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融让梨与商家让利

(2012-05-05 12:21:35)
标签:

少儿

孔融让梨

道德教育

智商

思维能力

教育

分类: 吾思吾想
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家长晒出自己孩子的一道语文试题,是关于“孔融让梨”这则典故而出的问题,题目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做?”这位孩子在回答中写道:“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判错,这件事引起了一番争议。从教学方式到教育体制的成败再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一盘大大议论。

而这些争议实则是陷入了一个盲区头头转。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真实的孔融根本是不会真正让梨的,他只是为了赢得家长的赞誉,目的是一个更大的梨。

孔融从小机智过人,早慧早熟,对于人性的理解更是远远先于常人,在他后来的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真实心态。他认为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并无情意,父母之所以生孩子那是为了追求鱼水之欢,而兄弟姐妹之间实质上的关系也是因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组成的,既然没有情意可言,那么他让梨的动机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他也为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曹操当成了杀他的借口。所以,当我们仔细看去,应该完全有理由相信,孔融之所以让梨,乃是一种投资,无异于商家让利,真正的梨他是不会让的。而我们现在读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被人断章取义了几千年了。

不可否认,这样的一则小故事截取读来,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这其中包含的所谓积极意义,对于幼童来说不懂得的始终不懂,他们所做的一切要么就是完全自我,自己不想要了才会让给别人,这是一般孩子的行为,要么就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这就是通常被认为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孩子),让东西给别的小朋友,这是特别早慧的孩子,比如孔融。而到了该懂得这些的年龄,这种教育又显得作用不大了。
文中那个选择不让梨的孩子,我分析下来有两种可能,第一,我怀疑他是故意捣蛋,现在这样的孩子很多,小小就知道自我炒作,家长帮炒也不是不可能。在我本人看来,我觉得这个孩子的行为偏向于捣蛋顽皮的成份居多。但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这个孩子的问题就大了,大到如何?这个孩子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有性格有缺陷。当然,这是一种假设,假设那个孩子不是因为出于调皮捣蛋、故意要表现另类,而是出自真心的情况之下。
那么,他的问题就大了。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他智商有问题,另外,别忘了这孩子“真心如此认为”这样的一个假设前提。

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看也知道,可以看懂这类考题,并给出相应答案的孩子,已经是具备了相当的语言能力了,我们知道,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一般来说是同步发展的。在达到这样思维能力的阶段时,这时的孩子应该早就建立好了最基本最朴素的处世观,诸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然,如果不是因为智商发育迟缓,他也应该知道在考试的时候必须回答正确答案。

文中的孩子读过原故事,无论出于常识还是基本的记忆,他都不可能不知道所谓的正确答案,但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除去故意捣蛋的原因,这就很有可能涉及到这个孩子的智商了。
如果出自真心的回答“不肯让梨”,不是证明了在这样的年纪还不能理解“考试必须回答正确答案”这个道理是因为智力不足之外,那么我们就只能从他的性格入手分析了。

我想大家一定听过“性格决定命运”这样一句很出名的话。想一想人人都会觉得这话靠谱。而且我们也都亲眼看到过,亲耳听到过很多实列,甚至不少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糟糕的性格和糟糕的智商一样,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惊人的糟糕!



孔融让梨的典故一直一来是被当作道德教育的典范来加以弘扬的,而真正传达的意义却不见得多么健康,因以“让而得到赞扬”,这其实是培养了一种追求虚无荣誉感的浮华生活态度。这种略显虚伪的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少积极意义呢?

与其从小教与这种虚伪的谦让,倒不如从小教育孩子坚持原则、遵守规则、重视信用,这方面发展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我们说的远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真正聪明的人,即便非常小气,也不会让人很容易看的出来的,毫无掩饰的暴露自己小气的基本就是性格和智商的问题。
即便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亦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