公、上朝的地方?

    李毓芳认为,古代帝王陵墓上的“堂”仿照帝王宫殿而筑,应象征其生前的“朝”、“寝”。秦汉时代将过去陵墓上的“堂”移至陵墓旁,称为“寝”。西汉帝陵的寝殿,不只是其建筑平面仿照宫中大朝正殿,规模和主要结构布局亦与大朝正殿酷肖。西汉时代,大朝正殿一般四面开辟门道。帝陵上的建筑,以帝王宫室为蓝图。寝殿是陵上的“正殿”,也就是“正寝”,象征着皇帝大朝。帝陵的重大礼仪祭祀活动在寝殿中举行。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所著《唐十八陵》一书称,到了唐代,帝陵前的殿堂称献殿,而且在陵墓的南门内。泰陵朱雀门北20米处为献殿遗址。

“陪葬墓相当皇城衙署”

    唐陵陵区南面的陪葬墓,相当唐长安城的哪一部分?

    沈睿文曾将昭陵的大臣陪葬墓位置和该大臣生前担任职务在长安城宫城外对应衙门位置进行比对,发现昭陵陵山南麓的陪葬墓区存在有意模仿长安城皇城衙署的行为。但是,昭陵的这种表现手法在后来的唐陵中未能得以再现。因为武则天革命了,中宗、睿宗又反复,这时候的朝中大臣就有个立场问题,有些大臣摇摆不定,所以到中宗、睿宗,很多丞相就没有办法进入陪葬墓区。陪葬墓区最后只有李唐宗室的人进去,变成皇族自己的家族墓葬。这样就没有办法用大臣的陪葬墓来模仿唐长安城皇城的衙署。这时候帝王陵还要继续模仿长安城,便用司马院,即四个司马门内的陵园的形状,大体类似包括宫城、皇城、外廓城在内的整个唐长安城。

    但刘向阳认为,唐陵园东南部的陪葬墓区,相当于皇城之外臣民居住的外廓城。朱雀门外神道两旁列置众多巨型石雕刻,象征皇城内百官衙署。

    西汉帝陵陪葬墓形式变化不大。

    刘庆柱介绍,西汉帝陵一般都有陪葬墓。从目前保存封土的西汉帝陵陪葬墓来看,大多数分布在帝陵以东,也有的在帝陵以北。分布在帝陵以东的陪葬墓,位于东司马道南北两侧。陵区中陪葬墓的这种布局是因陵区仿照京师和皇宫而筑的原因。汉长安城和未央宫均以东门为正门(或国门)。皇帝举行朝仪,百官要候于殿门之外,文武分列两边。如汉高祖在长乐宫建成后,根据叔孙通的安排,举行朝仪时,就是文武百官分为左右两列于殿下。

事死如事生

    也有人对帝陵陵园是仿都城而建的观点持有异议。

    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称,倘若将考古发现的秦都咸阳布局和秦始皇陵园之间对应分析,多数内容是无法拟合的。陵园的布局无疑有咸阳城的影子在,但是,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皇帝灵魂的家园,是秦始皇帝心目中帝都的规划图。

    作为唐长安城,无论是外廓城、皇城、宫城,每面城墙,都不只一个门,而唐陵陵园,四面各只有一个门。而且唐长安城太极宫有玄武门,大明宫也有玄武门,等于长安城有两个玄武门,这在唐陵里是没有的。

    咸阳市考古所所长岳起研究员说,“帝陵仿长安城”这个说法不严密,因为不能完全对应。比如唐陵在山上,京城就没有在山上。汉霸陵也是因山为陵,它是模仿的哪个京城?帝陵和当时京都有相似的地方,是因为都要受当时建筑文化的影响。相似不一定是相互模仿。

    但张卫星认为,不仅是帝王墓葬,就是所有的墓葬,它都有一个模仿他的家的情况在里边。但它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墓葬毕竟和家还是两回事,所以它中间有好多不太契合的地方。

    沈睿文告诉记者,关于帝陵模仿都城而建的观点,史料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从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有所谓的事死如事生、阴宅要仿阳宅的说法。人生前享受的东西,死后就给那一套东西。考古界有那么多人这样说,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传统。修唐昭陵的阎立德,也修过长安城。所以说,昭陵模仿长安城是很自然的事。

梨园鼻祖

    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不仅足智多谋,治国有方,而且知音律,擅书法,特别是精于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春光好》等100多首乐曲。他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登基后,在皇宫里设教坊,并在大明宫梨园亲自指导受训的艺人,随时纠正有误之音。当时人们称这些受训的艺人为皇帝梨园弟子,后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李隆基被誉为梨园鼻祖。李隆基的一生也极具戏曲性,跌宕起伏,既开创了唐朝极盛时期开元盛世,后又引起安史之乱,连自己心爱的妃子杨玉环都保不住,于公元756年被儿子夺了皇位,失去了人身自由,6年后郁闷离世,终年76岁。

圈椅穴

    蒲城县城东北约10公里的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椿林镇石道村唐陵自然村北、金粟山脉西端的尖山,是唐18陵中最东边的一座,与唐18陵最西边的乾陵遥遥相对。记者319日登上尖山,见东西两边的山梁像双臂向南伸出很远。从卫星地图上看,整个尖山像一个张着大口的龙头,西边的山梁是龙的上颌,东边的山梁是龙头的下颌。虽然从小地形上看,地宫在一向南突出的山坡上,但相对两边的山脉,深陷北边,就像在龙口喉部。神道则像龙的舌头,向南伸出。当地群众认为泰陵地宫像坐在一个圈椅里,因此称泰陵为圈椅穴。

自选陵地

    “泰陵是人家李隆基自己选的,没有请风水先生。”319日,记者在唐泰陵周边采访时,蒲城县椿林镇石道村71岁王中杰、69岁高民权等群众讲述他们小时候曾听到的一个传说故事。

    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前往他父亲唐睿宗李旦桥陵祭祖时,天上出现一片彩色行云。李隆基看此彩云有仙气,便跟着彩云往东北行走。到一山处,彩云停住。因为头天才下过雨,山上石头在太阳照射下金光闪闪,像满山撒了一层金豆。李隆基被眼前景色吸引,不仅命名此山为金粟山,而且仔细地端详,陡然发现金粟山呈龙状,龙首就在彩云停的金粟山最高山峰尖山处。李隆基多才多艺,亦懂阴阳八卦,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龙穴,于是下诏:“朕百年之后就葬于此地。”泰陵就这样由李隆基本人定到这里。此事完毕,李隆基才折回头去祭祖。(来源:《西安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