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乡下人罢工新加坡上海人占海特 |
分类: 本地风情 |
占海特不是上海人,但她首先不是外国人。
最近两起国内国外的维权之争点燃了两团火,新加坡的中国外籍劳工司机求诉待遇问题和上海外籍学生求诉异地求学问题。
这两件事的当事人同被称为外籍,但一个是外地的外籍,而另一个是外国的外籍。
然而不管是外国还是外地,只要是外,必会遭排的。
不是有句古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排外,这种原始情绪很原始!
先来看看新加坡,这里的人民很幸福,至少大多数的外国人是这样看的。
新加坡政府对老百姓的照顾可谓极尽周到,虽然不是福利国家,但这福那利也是详尽安排。
新加坡是一个要依靠选票才能当政的国家,民怨是执政党的噩梦,因为一旦民怨飙升,执政党便有落马风险,虽然从建国以来这种事情还没有发生过,但2011年的大选着实让执政的行动党喷出了一身冷汗,该次大选执政党以有史以来最微弱的差别惨胜,这还是多亏了集选区带来的选举优势所得。
这样的结果是执政党忽略了民意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这其实是反映出当局照顾民意的做法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而其中外籍劳力的引入问题,就被反对党当作重拳击出,让行动党在此问题上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同时,新加坡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里讲的是精英治国,这种理念的还必须保有统治者的荣华富贵,是要和老百姓拉开档次的。新加坡的公务员赚取世界上同类中最为丰厚的薪金,与平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世界上排名顶尖。虽然在2011年大选之后总理等国要大员被迫减薪三成,但过不了多久,以经济好转为由又再次回升。
同时,新加坡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里讲的是精英治国,这种理念的还必须保有统治者的荣华富贵,是要和老百姓拉开档次的。新加坡的公务员赚取世界上同类中最为丰厚的薪金,与平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世界上排名顶尖。虽然在2011年大选之后总理等国要大员被迫减薪三成,但过不了多久,以经济好转为由又再次回升。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根据新加坡提高公务员薪水的计划,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11年的年薪从162万美元提高到218万美元(约376万新币)。这样富贵的领导自然也不能太亏待了民众,新加坡本地人的薪水要比外地人高,工作机会也是本地人优先,除此之外公民还有年终分红,而且不必去做劳苦脏累的工作。
这种双向富裕共同快乐的道路是不可能从天而降的,我们知道,世间的一切皆有因果,没有穷困的付出群体,就不会有富足的得利群体,官巨富民小康的美妙国体如果存在,那也一定只是表象。
美国人的富裕,让全世界的人为其打工、中国暴发户的层层冒出,背后血汗工厂里的贫困铺筑着路基、印度的富豪排名世界顶尖,而这个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穷人。那么新加坡的"油水"又是谁在为其埋单呢?
"98海鲜档"就是一个微小的但又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名叫美食带的食阁,地方不大,里面大约只有7、8档熟食摊位,生意一直都还不错,而维持生意兴旺的只是其中一家98海鲜煮抄档,来此用餐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冲着它去的,而其余的摊位则常常是挂着待租广告,租户常换,而那家98海鲜档不仅一直开在那里,而且连他的员工似乎都从来没换过。
我是知道原因的,每个新加坡人也都明白,那个98海鲜档是个大档位,雇员就有几十名,但除了老板自己,所有员工都是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外劳,这些外劳大多数都是和老板有合约在身的,特别是中国人一定都是合约工,所以至少在合同期内是不能离开雇主的。我认识一位叫小玲的服务员,了解到她的薪水只有1100元新币,而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月休两天,休息日也必需由老板来定。虽然包吃包住,但这样的工作本地人能干吗?这种情况看着是不是有点包身工的影子?而没有这些包身工的辛劳工做,哪里会有热闹火红的98海鲜档?
