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睿宗桥陵

(2014-03-18 11:39:09)
标签:

走访关中帝王陵

唐睿宗

桥陵

唐十八陵

陕西考古

杂谈

分类: 走访关中帝王陵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睿宗桥陵

                                                                                                                                                                 金石

                        http://s16/mw690/001qRejqty6HoSm9nNZ4f&690

为帝陵服务的“十里安王”

    “十里安王十里川,18座唐陵靠北山。”蒲城县桥陵镇邢家村76岁邢玉林告诉记者,唐桥陵周边流传这样一句民谚。

    安王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十里”之广?

相当于“文管所”

    唐桥陵景区大门紧南,有个安王村。

    该村文保员70岁的刘拴成儿时曾听老人说,安王就是安葬王的地方。王指唐王,唐朝皇上。目前他们村姓李的占60%,唐朝时是看陵户。他们村北边有个叫新城的地方,上百亩大。他小时候四周还有城墙,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还都是房屋残墙、老砖、老瓦等废墟。当时神道上几乎没有路,遍地都是枣刺、蒿等杂草。老百姓把庄稼种到神道石刻跟前。当地有个说神道上石刻的顺口溜:十人五马摆两行,狮子麒麟加凤凰。他从小就见许多石马没有嘴了。老人传说,安王村的老祖先曾搬进新城住,结果早上起来发现面撒了一地,家家面瓮里粮食少了。大家循着撒在地下的面印追,一直找到神道上,见有的石马嘴里有面,有的石人手上沾的面。大家认为是石马、石人成精了偷吃面,很生气,把有的马嘴打烂了,把有的马头打破了,把有的石人手打掉了。因此后来石人、石马残缺不全。从此以后,每天晚上石人和石马就到新城里头捣乱,跑得嗵嗵的,踢这家门,敲那家窗户,最后把人闹得没办法,都从新城挪出来,住到现在的地方。

    220日刘拴成领着记者去看新城。新城东西长三四百米,南北宽一二百米,已经成了一片耕地,只有东边还有3米左右高的城墙残存。

    桥陵文管所原所长朱建武说,当时的安王村,就相当于现在的桥陵文管所。

    现在的桥陵文管所就坐落在安王村东口。

    1984年蒲城县地名办公室编辑的《蒲城县地名志》载:安王村,因唐睿宗李旦葬于桥陵,后于此地建村,取奉安帝王之意,故名为安王村。

国家级“宾馆”

    由安王村沿宽阔的桥陵路向南约行2公里,就到了另外一个村桥陵镇桥陵村。

    桥陵村比安王村距桥陵地宫远,为什么会取名桥陵村?

    《蒲城县地名志》载:桥陵村以境内有唐睿宗桥陵下宫而得名。

    该村84岁的梁兴川说,下宫是唐朝官员祭奠时休息的地方,现在都倒塌了。

    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唐玄宗泰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桥陵下宫遗址总面积达20.65万平方米。合300多亩。

    桥陵镇西孙家58岁的孙长功回忆,过去他们西孙家大人聊天,一个问:娃娃在哪念书?一个回答:宫里念书呢。这宫里就指的是桥陵村下宫遗址处。那里有所小学。下宫,翻译成现在的话,就等于国家级宾馆。

头道大门“管门村”

    由桥陵村沿桥陵路继续向南约1公里又是一个村,桥陵镇西孙家。

    该村84岁的王玉霞告诉记者,这个村以前叫管门村,后来念转音了叫裹门村。

    孙长功说,“管门村”名,是唐朝皇帝封的,负责管理桥陵大门。

    桥陵文管所原所长77岁的万书祖说,蒲城有5个陵,桥陵规模最宏伟,因为开元盛世最兴旺,国家财政好,唐玄宗李隆基给他父亲把陵园建得好。管门村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就进陵园了。

    “唐朝文武官员到桥陵来祭奠祖先的时候,到了管门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刘拴成说。

    《蒲城县地名志》载:西孙家村,相传初因孙姓居此管理桥陵城门,得名管门村。后以该村位于后泉村之西,更名西孙家。

    朱建武解释:管门村是桥陵陵园的头道大门。

    如今在西孙家村南有座高大的书写有“桥陵”二字的牌坊。

当年的“停车场”

