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映像拉萨尔

(2011-02-25 13:04:30)
标签:

新加坡

最后一班地铁

大楼

电脑城

透明玻璃

文化

分类: 本地风情

下班时身体是疲惫的,但那也是重新回复体力之前的低谷,似在酝酿着反弹,心情却渐渐的从工作的麻木中开始复苏,准备享用这短暂的黄昏里的轻松。

而黄昏也是带着匆忙的,和早间不同,这是一种匆忙的结束,仿佛恨不得将一整天的疲惫尽量甩开,人们急急的逃离,追着夕阳,追着时间。

听着地铁隆隆的敲打着大地,也象是开始撤退的鼓声,不免震的人发懒,连整个车厢也似乎被引入半梦的片刻松弛,有韵律的哼唱着,象是在和大地拉起了家常。

窗外,晚霞依旧从容,也带着依稀柔情,又混了些许的忧伤华丽升起,霎时间,在人们仍含着血丝的眼前铺满天际。

昨天下班后,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一趟电脑城,因为觉得自己的一些数码物品有点过时了,所以一下班就去电脑城探了一下脑袋,本来也没有很具体的计划,而眼前的这些乱糟糟的数码产品和猴急要你付钱的小老板们,更是抑制了我挥霍银子的冲动,索性把刚探出来的脑袋又缩了回去,这一缩,便从后门滑了出来。

刚一出门,忽然发现一座从没见过的建筑,很大,深棕色,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不小的反差,离电脑城仅一街之隔,看上去似乎刚建成不久。虽然,我平时不大出门,电脑城我还是偶尔会来,但何时这里忽然冒出来这么个大家伙,则不得而知了,回想起前些日子这里一直常有因施工造成的道路不便,想必就是这个大家伙在作怪了,而这几年新加坡的城建似乎也特别热闹,所以这样忽然发现建筑物的状况,在我这个宅男来说,均属正常。
而吸引我注意的,是因为这栋建筑确实有点与众不同,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一眼看去就觉得该不是什么正正经经的大楼,我这样说,是因为他的外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搞怪,不怪不罢休的架势相当明显。
天色渐暗,在晚霞的映衬下这座深色大楼显得有些凄凉,周围只有稀稀几个人影在大厦的附近零星闪过,外加这巨大的深棕色外墙体越发加深了它的孤独感。
很快,沉沉的夜色又为她添了不少浓墨,再过一会儿,一栋也许接近黑色的建筑就会沉默在都市繁乱的霓虹灯里了。
 
远处看去,这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栋大楼,中间由透明玻璃链接,玻璃和两边的墙体呈不规则掰碎状折线联接,墙体也别出心裁的留出了一个个的仿佛抽走了砖块的窟窿。这个三体一组的大形建筑体一眼望去颇为壮观,也非常明显的看出设计者刻意立新的愿望,但总体以四方为主型的设计基本上还不能属于出格一类,距离北京“大裤衩”的忘我境界,还是有段相当距离的。
 
可能我站的位置是后门我一时间没有找到这栋建筑体的名字,显然我开始有了好奇心,至少我该知道这里是干嘛的,我想,这样一栋下了点功夫的建筑总该有个漂亮的名字吧,或者是一个隆重的场所,就算政府组屋也是有个大排序号,因为时间还早我决定对这座有点奇怪的大厦再做进一步的探究。
待我走近一看,我才发现了这里另有乾坤,这个建筑不是三个部分而是六个部分组成,有两对三为一组的大楼对称排列,六座独立大楼之间全有透明玻璃相接,半腰间还设有天桥相连横跨楼群,抬头四望,忽然间仿佛置身水晶宫的幻觉,而四面八方皆有通道,开放式的设计可以让人们从任何一方入境大厦。
那么主门在哪里呢?待我一圈绕完后才找到了带有名称的主入口,原来这里就是著名的拉萨尔艺术学院新址。我这才理解了这栋大楼如此奇异的原因,艺术很大的一部分组成或许就是异术吧!
我喜欢学校,也享受求知的热忱,每次路过一所学校哪怕是小学,我都会有一种奇妙的舒适感,也总觉得自己的学生时代还意犹未尽。学校可以什么都不是,如果你无心向学,学校也可以是一切,你的人生大厦从这里开始建起。我们可以拥有很多,却不可能拥有回头路,一旦离开了学校,她将是你一生的回忆。
人生每走一步都需要有指引,前人的经验就是后人的教科书,而学校将这本教科书最基本的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学校就是一个开始你人生的起点。
每个人都是随着时期的不同变换着人生位置,今天属于父母膝下的娇儿,明天是老师教鞭下的学子,后天就是孤独无畏的勇者,再后来或许就是识尽冷暖的稳者,最后通透了人生的人开始宁静的生活。
 
