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吾思吾想 |
回来好几天了,被冻僵了的身体开始慢慢复苏,但一想起那天在书店发生的事情,内心就像一团化不开的冻伤,轻轻一触依然寒气刺骨。
后来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农民工用浓重的农村人才有地方口音向着人群不断的重复着刚才的话,似乎在向众人求助,声音嘶哑而急促,几乎要哭了出来。但看热闹的依旧看热闹,求助的依然在求助。
我实在看不下去,便匆匆离开了现场。,也不知道后来事情是如何发展的。但从那位保安只是在威胁要报警看来,他们并不打算真的为这一点小事报警。
当我购书离开时,发现一切都已归于平静了,农民工和人群早已不在现场,只有那个保安继续尽着自己的职责。出了书店一路往回赶,我就一直在想,那位农民工说的是真话吗?如果真是这样,他的孩子会知道这些吗?如果他的孩子知道这些会如何呢?
有这样一位父亲是孩子的福气还是不幸?这会让他的孩子感到耻辱还是骄傲?这会成为孩子发奋的动力还是成为孩子堕落的借口?
还有,这人真的是贼吗?既然要偷为什么不去偷值钱的东西而要偷这根本就不值钱的书呢?做贼都做得如此不专业,他不知道没有付钱的书带出去会触发警铃吗?
鲁迅的《孔乙己》当中孔乙己说过这么一句话,说是“中国人说偷书不算偷,那叫窃书”,那么偷和窃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说这种穷酸书生为自己找的借口即苍白又可笑,然而偷书和偷其他东西的动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追求知识的能力要由金钱来决定的时候,无疑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前段时间网上报道过一则拾荒老人进杭州图书馆看书的新闻,这位老人衣衫褴褛却每天定时到杭州图书馆去看书,有人嫌弃这位拾荒老人脏,向管方提出意见,希望阻止这位老人进图书馆,但馆方不但没有阻止老人进馆看书,还向老人表达了热情的欢迎。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老人看书前把手洗干净。
这一则新闻看了让人心里说不出的温暖,中国人自古以来最注重的就是读书,贫寒子弟也可以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封侯拜相,
吕蒙、管仲这些古代著名丞相都是出身贫寒之家。中国人在读书面前人人平等自古有之。中国人最尊重的也是读书人,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虽然难免腐朽之气,却也表现出中国人爱读书重读书的全民风气。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小,但如果哪家有个会读书的儿郎,那么这家人可以不穿好衣不住好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马来西亚华人,叫阿炳。他读书成绩一向很好,但因为家庭条件较差,他读完中学就不肯读书了,独自一人偷偷跑来新加坡打工,他爸爸冲到新加坡把他捉回去,苦口婆心劝他,说你读不好书我不怪你,可是你读得好就不能不读,这是我这个当爸爸的责任,我也要对祖先有个交代,我卖屋子也要供你读书。
后来阿炳还去了英国留学,现在仍然回到新加坡工作,在一间跨国公司里担任的要职,并且在几年前改籍成为一名新加坡公民。有一次,阿炳和我说起这段往事,他说要不是他老爸当年死活都要把他拉回学校,他现在就是一名在新加坡打工的管道工人。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灿烂辉煌,更是绵延五千年,这和中国人对读书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
刚才提到的那则“拾荒老人进杭州图书馆的新闻”其实还有下文。这位老人事实上并不是一位生活潦倒的拾荒者,老人之前是一名教师,毕业于杭州大学,现在已经退休,但他光退休工资就有5000多元,孩子们也都不错,他个人的退休生活完全不成问题。那么他为什么要来拾荒呢?经过媒体深入调查才发现这位老人暗地里资助着几十位贫寒家庭的学生,数十年一如既往。为这些孩子捐助了数百万的教育资金。
事情被媒体公布后很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老人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给了那些可能会失去这些东西的贫困孩子。天大地大没有比失去教育更不幸的人了。老人默默付出却从不告诉那些由他资助的孩子们,但因为他,这些孩子们不至于辍学,这才是老人最感到高兴的事。
我想,如果有可能,上面这位农民工父亲也绝对不会把今天的事告诉他的孩子。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但你知道你的父亲曾经为你做过些什么呢?可以肯定,很多事他不会告诉你。
唯有不断读书才能对得起身为中华儿女一份子的骄傲,唯有不断读书才能对得起我们祖先留下的五千年文化的遗产,唯有不断读书才能告别愚昧,唯有不断读书才能振兴中华,唯有不断读书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唯有不断读书才能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唯有不断读书才能对得起父母,唯有不断读书才能对得起自己。
中国目前依旧不富裕,依旧有很多失学的孩子,但我们看到那位农民工父亲的焦虑,也看到了杭州图书馆拾荒老人的心愿,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家都在为消灭孩子失学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回到本地,遥想当年,陈六使振臂一呼,不管是富商还是贫民,不管是有知识的还是没文化的,不管是车夫还是渔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教育,为了下一代,为了民族文化,一所亚洲最伟大的大学之一[南洋大学]横空出世。
这是就是我们民族的品德,这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不能失去的必须永世传承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