    安王村向西1公里多的地方,是桥陵镇马姜城村。

    桥陵镇营址壕村58岁的王印孝说,有人念转音把马城村叫马场,还有人称其为拴马村。

    刘拴成解释,马城也叫马姜城。埋皇上的时候,那里是马场子,马都拴在那儿,因此叫马城。

    但桥陵镇狮子怀村62岁的张天佑说,修建桥陵期间,唐睿宗的后人来视察修建情况时,马在那拴着,因此叫马城村。

    朱建武说到另外一处拴马处:桥陵村南的上庄,紧挨下宫遗址,传说祭祀的官员在下宫休息时,把马要拴到上庄。这里的人给人家把马看好,管好,喂好。把马拴到桩上,就叫上桩,因此就有了上庄的村名。现在就叫停车场。

    如果上庄叫停车场,马城就是“临时停车场”。

    不过据1984年蒲城县地名办公室编辑的《蒲城县地名志》载:马姜城,相传因马、姜二姓居住一处,周环城池,故名。

有副业的窑厂

    安王村南七八百米有条唐五陵路。沿五陵路向东走六七百米,是桥陵镇邢家村。

    该村76岁的邢玉林小时候曾听老人说,建桥陵的时候,他们先人迁到这里来给桥陵烧砖。桥陵南门石人、石马摆了两行,上边都有亭子。亭子都是用他们村烧的砖瓦盖的。原来省考古队在他们村北边胡同挖掘出砖瓦窑。那儿的砖大得很。砖上拓的有手印。咱这手一比,能短一寸多,说明过去人个子大。

    邢家村71岁的邢锁柱说,过去大集体时生产队平地,他见过老窑,多得很,有上百个,都是小马蹄窑。他家庄子后头就有古窑,窑帮被烧得跟砖一样硬,没办法起土。后来大队把那些窑平了。过去大集体的时候,人穷,没有砖,大家把古窑的砖拾回来扎猪圈干什么的。

    邢家村文保员53岁的邢天喜说,邢家村人全部姓邢,传说唐朝时不交租。他们先人除了烧砖,还给桥陵扫墓做笤帚。每年来人祭奠时,他们村人负责招待,把地扫干净,垫子给人家铺好。人家祭奠毕以后,笤帚又搁回到他们村。

    看来,邢家村还是兼有副业的砖瓦窑厂。

“基建办”武家村

    邢家村东紧邻的是与其同属一个行政村的武家自然村。

    武家村89岁的武长信说,我武家先人不知是在这守陵还是干什么,朝廷给武家封了北边一座山,叫武家山,到现在名字还是武家山。当时武家山还有武家的不纳税的“没粮地”。

    武长信的老伴梁紫婉说,武家村全是姓武的。她18岁刚嫁到这个村时,还有武家祠堂。当时就说老祖先是武崇训,武崇训在这住过。过年和清明都要到祠堂祭祀。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天都要祭祀。祭祀时要献饭。清明祠堂祭祀完,还要上祖坟。祭祀队伍用食摞抬抬的供品,有花馍等食品。凡是去上坟的都给发油饼、粽子。“文革”以后武家祖坟都被平了。先人轴子在“文革”期间也烧了,祠堂也没了。

    朱建武说,武家祠堂碑上有句话:“武崇训建唐陵三十三载,成白骨整三万血浇丰山。”因为武崇训建唐陵有功,封养马山一座,那座山就叫武家山。武家村是修建唐陵时建筑管理机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基建办。

    《蒲城县地名志》载:相传,武家村因系守卫桥陵将军武崇训之后裔居住而得名。武家山村,相传,以该村系守卫桥陵的武崇训将军之牧马山地而取名。

    根据《旧唐书》,武则天侄孙武崇训于唐中宗神龙3年,即公元707年,就为太子李重俊所杀。因此其既不可能建桥陵,更不可能守护桥陵。武家村可能另有来历。

“稽查大队”营址壕

    由安王村进了桥陵旅游区大门,向东北约2公里,是位于山沟里的桥陵镇营址壕村。

    王印孝说,他们村本来叫营丁壕,过去建桥陵的时候,保护陵的部队在这扎过营。经过1300多年,人叫转音,叫成营址壕。现在他们村里人都是后来迁来的。他们村西边约500米的山梁上就是桥陵地宫。那里过去属于他们村的范围。他们村人称那里为墓谷梁。但他认为应该叫墓口梁。一到夏季伏天,有几百人在山上纳凉。传说地宫大得很,能演三台大戏,当年把演戏的全部捂里边了。墓口梁地面有石缝,可以听到轰轰的响声。这证明和地下墓穴连着,往外哈热气。他从小笼火,借那风吹得旺。

    王印孝带记者上到墓口梁。他抓了一把土,在一个缝隙口前往下溜土,土被吹出来。

    为什么会有安王村和营址壕两个守陵人住处?

