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下关区中山码头附近,有一条叫“大马路”的街道。南北走向,北到江边,南接商埠街。这条街集中了好几座民国时代的精美建筑,包括江南邮政管理局旧址和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南京人有句话:
“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意思是说这两个地方都是当年商业繁华地带。闺女在搜寻夫子庙时看到了这句话,发现了“大马路”这个地方。到南京的第二天,反正也要在中山码头轮渡过江,先就带着我来到了这里。
因为只有今天一天的时间,想看的还挺多,所以,就此开始了我们“暴游南京一日”的脚步。
大马路就在中山码头的这条街上,左边有红条幅的地方就是“大马路”北口,右边是江堤。
大马路近江边的北口
看见街道里面左边的那两座楼了么?近处的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在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远处的是江南邮政管理局旧址,现在是“南京邮政局职工教育培训中心”。
大马路66号——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水文局大楼)
大马路62号——南京邮政局旧址(南京邮政局职工教育培训中心)。
十分精美
水泥雕花的西式大门围墙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隐约看出庆华鞋帽洋货……的字样,残破的门头雕花显露着当年的富贵与繁华。
一位外地打工的小伙子跟疲惫的张老太太说:他身后这座楼也是民国时期建造的,现在是“南京西乘务员公寓”,你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南京西站旧址”。然后热情地带着我们穿过工地,来到了西站旧址。
小伙子是四川人,来南京打工,十分喜欢研究南京历史,他告诉我那座有楼阁的山叫“狮子山”,那座楼叫‘阅江楼’,接着就讲了阅江楼的历史。从朱元璋讲到现在,太有学问了。
西站旧址
资料:
南京西站也叫“下关车站”,建于光绪31年(1905年)。
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后,称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南京下关车站。汪伪时期,一度称为南京车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侧的南京火车站建成后,定名为南京站。下关火车站因相对位置处于西部,所以更名为南京西站。
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车站中央大厅遭到毁坏。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修造,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候车厅。南京下关火车站作为民国时期南京的重要门户,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是经过下关火车站进人南京城的。
这是旧时的西站旅店……?
屋里屋外的雕花,好漂亮~
现在的南京西站是宁铜铁路起点站
工作人员在这里停靠、休息、上岗。
阅江楼
站在西站广场上,透过高架桥,可以清楚地看见狮子山阅江楼。
阅江楼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大马路上的标语口号,这要是在过去也就罢了,现在只能呵呵。
走出大马路,买冰棍时与店主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得知我们是专门来看大马路的,十分感慨,说很少有游客到大马路来的。并告诉我们,从前下关一带的风景美极了,好多条河流,好多座桥。他们小时候在河边玩耍,在桥上跑来跑去,回想起那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样。现在把河道改成了暗河,桥也都拆了,眼看着水泥盖的高楼大厦风生水起,淹没了他的童年,淹没了他的家,淹没了美好风景,只剩下回忆,再也看不到了。
他说的失落,我听得也很失落,心情如同眼瞅着消失的老北京一样悲伤,可是毫无办法。他感慨地说:为什么不能保护与开发并行呢?
也许是老先生平日里少有人这样聊天,老先生一直再说,几次想走都没好意思起身。
又聊了一会儿,当我说只一天的时间,还有好多地方要去,必须走了的时候,老先生竟然有些不舍,我很理解他对往事留恋的情怀,找到了一个理解他的游客可以诉说,我心里也很难过,可又能怎么办呢?
临走时,老先生告诉我们,今年底大马路就要开始修旧如旧的工程,两年以后你们再来,就可以看到恢复民国风貌的大马路了。我说好啊,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回来看您,看看大马路。
走上江堤
哦……,好辽阔啊……
眺望南京长江大桥
美景~~~
中山码头又称下关码头,曾名首都码头,是一座渡轮码头,常年开行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
1928年(民国17年)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百度)
渡口
那边是出口,这边是入口。
船舱
在江心看长江大桥,我心里好激动啊。长江水不是清澈的么?怎么这么黄啊?
可以看见狮子山上的阅江楼
过江到浦口码头
女儿问:母亲,您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么? 我说当然记得。
还记得写作背景是怎么回事么? 我说不太清楚。
她说那好,我带您去看一个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