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家庭和问题少年的访谈(原创)
(2009-12-06 08:37:06)
标签:
育儿教育问题少年普顿伍德美国 |
分类: 大谈时事 |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误解,最起码该进少年管教中心的并非就是问题家庭的孩子,只是通常人们更乐意这样做,而并不是这些孩子更应该去,这又好像是社会对这些孩子特别关心的另一种方式,其实也很残忍,当他们被发现犯错后会更快的得到惩罚,因为担心无人管教或是缺乏管教的孩子会惹大祸。
关于问题家庭和问题少年的访谈
-----------------采访美国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学专家---凯庭伍德(第一部分)
记者:伍德先生,很高兴今天您可以接受我们电台的独家专访,您是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学专家,听说最近您在科学教育权威刊物《理思本杂谈》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引起教育界的强烈反映,很多人对您大表不满,甚至有人在说您这是人种优化论,我代表所有对此课题表示关注的朋友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伍德:好的!
记者: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研究吧
伍德:我和我的同事们以及研究所里的从事过该项研究的前辈们,在过去的45年里一直希望搞清楚这样的一个问题,问题少年是否一定来自问题家庭,这是一个挑战大众普遍认识的一项研究。
记者:那么你们的研究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伍德: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也就是说问题少年大多来自问题家庭,然而,经过这些年来的研究调查,我和我的同事以及前辈们并没有找到相关的有力证据,来支持这种说法。
对这种说法开始产生怀疑的人就是我们的教育学研究的先驱普顿先生,他是来自一个典型的问题家庭,和前任总统克林顿有些相似,父母离婚,后又各自再婚,普顿开始跟着母亲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期,后来来到了父亲和继母的家庭,这期间,普顿的母亲因吸毒曾被收容到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他的后母也是一个酗酒者,可以想象普顿的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长大的,但是普顿并没有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因为缺少管教而变成坏孩子,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权威人士。他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普通家庭里出现的问题少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通常不会引起人们过度的关注,而在问题家庭里,这方面的因素则被显著的夸大了。
记者:那么在普通家庭里出现的问题少年您是怎样看的呢?
伍德:其实这些孩子和问题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他们不会像问题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不太会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更多地关注,这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问题孩子表现都是极为的相似的,根据调查显示这两方面产生了相同的数据显示,我们的调查历经40多年,如果加上一些不完整的记录,有超过50年的累积数据。而其中最伟大的跟踪调查,也许就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了。
记者:那么,为什么少年管教中心里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会多一些?
伍德: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误解,最起码该进少年管教中心的并非就是问题家庭的孩子,只是通常人们更乐意这样做,而并不是这些孩子更应该去,这又好像是社会对这些孩子特别关心的另一种方式,其实也很残忍,当他们被发现犯错后会更快的得到惩罚,因为担心无人管教或是缺乏管教的孩子会惹大祸。
记者:那么把相对缺乏管教的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送入管教中心,您认为这样做合适吗?
伍德:是否合适要看具体的问题,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人们用带有偏见的眼光分别对待了这些孩子,那是不正确的。
记者:也就是说问题少年和问题家庭并没有实质的联系,我可以这样认为吗?
伍德:理论上是可以这样说,造成问题少年很多问题的根源并非来自问题家庭本身,但造成的影响还是会很大,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绝不是他们变成坏孩子的根本原因。
记者:那么也请您谈谈造成问题少年的一些因素吧。
伍德:好的,具体的说来这似乎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其中联系的层面包括了方方面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但这里有一个基础,就好像一棵树是种在了干旱地区还是种在了水草丰富的地区,这是一种本性和周围自然斗争和融合的问题,但不会改变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记者:这是不是就是您论文里提到了被一些人攻击的人种优化论的观点?
伍德: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他是在寻求一种可以应付的手段,毫无理由让自己变得反社会或浪费生命。而另一些不爱思考却头脑简单又反应快的的孩子,这种不好的环境就立刻成了他们颓废的借口,因为成年人也是这么说的,他们极有可能变坏。
我这么说和人种是毫无关系的,任何一类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来自同样父母,有些孩子的基因确实不好。如果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会做一些其实很可笑的事,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一些少年管教中心和社会关爱机构正在做着这样的事。
记者:人们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教育在上面书写他的未来,你怎么看?
伍德:教育本质上是不可能改变一个人本性的,但却可以提供机会,就好像开了一个口子让一些黑暗中的人得见光明,但对于盲人还是没有用的,你无法因提供更强更久的光源来改变一个盲人使他看的见,社会对于问题家庭的孩子投以同情的目光或是紧盯住他们的举动都成了促使他们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这些孩子没有能力通过外界的帮助而改变自身,在得到太多“关注”的同时挫折感和信心的丧失让他们自责也怪怨社会,本来他们有机会成为一名平庸而踏实的劳动者,却因而变成了反社会,一个头脑简单不善于思考的人很容易走极端,即便是智商很低的人,他们做出反社会行为的时候也会给自己找到很好的借口,他们总认为社会抛弃了他们,社会在提醒他们,他们会变坏,所以简单的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书写是不太合理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