    王印孝说,需要守护的方位多,各看一方。

    朱建武认为,安王村和营址壕两个虽然都是守陵的,但是一个是看陵的,一个是警卫,相当于桥陵文管所和县文物稽查大队的关系。

    1984年蒲城县地名办公室编辑的《蒲城县地名志》载:营址壕,相传为监修桥陵驻扎兵营的旧址,且以地势较低而得名。

    安王村四周,出去几里路,甚至几百米,就是另外一座村庄,为什么会有“十里安王”之说?

    刘拴成解释,桥陵周围村名都是根据陵起的,过去这些村都是守陵的,因此都笼统地称安王。过去往东走十里也叫安王,往西走十里也叫安王,问详细了才说安王魏家、安王邢家、安王武家。

    朱建武也认为:这周围,村跟桥陵都有关系,都是为桥陵服务而得名。

桥陵石刻凭啥“甲天下”

    “桥陵石刻甲天下”一说流传很广。

    有“陕西最牛导游”之称的原桥陵文管所所长朱建武说,中国古代以唐朝最为兴盛,而盛唐关键就在开元盛世。桥陵就是在开元盛世时建造的,是当时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其他帝王陵石刻都赶不上桥陵。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让我们看看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唐陵设置仗马为后代所沿袭

    首先桥陵石刻是否为历史上最早的帝陵石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称,从文献记载来看,坟墓列置石雕,似乎源远流长。尧陵之前就有石驼。相传秦始皇陵上还有一对石麒麟。就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不但秦及其以前的陵墓上未发现列置石雕,就是西汉11座帝陵上,也没发现过一件西汉石刻。因此秦和西汉的帝陵上,可能未置石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称,洛阳的东汉帝陵列置石刻者只有光武帝原陵一例。东汉以后帝陵置石刻者比较多了,如北魏孝庄帝静陵和西魏文帝永陵前有石狮、石虎、石人等。

    由此可知,陵前置石刻,桥陵不可能是最早的,同时就是具体某种形象石刻,桥陵也没有最早的。拿桥陵南门外和北门外的仗马来说,李毓芳称,帝陵置石马,据近人研究,认为始于东汉光武帝原陵。但目前尚未定论。唐代帝陵除献陵外均置石马。昭陵的“六骏”置于陵北,开启了以后唐陵北门置六马的制度。乾陵及以后诸唐陵均于神道和北门外各置五对和三对仗马。

“蕃像”并非都是王宾

    那么桥陵当年立的石刻数量是否最多?

    记者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安徽省凤阳县明皇陵帝陵神道石刻因数量居帝王陵之冠,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其原有石刻32对。也就是64件。

    根据原复旦大学教授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一书,桥陵原有石人、石狮等石刻50件。

    曾写有《唐代帝王陵墓》一书的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刘向阳副研究馆员说,乾陵原有石刻仅蕃臣像就64件。

    但前些年,“桥陵神道的蕃酋殿遗址曾出土蕃酋石像残躯3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称。

    既然有蕃酋殿遗址而且曾出土蕃酋像,原来可能有更多的蕃酋像。就算桥陵加上蕃臣像超过凤阳县明皇陵石刻量,也不可能超过乾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7年发掘时,在乾陵北门新发现了石虎等石刻。这是桥陵所没有的。

    说到蕃酋像,李毓芳称,我国古代陵墓石刻中置蕃像者最早应为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中的“马踏匈奴”和“野人”。关于这些蕃像的身份有着不同说法。唐昭陵14蕃像,有的认为是“蕃臣曾侍卫轩禁者”;有认为属于“蛮夷君长为先君所擒服者”。乾陵蕃像的身份,说法也不一样。就石人背刻名爵来看,大多数与昭陵蕃像性质相似,并非王宾。

置石虎以镇“罔象”

    桥陵现存石刻量是否最多?