我开始闲逛起这个华丽的异术大厦,遇到几个晚归的学生摸样的人在里面走动,六栋由玻璃连起的大楼围成了一个圈,中间的空地铺置了人工草坛和一组带有流水设计的桥廊,置身中间四望,每栋楼的延墙都设有类似观光电梯的全透明玻璃电梯,一开动,上上下下的灯影和玻璃的反光交错出琉璃彩晶的水族质感。
待我走过那人工草坛才发现这草原来是塑料制品,颜色极绿,排布极整。一位吉他手席地而坐正独自弹唱着,不远处像是一个喷水池的圆形台阶上坐着几个学生,样子是在讨论着什么,偶一阵笑声飘过,这些还是青春的稚音。
西边一栋大楼的底层还亮着灯,里面一小簇人群在晃动,走近一看,是一个利用了楼梯拐角布置的一个小画廊,展示的是学生的一些作品,有铅笔画和一些手工制作,这种巧妙利用空间的思维,也许是要给学生们一些创意的提示吧!学生们天真而自信的脸孔,映照着她们稚嫩的作品,这个小小的拐角一样积蓄着某种力量,庞大而执着。
靠北边大楼底层的也在楼梯拐角处布置了一个全透明的休息室,我看见一位学生在里面用着他的手提电脑,这样的休息室也许只有晚间才可以用吧,光和日丽的大白天谁可以呆的下去呢?但这里是自由的,喜爱阳光不需要理由。
 
我掏出我的手机开始拍照,想记下这个建筑的特色,一顿乱拍后,等我回头检视我的照片时,发现玻璃几乎占据了内部设计的8成,这和我一向意识里的学院风格的厚重质感相去甚远,更像一个超级休闲娱乐购物中心,虽然这栋建筑规模不小,但做为一所院校这栋建筑就显得非常袖珍了,或许寸土寸金的新加坡难以再有合适的土地将她建成更具有学院气派,或许时代的改变这种所谓的学院风格也该创出一种新意,但这座华丽的建筑是否可以酝酿出更为华丽的智慧呢?
我想至少应该珍惜的,这里的所有的学子们也该是幸运的,莘莘学子的惜爱,应该不能让它化去无踪。
 
 
我出来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临走,在主楼的底层咖啡店里喝了一杯饮料,我觉得这里应该是很值得眷恋的,作为曾经的艺术院校的学子,而又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偏离了航向的的我,又觉得找不到可以眷恋的理由,我的思索飞不了远方了。
 
我回去的时候搭了最后一班地铁,每节车厢都只有寥寥几个人,这次地铁隆隆声听起来象是巨人的呼噜,我也累了,闭上眼睛,整排座椅只有我一个人,对面一位浓妆的少妇带着一堆的杂物占据了另外一排座位,她的奋斗是什么呢?
 
忽然,一种忧伤开始浮起,绵绵的但极韧,没有问也没有答,人都是只属于某一段,特别的人特别的事,特别的时间,我们都那么的特别,而这所有的特别让我们又显得如此的普通,任何东西都有特属的人群,特属人群里的特别一类,特别一类里的特限几个,我们不能拥有全世界,更不能有拥有全时间,错过了,就是另一个特别。
 
我最后一个走出地铁车厢,象一条肃清了的街,也很凄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