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自然人口
人口问题本身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人口引进则是其中较为敏感的方面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人口引进也必须紧紧围绕“自然人口”这样一个总蓝图为目标,这个目标不设定或者不明确就一定会出现大问题。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贪心,人口引进不自然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我们看到德国在宣布接受90万难民成为新移民后带来这么多的麻烦,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
所谓自然人口,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物链,也就是说要在以相同背景人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体能够支撑起社会完整运转的体系,这样的人口组成才是自然人口。而新加坡的劳动力组成非常复杂,虽然最大的相同背景的人群还是本土公民,不过,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物链,完全依仗现有的新加坡本土公民是无法满足需要的,简单的说就是无法拉动内需,基于这种考虑,690万人口的设想才会被新加坡一些学者和决策者提起。
2)690万欠缺了什么
要说690万这种提法是胡说八道也是不对的,要形成一个能够通过拉动内部动力来满足社会的基本运作需要,690万人口其实是一个经过科学论证而得出的数据。我想那些总理和学者们也不可能会弱智到像老百姓所骂的那样是在满嘴放炮。那么,为何这690万人口白皮书一出现,除了那些心怀宏大事业的政坛领袖,便遭遇举国民众的一致反对呢?原因不复杂,这是因为白皮草稿完全忽略了”自然人口“这个要点,因而让这份草稿显得像是在糟搞。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当然不会关注什么自然人口,他们只是被这突然提出庞大的数字所困惑,而真正原因是这数据的来源有问题。这690万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增长远比数字本身要重要得多。今天我再次旧话重提这690万,并非是想在乱棒之中再加一板砖,而是要揭示一个有可能被忽视的,不管690万还是960万都必须遵守的一个游戏规则,也就是说人口必须尽可能的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增长。自然增长不是说一定要自己生才算自然,引进人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对于新加坡来说,两者结合才是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自己生要生的自然,从外国引进也要引的自然。但目前我们看到的状况是生也生的不自然,引进也引的不自然。
3)新加坡的自然人口临近危点
根据最新的官方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
2000年时新加坡人口400万,在之后的16年时间总人口总数提升至约554万。事实上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分别为338万和53万,另外163万为非居民。其中65200学生证,179300EP,179300SP,733500WP。非居民和永久居民加在一起就是216万,这里归化的新公民没有计入,在338万的公民里保守估计有20万的归化公民。那么这236万的在十多年里涌进来的外国人为新加坡营造了怎样的景象呢?用数据说话,236万占了554万多大比例?算一下是42.5%。那么这个数据又表明了什么?
这种比例关系显然违背了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自然人口的格局被破坏了。这一点我在《非华裔总理靠谱吗》这篇文章里谈了类似的问题。这不仅适用于种族关系,也适用于各类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失去了单一族群的绝对优势,社会问题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
从公共设施的不堪负重,到民众的排外情绪日渐升高等等迹象看来,新加坡目前将要或者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通过一路高歌人力引进而在短期内推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做法仿佛是打了强心针,疲软是之后肯定会出现的问题,但带来疲软的不是人口引进本身,而是人口引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反作用。也就是说,过多的以工作状态而非生活状态进入的外籍人员,威胁到了以本土公民为单一族群原本所占的优势。
4)690万这份草稿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张690万的草稿到底草成了什么样:要达到维持自然人口,7比3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格局,达到6比4问题就来了,如果比列继续接近到5.5比4.5,那么就彻底乱了套,就算引发革命也不足为奇。那么要让690万人口构成自然人口,就必须达到483万的本土公民外加207万的外国劳力才能实现,也就是7比3。到时候本土公民要在目前的338万增加到2030年的483万,14年需要增加的公民人数为145万,每年的增加人数为9万零625人,而这个目标几乎是没有可能达到的。目前新加坡每年新生儿只有3万名左右,也就是说只有每年新增加新移民公民数约6万多才能达到目标,而这同样也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实现这个690万的远景呢,只能大力增加外劳数量。