但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本地雇主过于依赖外劳,以至于本地人在低级领域里完全失去机会,规定雇员中本地人和外劳的比例不得少于1:4。但98是怎样做到老板一个本地人搭上二十多位外劳的呢?这里就有个不太巧妙而实际有用的办法,把老婆孩子或者自己的亲戚注册成员工,就够了比例。
但不是每个老板都有庞大的家族成员的,况且那些雇有几百上千外劳的企业,也绝无可能利用家族人员,来填充比例。这就使得本土人员,即便技能很低,也可成为抢手的人力资源。
在本地,一到每年的年尾,低收入者都有一个小小的盼望,赚足了的政府会派发出一粒糖豆—约600至800元的花红。这笔钱是政府收入的盈余,而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而税收盈利则依赖与大量外籍劳工支撑着的千行百业。但廉价外劳的大量涌入仍然会挤掉不少本地饭碗,特别是那些依赖因劳动力资源稀少而能侥幸获得工作的人。
那么,对于本地人来说,获取这600多元的花红和失去一份固定的低收入来源相比,老百姓的情绪是可想而知的。但对于政府来说,如果缺少大量外劳为本地各行各业增添活力,经济就不能取得有效增长,也就没有那600块钱来充当圣诞老人了,当然就更不会有世界第一的公务员薪金配套了,政府的选择不言而喻。
政府的选择是市场性的也是发展性的,但很遗憾,却不能做到很民意,除了低级劳工市场的就业威胁,高级市场的工作机会也会随着整体就业机会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也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外部蚕食。
这就好比当家人从让自家人干活,而转向勤劳能干,只拿微薄报酬,而又无权分红的外人干活,当然,最好让只吃草的驴马干活来供养一家人更好。这样,当家人便可以获得所有家人的支持和拥护,自己也可以理所应当的得到最高回报,他不仅使这个家兴旺,还使得这个家的成员,不必从事繁重的工作,也能得到不错的利益。那么,表面上这个家是昌隆的,但如果把所有作出贡献的人都算在内,这个家其实是贫穷的,正是这些被排除在应受照顾之外的人,承担了贫穷。
在中国,我们常用一个人均数字来自省,无论我们的导弹捣了多大的窟窿,无论我们的神7神8飞的多么勤快,无论我们的经济总量盖过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当我们一旦提到"人均"脚就会发软,表面的风光便被一扫而光。因为我们无法同新加坡一样,把那些做着最基础而又不可或缺贡献的人排除在享有风光权利之外。
这种双向富裕共同快乐的道路是不可能从天而降的,我们知道,世间的一切皆有因果,没有穷困的付出群体,就不会有富足的得利群体,官巨富民小康的美妙国体如果存在,那也一定只是表象。
美国人的富裕,让全世界的人为其打工、中国暴发户的层层冒出,背后血汗工厂里的贫困铺筑着路基、印度的富豪排名世界顶尖,而这个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穷人。那么新加坡的"油水"又是谁在为其埋单呢?
"98海鲜档"就是一个微小的但又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名叫美食带的食阁,地方不大,里面大约只有7、8档熟食摊位,生意一直都还不错,而维持生意兴旺的只是其中一家98海鲜煮抄档,来此用餐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冲着它去的,而其余的摊位则常常是挂着待租广告,租户常换,而那家98海鲜档不仅一直开在那里,而且连他的员工似乎都从来没换过。
我是知道原因的,每个新加坡人也都明白,那个98海鲜档是个大档位,雇员就有几十名,但除了老板自己,所有员工都是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外劳,这些外劳大多数都是和老板有合约在身的,特别是中国人一定都是合约工,所以至少在合同期内是不能离开雇主的。我认识一位叫小玲的服务员,了解到她的薪水只有1100元新币,而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月休两天,休息日也必需由老板来定。虽然包吃包住,但这样的工作本地人能干吗?这种情况看着是不是有点包身工的影子?而没有这些包身工的辛劳工做,哪里会有热闹火红的98海鲜档?
