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加坡的特殊语言环境
(2009-04-27 23:13:32)
标签:
文化语言新加坡工具母语 |
分类: 本地风情 |
文化语言,是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有机会接触的,她不仅是一种意识最为贴切的表达形式,而其直接的连通了该语言所传承的庞大的文化体系,这里有历史这里有人文,有传说有启迪。她来自一个成熟的深不见底的源头,她包容了所有的本民族体系和自身有关的信息,她开启的是一条通往智慧和民族理想的大道。
在新加坡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说一点英文。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每个不同的种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为了便于社会的和谐及科技的发展,在很多年以前政府就制定了一个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制度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个拥有四种以上不同语系的国家来说,无疑这是个不得不采用的决定,再说英文的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回顾历史的变迁,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顽强创生,尘起尘落,几乎在各个角落全世界的华裔为了生存,普下了一篇篇感人的奋斗血泪史.新加坡便是一个可以引全球华人同傲的典型.短短的几十年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辉煌,弹丸之地却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国"字.新加坡是成功的,令人敬佩的,海外华人的一个奇迹,世界移民史上的光辉. 纵观新加坡这几十年令人瞩目的发展,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除了勤劳智慧和有力的自然环境外,明智的选择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工具,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所以我们说,这样的语言制度是积极有效的,也是非有不可的。它不但使得新加坡可以无缝的接轨世界先进科技,还同时让各个不同的群族之间有了共通的语言桥梁,也使得民众得益于此,成为天生具有多种语言能力的宠儿,令旁人羡慕不已。
但世上的事总没有绝对的,这样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效应,各族群与母语的逐渐脱离,就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安的现象。我们知道,语言可以分为文化语言和工具语言两种,与生俱来的用来传承自身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先辈智慧和自我定位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文化语言,通过这类语言,人们更加便于接触历史认清自我寻求认同。
而为了适应生存跟上时代,或便于沟通有目的的学习的语言则为工具语言,而工具语言与文化语言的转换实质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我们认同一种语言代表的文化的同时,也被这种语言代表的文化所认同,我们才有可能将其定义为文化语言。
简单的说,工具语言是为了利,文化语言是讲的是一个义,为利忘义不可取,为义舍利同样的也非良策。只有最大限度的利义双收才是慧智的选择。
一个强大的力量体可以迅速的建造一个国家,但却无法凭空创造一种文化。而语言其实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工具语言我们需要精通,但文化语言我们则需要融入,一个脱离了母族文化只讲工具语言的人,好比一只会飞的鸭子。但一个贯通了母族文化而又精通工具语言的人则是如虎添翼。工具语言可以有很多种,文化语言却永远只有一种,工具语言好比是伙伴是朋友,而文化语言则是父母是祖先,只懂工具语言的人是文化的孤儿,而只掌握文化语言的人则是科技的弃子。
世上的语言有很多种,但没有人可以说得明白一种语言是如何被创造起来的,文化的成长亦如人种的进化般漫长而复杂。每一种语言都会历尽数不清的岁月洗礼和历史的千锤百炼。
文化语言是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有机会接触的,她不仅是一种意识最为贴切的表达形式,而其直接的连通了该语言所传承的庞大的文化体系,这里有历史这里有人文,有传说有启迪。她来自一个成熟的深不见底的源头,她包容了所有的本民族体系和自身有关的信息,她开启的是一条通往智慧和民族理想的大道。这绝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建立或改变的,更重要的是它来自和我们同样血脉的祖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语言可以选择,而自身的认同是无法选择的,认同一种文化也可以选择,但得到一种文化的认同却无法选择,丢弃自身的文化几乎等同于丢弃对自己的认同。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是必要的和实用的,但某些人过于积极的反应却是危险的,在不少的本地家庭里根本不说母语,英文一竿子代替了所有的交流和认知,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样会更加有利于英文的掌握和使用。但我们要知道工具语言始终是工具语言,为了图方便把使用的工具语言当成了文化语言来使用,这是相当令人感到悲伤而得不偿失的事,就好像猛虎欲在海上扬威,鲨鱼想在森林称霸。就算有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老虎还要进化多少年才可以进化出个鳃然后一统水国呢?再说今天是水国的天下明天是山国的天下,进化了几百尚未完成,可是风水变了怎么办?再往回进化吗?
留住我们的根才是应对各种变化发展的关键,对自身的认同才会使我们留住自己的根,只有留住了根才会从中吸收到无穷的养料。
世界再怎么变,你我的根不会变,嫁接的文化是透不到底的,不要让我们的后代成为文化的孤儿,剥夺了后人继承母族珍贵文化遗产的机会。
我们不要做会飞的鸭子,我们要做添翼的猛虎。
10/04/2009
文化长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