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新公民引进计划,每年新增的公民数只有4到5万左右,减去去世的老公民,净增长也就三万多,经过14年的增长估计可增加约42万,那么以690万的总人口计算,公民人口只有约380万,那么所需要的外劳就必须达到310万,但这时的外劳人数已经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45%。这种比例足以全面颠覆自然人口构架,也就是“种族和谐所需要的力量配比格局”。这简直就是690万的草泥马在狂奔呀!实际上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就是,如果这690万中70%是公民,政府也不愿意看到,因为对于政府来说,公民越多其实也意味着负担越重。
5)自然人口与选票
另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人手一票的民主国家,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对人民手中选票的影响,但如果增长的经济主要是依赖一些和大选无关的人推动的,那么同样作为推动经济一份子的那些手握选票的人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寻找存在感呢?目前新加坡的外来人口占42.5%,而这42.5%的外来人口,因为其中大部分属于纯劳力,而不能称之为自然人口,但本土的57.5%则是属于自然人口,其中的纯劳力少说还要减去一半。这样再进行一次比较,就可以看到,实际上经济发展国运当红和那些选民并没有太大的瓜葛。但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只要把选民的待遇控制在比占了绝大多数的低级外劳好一些似乎就够了。而外劳虽然没有公民的各种社会待遇,但因为他们心系祖国家乡对目前的艰苦工作也可以虽苦犹荣。那么两相牵制之下,谁也别想正真的过上好日子,却依旧不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公民们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带来的生活提升,迟早会感觉不自在。明明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但老百姓却似乎感觉不到这种巨大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提升。原因很简单,不计较生活水准的外劳干活挣钱,有着发展眼光的政府发财富裕,可有可无的内劳就只剩下勒紧裤腰带对国家繁荣的自豪感。我们看到,即便是那些最愤怒的抱怨者,在对于国家认同感上也依然保持着对新加坡的热爱和自豪。
那天搭德士,和司机大爷聊天,我问他对政府的看法,他说我今年68岁了,亲眼看到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到繁荣,行动党确实做的不错呀。那我说,为什么在网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本地人骂政府呢?司机大爷轻咳一声,那些你不要听啦,骂政府,我也骂啦,但骂归骂,但他们做的好我们都明白。而实际上他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68岁了还要上路驾德士?
6)这几个例子
穆迪是一位马来同胞,出生于60年代初期,是一名公司门卫,如今进入后中年期,除了越来越虔诚的追仰伊斯兰的阿拉,已经没有其它更多的想法,只是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混日子,他有7个孩子,最大的已经服完兵,并且工作了,并且娶了老婆,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穆迪最小的儿子也已经进入中学。
“我为国家贡献了7个孩子”穆迪常常自豪的这么说。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回教特别优惠政策,按照当年的生育政策他将面临一笔不小的罚款。如果是现在穆迪不但不用担心罚款而且还可以得到几十万的各类婴儿花红补贴。虽然非常遗憾当年没有婴儿花红,但穆迪还是很庆幸自己现在可以在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下无忧无虑的拥有众多的孙儿们。
计算一下穆迪的家庭在不远的将来将扩大到一个惊人的数量,这不得不令人担心,政府是否为这些将要增加的未来人口的教育成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事实上,人口扩充在什么样的家庭中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他们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否则以后扩充的还是那些只会跟政府要福利、要优待、要公积金的土著民。而目前的这种大力鼓励生育的政策所带来的未来,基本上就是如此。