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色法拉利引爆排外主义谈

(2012-05-19 09:18:24)
标签:

新加坡

宋体

德士

情绪

种族主义

杂谈

分类: 本地风情

法拉利和排外有何关系?

首先让我先把事情简单的概述一下:

本月12日凌晨4点多,在新加坡梧槽路段 一位31岁中国富豪驾一辆法拉利赛车飞闯红灯,然而却不幸命中阎门,拦腰切入一辆夜间德士,细看网上发布的视频,那辆红色法拉利犹如一枚红色的导弹横里击中缓缓前行的德士,目击者估计,闯红灯的法拉利当时时速高达180。这种速度穿过红绿灯,即使绿灯高照也是不可思议的,何况红灯当前,如不是007在追记贩卖核弹的,只能说他疯了或存心自杀。车祸造成52岁的德士司机,40多岁的日本女乘客,以及法拉利车主自己三人丧命。事件的唯一幸存者是法拉利车主在夜间工作场所从业的中国女伴。

跑车价值超过千万人民币,驾车者也疑似酒驾,罹难计程车司机家属受到当地民众自发捐赠,政府方面也派出官员出面抚慰,新加坡各界群情激愤,怒斥中国富二代横行霸道,各大报章谨慎报道,避开肇祸司机背景不谈,然而, 仇富加排外,此事犹如导火之索引发本地居民对中国新移民原本已久的怨气。

谈到所谓原本的怨气,无非是近年来大幅度增加的中国移民,对本地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冲击。法拉利事件之后立刻引爆网络热议,更有不少人开始担忧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的排外情绪日渐高涨。

因语言问题,我较少谈及新加坡本地新闻,这里华语空间狭窄,对于像我这样只讲华语的人来说,难以和当地人形成有意义的交流。但出了法拉利事件却让我忍不住想叨叨几句。

要叨叨的不是一个人31岁如何可以座拥一千两百万新币豪宅,驾驶一百八十万新币法拉利的励志故事。也不是一个人敢以一百八十的速度闯红灯需要怎样大无畏勇气的神化传说。也不是一辈子老老实实遵守交通规则的德士司机却会如此遭遇不幸的说也说不完的民间苦难。也不是遇难的德士司机留下的一个破碎的家庭日后将面对的那些难以承受的艰难。我也不想去八卦一下家有身孕曾经是美女主播的妻子和幼年女儿,在外又有留学生小女友的中国富二代在国内国外的风光传奇。更不想去八卦这些年来外出的中国女留学生于所在国夜店工作的普遍意义。

面对如此悲剧,熟是熟非已不忍多谈, 愿死者安息,生者节哀。

而此番我要谈及的是某些人口中的“日渐式增”的排外情绪。

排外是一个很重的词汇在真正的排外开始之前这只是一种情绪。而关于排外情绪,其实哪里都有,这是一个适用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或富裕的城市的话题。一般来说我们简单的将排外情绪也直接说成排外了。

 欧洲人排外、澳洲人排外、日本人排外、香港人排外、北京人排外、上海人排外、广州人排外.......试问,诸如此类相对周围比较发达的地区,你说,哪里没有排外情绪呢?相反,你如果到某些穷困落后的深山荒寨去则会受到热情欢迎,其实,真的不是有些人生来邪恶喜欢排外,另一些人则天生好客热情善良,不是这么回事。

究其根源,无它唯利尔。

这是利益流动的问题,看是正流还是反流, 正流是指发达地区的人到落后地区,带来的是本地缺少的东西,反之则是一种获取,这种获取达到一定程度和本地利益产生冲突时,排外情绪就自然而生了。越是脆弱的阶层受到这种情绪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换一个角度来看,排外并不见得就是坏事,残忍一点说,是对新移民的一种筛选,因为排外的双方往往都是来自最底层的民众,小贩、建筑工、服务业人员甚至妓女等,这些生活在温饱边缘线的人群对影响基本生活的因素最为敏感,也是最容易满足和最容易崩溃的一类,同样,大多数社会问题也来自其中。

 所以,排外,实际上对这些人群起到了一定的择优作用,而对那些比较高阶层移民的影响相对就要来的慢得多。在初期阶段他们是感觉不到排外情绪的,并且疑惑这种情绪的真实性。而当这种超越了经济意义的广泛性排外一旦发生,那将是整个人类的耻辱和灾难,这种情况不会轻易发生,如果有,多数是掺合了种族主义的成份。

在新加坡,怨气始终只能是怨气,真正意义上的对中国人的排外是无法形成有效杀伤规模的,且不说这里百分之七十五的华族人口和中国人本是一脉同根,但看中新两国的民间交流也是如此的活跃。语言、种族的相通,使得中国人几乎可以在基础层面无缝地接轨新加坡社会。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正说明了新加坡社会为此所提供的正面帮助,而提供这种帮助对于新加坡社会似乎又是很容易。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华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彼此不分的。而中国人可以如此有效而迅速的冲击新加坡的所有领域,也正是因为新加坡太容易冲击了。

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问题的另一面,太容易冲进去的往往会被更容易的融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两代之后中新人口的区分便模糊不清了。目前被称做为新加坡本地居民的人口,其中就有不少人父亲或母亲直接来自中国大陆。外加上祖父辈来自中国的加在一起,这样的人群估计占到了本地华人的四成以上。而当下中新两国的联姻比率连年翻翻。这样一来,排外,排谁,谁才是外?

所以在新加坡针对中国人的排外,其对象永远是模糊不清的。特别当这种情绪只是具体到某几类人或某些领域,也或者只是某一种阶层的时候,其影响的程度也就只能相当于过于激烈的职业竞争了,因而牢骚就是牢骚,基本谈不上什么排外。

但这并不表示所处其中的中国人就一定会很自在。

尽管一些格调比较自满的中国新移民总是表面很愉快的声称并未感受到排外的压力和影响,但这也同样不能证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诸如近期的各项移民政策的突然紧缩,包括永久居民的申请,对外劳的招募等,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控制力度,还有公然在公益广告里提倡多雇用本地人的宣传,这些原本并无不妥的概念在这种特殊情况之下却让百姓解读到了一番不寻常的滋味。甚至于对已获得公民权的外国人年迈双亲的居留权也开始莫名收官,这让一直立志宣扬传统孝道的新加坡社会蒙上一层亮丽的光灰。

 这种政策紧缩应该是建立在政治需求之上的,既是为了迎合民意,但直接说出来会有损政府形象,所以找出一堆数据来遮掩是必然的。其实老百姓的排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的推波助澜,一项新政策的出栏不当,很可能会给民众以鼓励排外的错觉,那么生存线上的排外就可能演变成道德和政治上的误入歧途。

 如果政府的引导不当,一些原本无伤大雅的牢骚也会变的令人十分头痛。不客气的讲,新加坡是一个严重缺乏思想启蒙知识分子的社会,所以早已习惯听令于政府的百姓更需要政府的理性引导,避开可以刺激民意的举措,夸张的引进和过度的收紧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读到的只有情绪和情绪带来的反应。

虽然那些容易给人造成有排外映像的人大多并不善于思考,但他们对手眼所及的一切并不糊涂,而对于移民政策的理解,你不可能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就具有远见卓识了,也不可能让他们短时间里长出忧国忧民的搞人情操,因为那些离他们确实太过遥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