但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本地雇主过于依赖外劳,以至于本地人在低级领域里完全失去机会,规定雇员中本地人和外劳的比例不得少于1:4。但98是怎样做到老板一个本地人搭上二十多位外劳的呢?这里就有个不太巧妙而实际有用的办法,把老婆孩子或者自己的亲戚注册成员工,就够了比例。
但不是每个老板都有庞大的家族成员的,况且那些雇有几百上千外劳的企业,也绝无可能利用家族人员,来填充比例。这就使得本土人员,即便技能很低,也可成为抢手的人力资源。
在本地,一到每年的年尾,低收入者都有一个小小的盼望,赚足了的政府会派发出一粒糖豆—约600至800元的花红。这笔钱是政府收入的盈余,而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而税收盈利则依赖与大量外籍劳工支撑着的千行百业。但廉价外劳的大量涌入仍然会挤掉不少本地饭碗,特别是那些依赖因劳动力资源稀少而能侥幸获得工作的人。
那么,对于本地人来说,获取这600多元的花红和失去一份固定的低收入来源相比,老百姓的情绪是可想而知的。但对于政府来说,如果缺少大量外劳为本地各行各业增添活力,经济就不能取得有效增长,也就没有那600块钱来充当圣诞老人了,当然就更不会有世界第一的公务员薪金配套了,政府的选择不言而喻。
政府的选择是市场性的也是发展性的,但很遗憾,却不能做到很民意,除了低级劳工市场的就业威胁,高级市场的工作机会也会随着整体就业机会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也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外部蚕食。
这就好比当家人从让自家人干活,而转向勤劳能干,只拿微薄报酬,而又无权分红的外人干活,当然,最好让只吃草的驴马干活来供养一家人更好。这样,当家人便可以获得所有家人的支持和拥护,自己也可以理所应当的得到最高回报,他不仅使这个家兴旺,还使得这个家的成员,不必从事繁重的工作,也能得到不错的利益。那么,表面上这个家是昌隆的,但如果把所有作出贡献的人都算在内,这个家其实是贫穷的,正是这些被排除在应受照顾之外的人,承担了贫穷。
在中国,我们常用一个人均数字来自省,无论我们的导弹捣了多大的窟窿,无论我们的神7神8飞的多么勤快,无论我们的经济总量盖过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当我们一旦提到"人均"脚就会发软,表面的风光便被一扫而光。因为我们无法同新加坡一样,把那些做着最基础而又不可或缺贡献的人排除在享有风光权利之外。
至少他们享有吵着要分享风光的权力!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不太人道的假设,如果中国的面积还只是停留在宋朝般的大小,那么中国的周围就会突然有了数不清的外劳资源可供利用,而且用的合理合法,且不必遭遇类似@占海特等事件的困惑,风光和私利都享有的心安理得,实际的益处可以让让国倡民富,连江浙一带的农民们都有着庞大的外劳雇农群体可供使用。那么一个类似新加坡的富裕国家就会出现。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不太人道的假设,如果中国的面积还只是停留在宋朝般的大小,那么中国的周围就会突然有了数不清的外劳资源可供利用,而且用的合理合法,且不必遭遇类似@占海特等事件的困惑,风光和私利都享有的心安理得,实际的益处可以让让国倡民富,连江浙一带的农民们都有着庞大的外劳雇农群体可供使用。那么一个类似新加坡的富裕国家就会出现。
相信这对于上海人来说更是体会深刻,因为单独计算上海一地的经济总量,可能在数十年前便富比新加坡了。然而,如果缺少了上海之外的庞大市场和无穷无尽的劳力资源,上海的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正如新加坡失去外劳后的经济必将不将。
劳动力潜力的开发,如同对能源的开发是一样的道理,实际上都不是无穷尽的,在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本地人力结构会发生必然的变化,外劳干久了也会变成内劳,农民工干久了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市民工,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转移,而不是某些慈善家的赏赐,猿猴是无法通过法律庇护而变成人的。
劳动力潜力的开发,如同对能源的开发是一样的道理,实际上都不是无穷尽的,在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本地人力结构会发生必然的变化,外劳干久了也会变成内劳,农民工干久了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市民工,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转移,而不是某些慈善家的赏赐,猿猴是无法通过法律庇护而变成人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社会的形成,都是通过市场规律外加付出劳动,而逐渐形成的。现在的大部分上海市民也是原本的外地人和乡下人转变而来,现在的多数新加坡人也是原本的中国、印度等国的外劳或流民进化而来。而这些熬成婆的媳妇们更懂得来之不易的现状,这就是每处必有的排外情绪。
理论上来说人是生而平等的,而实际上人人都明白这是一句空话、废话。人不仅因地区限制而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在国与国的差别之下更加谈不上平等。占海特可以合法的申诉不公却不一定就能合理的一偿宿愿,新加坡中国籍司机的合理罢工却可能不合法而遭受牢狱之灾。
我们很难说占海特之流是在投机取巧,也很难说新加坡罢工的司机们是在妄想所谓的公平,这或许就是一种特殊的进化过程,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高速公路。但社会不管如何发展,农耕鱼牧的本质不变,没有电脑人还是可以生活,但没有了农耕鱼牧人就活不下去了,说句不太给力的话,生活就是生下来就要干活。呵呵!
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老跑题,而本来也就没什么主题,想到什么写什么,跑就跑吧,散点论证嘛,而写到这里就似乎写完了,其实也不是真的写完了,而是写累了!
后一篇:出国留学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