    根据资料介绍,凤阳明皇陵现存石刻31对,也就是62件。

    刘向阳告诉记者,不包括新发现的蕃像,桥陵陵园现存石刻50件。

    当然,凤阳明皇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皇帝称号是追封的,算不上真正的皇帝陵。除了明皇陵,唐桥陵现存石刻也说不上是帝王陵中最多的。刘向阳告诉记者,泰陵石刻现存57件组。乾陵仅现存蕃臣像60件。如果再加上石狮、翼马等,最新数字为129件。

    关于石狮,李毓芳介绍,狮子在它的故乡多被当做门兽。狮子最早运到中国在东汉。狮子几乎与佛教同时来到中国。狮子在佛教中被神话。佛教谓“佛为人中狮子”。东汉以后,陵墓前置石狮逐渐增多。帝陵置石狮当以北魏静陵最早。石狮彻底取代天禄、辟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由乾陵开始,此制并在以后历代帝陵石刻中所沿袭。自睿宗桥陵以后,诸唐陵石狮一般为左牡右牝。

    刘向阳说,汉代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塑造狮子形象时,有的给狮子平添了双翼,称为狻猊;有的给狮子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雕以云纹或火焰纹,叫做獬豸,也有称天禄、麒麟、辟邪、独角兽或瑞兽的。

    刘向阳还介绍,翼马,又称天马或飞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自乾陵开始,除桥陵为獬豸之外,诸唐陵各有翼马1对。 獬豸本是古代传说中能识善恶,明辨是非曲直之灵兽,将獬豸刻形于桥陵陵前,取其忠诚勇鸷、镇守陵寝之意。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叫“罔象”的怪兽,“好食亡者肝脑”,而“罔象”畏虎和柏,故后人在陵墓上大量栽植柏树及列置石虎以镇之,取祥瑞、辟邪之意。

    李毓芳称,帝陵置石虎以西魏文帝陵最早。

“无字碑”以乾陵为最早

    桥陵石刻品种是否最多?

    刘向阳介绍,桥陵除了前面提到的石狮、石马、獬豸、蕃臣立像外,还有石人、石柱和鸵鸟。鸵鸟产于非洲、西亚,汉代由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唐代帝王陵园置石刻鸵鸟自乾陵开始。乾陵除了有桥陵所有的鸵鸟等之外,还有述圣纪碑、无字碑等。石碑是用来旌表死者功德政绩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前立“无字碑”者,以唐乾陵为最早。对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历史学家聚讼纷纭,主要有“德大说”“称谓说”“遗言说”“自惭说”“非碑说”“政局动荡说”等六种。

    李毓芳认为,唐陵立碑只有乾陵和定陵。乾陵无字碑上有明崇祯范中暗书刻的题字,其中有“祖龙作无字碑”的文字。祖龙即秦始皇。看来明代人认为无字碑早于秦始皇时已有。

“都吃得头大脖子短”

    “其他陵都没有桥陵石人高大。”蒲城县桥陵镇武家村89岁的武长信说。

    李毓芳认为,从目前来看,帝陵前置石人以北魏孝庄帝静陵和西魏文帝永陵最早。乾陵、定陵和桥陵石人当属皇宫仪卫,身份可能为直阁将军、殿中将军或侍郎。

    刘向阳说,石人像又称翁仲。翁仲系一人名,本姓阮,为秦朝大将,身高一丈三尺(合今2.399米),气质端勇,异于常人。翁仲死后,秦始皇遂铸铜为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以作纪念。以后帝王纷纷仿效。秦汉以后,翁仲像逐渐改用石头雕刻。直阁将军又名中郎将。唐代各卫的中郎将是侍卫皇帝的将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发表的桥陵考古勘探、发掘简报称,桥陵石刻体量普遍较大,石人高3.67——4.28米。

    记者220日在现场注意到,桥陵石人10对,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根据刘向阳的统计,其他唐陵石人高者为乾陵,3.754.16米。同时桥陵石柱通高8.64米,居诸唐陵石柱之冠。

    刘向阳介绍,石柱又称华表,源于古代先民用于观测日影的圭表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测量工具——表木。随着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发展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礼制意味的装饰性建筑。至唐代时,宫廷、城垣、桥道、陵墓等皆以为标志或装饰品。

    朱建武说,桥陵整个石刻人高马大,都吃得头大脖子短,盛唐那种包容大度精神全反映出来。

“体现的是和谐社会 ”

    桥陵考古勘探、发掘简报称,桥陵石刻有别具趣味的地方,如南门神道西侧第四仗马,扭头北望,在这一片庄严肃穆的石刻群中,显得非常特殊。东门一对石狮扭头互望的姿势,其造型也与其他石狮不同。

