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闺女,今天去银杏村?她说:今天不去银杏村,先带您去看一座古桥“野猪菁桥”,您一定感兴趣。
野猪菁桥我在《地理中国》那档节目中看到过,闺女事先也没说要去这儿,真是个惊喜。
他说:是,我们把高黎贡山称为腾冲人民的“母亲山”。
哦?这可是我头次听说,怎么讲?
他说:因为这座山挡住了来自西北的寒流,所以我们这里的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更多的道理我讲不清,只知道因为气候好,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而且从不发生瘟疫。就说2002年的非典吧,腾冲没有一例发生。是高黎贡山护佑着我们,所以腾冲人民十分感谢它,称它“母亲山”。
噢……,原来如此,心中对高黎贡山更增加了一份崇拜。
要说,出门儿旅游遇到了一个好司机,真是一件幸运的事,能知道好多跟旅游团了解不到的知识。我就是这个时候问他在飞机上看到的那条河是否龙川江?回答是的。
随后他又问我们:很少有游客来看野猪菁桥,你们怎么知道的?闺女说:网上有介绍啊。我说:有人说这座桥是古丝绸之路上最早的一座桥,是么?
他说:龙川江上有七座古桥,都很古老,这座桥是不是最早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告诉你们一件神奇的事,有人在地图上把这七座桥用点线连接起来,你猜看到了什么?我极其好奇地问:什么?他说:是一个北斗七星图。开始我不信,百度了一下,额滴个神啊,果不其然!
聊着天儿,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曲石乡箐桥村,这个村子非常安静,安静极了。
车刚一停下,闺女快麻利儿地下车拍照,自己念叨着:好激动,终于见到你……
野猪菁桥曾用名“成德桥”,相传有一位叫“成德”的和尚目睹洪水泛滥,行人无法通行,农田被淹,于是他化缘集资修整河道、建桥。来往乡民商旅为了纪念他而起名“成德桥”。后因此地山高林密,常有野猪出入,村民改为野猪菁桥。始建于明代,后来毁于战火,光绪八年重修,在滇西抗战中再次被毁,1948年再重建至今。(百度)
野猪箐桥是伸臂式木廊桥,资料记载,这座桥最早是藤桥,后来改为铁索桥,到了清初才成为一座伸臂式木拱廊桥。材料取自当地生长的楸木,桥梁以圆木叠压固定,梯级支撑、铁链牵拉,创意十分巧妙,建起来省工省料,修起来便利省时,还有很强的抗洪能力,是腾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廊桥。(百度)
走近点再拍一张~
虽是陈年,斑驳不堪,却也是色彩依旧。
踏上廊桥,经纬线上当年的马蹄印依稀可见,
似乎听到了哒哒的马蹄声,感受到了马帮的艰辛。
桥两侧有高高的木栏板遮挡,可避风雨。
抬头~
低看~
虽有腐朽的地方,但并不妨碍使用,走在上面没有咯吱作响不踏实的感觉。司机说:楸木虽然不及金丝楠木价格高,但是它更加耐腐蚀,所以用来建造房屋和桥梁。如果腐蚀严重,还是用楸木来修补。
透过遮板的窟窿看龙川江面,犹如一幅画~
高举手机,探出木遮板看龙川江~
应该是在82年来过的游客吧~
东边桥头石碑《重修复古》,印刻着道光和光绪年间重修廊桥的记载。
上通马面下接腾冲富商贾之要途……
桥头灯~
这是东桥头的“红豆树”,红豆是种子,可以榨油食用,因为味道微苦,现在人们不吃了,用于制作肥皂。司机说保山肥皂就是用红豆做的,泡沫多,非常好用。
东桥头外美丽的山水田野~
奔腾的龙川江~
《地理中国》这个节目里曾经介绍过野猪菁桥,当时我还想,这座桥这么破旧快塌了吧?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亲眼目睹它的尊荣。
桥底下看桥身,一层接一层,依次建造,榫卯相连,完美坚固。
犹如一座弓悬挂在空中,实在是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龙川江是腾冲最大的一条河流,虽然好多人还不知道,但在我心中它是伟大的。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翻过巍峨险峻的高黎贡山,跨过奔腾的龙川江,走出国门,把中华民族的经济文明带给了外面的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我们,我们也了解了世界。
而古朴厚重的野猪箐桥,经历百年的风雨洗礼,无论你知不知道,它都巍峨不动地横跨在龙川江上,默默守候着这里的人们。
古丝绸之路上龙川江功不可没,野猪菁桥功不可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