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在圣淘沙遇见了一位旧同学,我们彼此都以为对方是来新加坡旅游的,通过交谈才知道大家现在都定居新加坡了,这么多年没有联系,当年的老同学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之路,他在读完科大之后不久和太太一同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是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从事生物药业方面的研究,由于带着高额助学金,读书时期就把家安置在新加坡了,在政府的热情邀请下很快便取得了新加坡公民资格,现在有了三个孩子,最大的女儿今年考取了莱佛士初院,两个小的请了保姆照顾。临别时他给我留了地址,说最近搬进了私人公寓,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读书学区问题,早就要买私人公寓了,并邀请我有空来坐坐。因为他的例子比较突出,我想借机和他谈谈一些关于移民的问题,却又因为时间仓促没谈上几句,但他还是提到,以前新加坡本地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善意正在渐渐消退。回去的路上再次遇见了他,这次他驾着一辆宝马在车里向我打一个招呼。
印度人古那满头的白发,年近60,因为从事的工作幸苦而肮脏而且常年的操劳加班,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老,他女儿已经出嫁了,当年他很有面子的为女儿准备了以公斤计算的黄金作为嫁妆。他和家人分开快20年了,一直没有能力把家眷带过来新加坡,古那目前是S准证持有者。
我是被古那节俭的生活方式所震惊,我和他做过一次长谈,问及他的生活琐事,我看到了一名普通外劳在新加坡是多么的艰耐。除了每年半个月的探亲假,古那从不休息,公共假期也尽可能的去加班,从不上街从不在外面吃东西,最大的消费就是每个月好几百元的电话费,穿的衣服都是从印度带来的。从刚来时每月只有700多元,直到现在他的收入仍然远远不够资格申请永居居留,况且现在的永久居民申请资格又在不断提高。古那感言,只能当一名永久性外劳了。但古那很乐观,不觉得自己有多么苦,每次打电话给家里,家里的安定和丰衣足食依然为他带来了十足的成就感。古那这样的外劳在新加坡有多少?3P(EP,SP,WP)外劳中,除了EP是收入较高的阶层其余2P基本就是古那那一类人大约有90多万。这90多万包揽了新加坡所有的苦脏累活。
前些日子,朋友家的一位亲戚来访新加坡,说是受国大全额赞助应邀请前来参观的。他同时被全球好几所顶尖大学录取,目前正在选择他所钟意的学校。经过一翻考虑之后他最后还是去了美国。我问他为何不选新加坡?他说觉得还是美国比较有前途。谈话中他也在无意间提到他在参观的同时遇到了很多国内来的学生,并对新加坡如此卖力的收集人才表达了一丝怀疑。
7)不自然必自燃
越是国家小越是要保持人口的自然化,美国也是一个人才引进的国家,但美国可以保持人口的自然化,一是因为本来就国家大,引进的人才不可能在替代本国人才这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还有,美国对凡是在境内出生的宝宝都划定为美国公民,美国人相信,人对于自己的出生地都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增长的自然性。
我们再看看新加坡,外劳的数量多到随时随地的能够部分替代甚至于完全替代本国人力。而且新加坡人才引进呈尖锐化,非即刻实用型人才不要,对高端人才采取最大可能吸纳,对低级人力用完就扔,而且完全不承认外国人在新加坡出生的宝宝。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人口的自然性在悄悄地被打破。
所以说,新加坡搞的纯粹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人口引进增长方式破坏了“自然人口”结构。这是新加坡将国家以公司形式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这种国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很好的效果,但经营公司和治理国家的根本点是不同的,一个是以利为本,一个要以民为本。经营公司当然是老板和高级管理人员得利,在公司里普通员工可以择优入用,不好的就踢走。但治理国家的时候,对于不够优秀的民往哪里踢呢?
8)中国移来的民
以中国移民来分析,20年前,那些落后边远地区的人是没有机会出国的,能够前来新加坡的中国人都是来自大城市,而现在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基本对移民新加坡不再那么感兴趣,收入接近生活水平已经不相上下,何必费这个神到异国他乡去讨生活呢?但中国的庞大既有巴黎也有巴基斯坦,巴黎的人不愿意来,巴基斯坦的人依然会趋之若鹜,所以我们看到目前来新加坡务工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是穷困地区出来的。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富有人群对移民新加坡依然抱有极高的热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移民极为方便,有时候只是签几张大额的支票而已,到了这里就可以充分享受安定和财务保障。这样两级分化的外来人才和人财,让人口引进显得尤为不自然。
据说分别各国的移民数据似乎是不公布的。但仅凭感觉就可以知道,近几年中国成了新移民的主要来源国,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果新加坡必须大量引进人口,最快最适合的必定是有着庞大人口资源的中国,然而,新加坡政府看来已经把这件事给搞糟了。这些年即引来了横冲直撞的杀人法拉利,也引来了因走投无路而跪在高速公路上讨薪的农名工。
这样的盲目引进,引来的可能是一个和土著公民对立的群体;这样盲目的生,生出来的可能仍然是缺乏创造力且更加土著的一群。虽说现在690万这档子事已经不再被众人过多关注了,但我们从中依然可以得到警示,自然人口的重要性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