    朱建武说,桥陵整个石刻与众不同,非常生动真实,人面貌表情都很高兴。东门那对石狮是回头望,造型是幼狮戏耍,体现的是和谐社会。只有那个时代,才能造出这么精美的东西。

    桥陵石刻是否在艺术上登峰造极?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在其《唐十八陵》《唐十八陵》一书称,桥陵石刻堪称我国唐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雕刻艺术宝库中光彩耀眼的瑰宝之一。但该书又称,唐泰陵石刻设计别出心裁,刻工刀法娴熟,风格细腻。唐建陵石刻的石人、石马雕刻精细。其艺术水平,足以为唐代石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唐代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朱建武说,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 1982年在参观桥陵后称赞:“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栩栩如生,在国内罕见。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

    咸阳市考古所所长岳起研究员认为,从体量上和保存的完整性来看,桥陵石刻是最好的。

    但渭城区文物旅游局馆员张崇德认为,总体上来说,唐代的陵墓石刻中,乾陵比较好,再一个是建陵。

    刘向阳虽然称赞桥陵石刻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肃穆威严、形神兼备,但他不认为桥陵石刻是最好的。

    看来,“桥陵石刻甲天下”一说存在争议。不过对于关中唐陵石刻的评价,众口一致。

    李毓芳称,唐陵石刻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石刻中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

    《唐十八陵》一书中称,唐代关中十八陵,原有石刻(不包括陪葬墓)1084件,现在包括残存在内仅存496件,有“唐代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之称。

四让天下

    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掌握实权的武则天废了自己的三子李显,更立四子李旦为皇帝。但她依然临朝承制,李旦只是一个傀儡。两年后,武则天下诏将皇权交给李旦。李旦深知这并非母亲真心,坚决不受。又过4年,武则天直接当了皇帝,把李旦降为皇位继承人皇嗣。再过8年,武则天有意将皇权交还李姓,把李显接回东都洛阳。李旦为了避免宫廷争斗,主动提出将皇帝继承人一位让于三哥。7年后,大臣帮李显从武则天手中夺回皇位后,立李旦为皇位继承人皇太弟。李旦固辞不受,唐中宗只好立三子李重俊为太子。5年后,李显被毒死后,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等联手将临朝承制的韦皇后推翻,推李旦为皇帝。面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刚坐了两年皇位的李旦就让位于李隆基。4年后,开元4年,即公元716年,54岁的唐睿宗李旦完成了他的一生。

更像大鸟

    位于蒲城县桥陵镇丰山的唐睿宗桥陵,其神道如今和乾陵一样,修得宽广平整,石刻站立两旁,气势恢宏。桥陵比唐定陵山要高。远望桥陵,没有定陵那么像凤凰展翅,两侧对称性不够,但是从卫星地图上看,更像一只大鸟,有鼻子有眼儿的,尖尖的长喙,两边如云朵的山就像正在扇动的翅膀。

蛋蛋娃

    关于唐睿宗李旦名字的来历,桥陵周围群众有说法。

    桥陵文管所原所长朱建武认为,这跟咱关中民俗文化有关系。这娃娃比方说从小爱害病,他妈给娃改个贱名字,叫个狗娃、毛娃、牛娃、蛋娃,就好养了。这类名字在关中多得很。李旦开始叫李旭轮,实际就是早上初升的太阳。因为他这人爱害病,他妈从小就把这名字改了,叫李旦。

    蒲城县桥陵镇安王村70岁的刘拴成说,咱这一带,一是娃是独苗,二是娃爱生病。作为大人,光害怕娃中途夭折,因此给娃取很不起眼的名字。传说我这有个娃叫福禄,三天两头害病出事。算卦先生看了说,你娃名字叫得出了天了。大人赶紧把名字改了。名字一变,才好了。他的意思好像名字不起眼,神了鬼了不找。

    桥陵镇邢家村65岁的邢万水说,李旦,蛋蛋娃么。我这说蛋蛋娃,意思说娃甜得很,乖得很,可爱,父母喜欢,人见了都喜欢。李旦性格好,不贪权位,后来给他哥让过皇位。

    根据《旧唐书·睿宗》,李旦初名旭轮。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李旦7岁时去“旭”字,改为李轮。14岁时改名旦。李旦22岁时被立为皇帝,接着当年又被降为皇嗣,并被武则天令依旧名轮。36岁时被武则天改封相王,又改名旦。(来源:《西安日报》)

六位帝皇丸

话说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X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