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5号院的美好生活
5号院的美好生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05
  • 关注人气:4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两日(1)——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2016-12-22 14:04:09)
标签:

上海

犹太难民纪念馆

何凤山

林道志

分类: 江山如画
    自从,在微信上看到那篇以“水均益”名义写的关于中国和以色列关系的文章后,才知道了二战期间有“犹太人上海避难”这么回事,才知道了上海虹口摩西会堂和避难的犹太人居住过的霍山路、舟山路。看到了战乱时期上海人民对他们的帮助,看到了犹太人民对上海人民的感恩之情,心里自然是很感动的。

   也因此,让我这个对上海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人,萌发了想去看一看的念头。
   
    今年中秋节,女儿正在上海出差,说让我去上海看看然后一块回北京。我不想折腾,让她直接回来。她使劲邀请说:您来回的机票公司给报销,多好的机会呀,而且还要带您去犹太人避难所看看。

    一听这话我立刻答应。 所以,此次去上海的目的就是参观犹太难民纪念馆,了解一下那段历史,其他都是顺便而已。


http://s5/mw690/001qQaR5zy77xBAtTp264&690
9月14日,我来到了上海。


    写这篇游记的时候,虽然有微信记录垫底,但仍然要再查查资料,关于那段历史我说不清,只根据讲解和资料介绍,说说我看到的。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虹口区长阳路上。
    
9月15日,天下着小雨,早饭后,我们从酒店打车不一会儿就到了虹口区长阳路。


这就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那漂亮的三层小楼就是摩西会堂,
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

    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二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1994年参观时留言感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2007年3月,虹口区人民政府依据从档案馆发现的原始建筑图纸斥资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摩西会堂旧址现已恢复为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


长阳路62号


名单墙

    2014年9月3日,犹太难民名单纪念墙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

    犹太难民名单纪念墙,由26块铜板组成,墙体上镌刻了13732个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姓名,铜墙长34米、高2.5米,除了在纪念墙上镌刻难民名单和一些犹太难民的回忆语录,还特别预留了空白的墙壁,等待那些未知的姓名。


    长长的名单墙开始部分是一个浮雕。
突出刻画六类人:正统犹太教徒、老年犹太妇女、中年男子和儿童、还有犹太年轻人。


上面写着:
"这是一次情感之旅,当我和那些中国居民道别时,我们都含着泪水。我们曾经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共同相处,这段经历是我们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就好像彼此是亲人一样。"


两位外国老人的背影让人感动,不知这墙上有没有他们亲人的名字。
问了一下工作人员,说这些外国人是犹太人。还说每年都会有很多犹太人前来参观。


1号展厅设在会堂里面,一层是礼拜堂。


这里有免费讲解员,为了便于接待外国参观者,每个讲解员都掌握除中文外的一、两种语言。


楼梯装饰的很有年代感,仿佛随着攀爬的脚步,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二楼图片展示的是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史料,陈列着一些来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证物品。 


还有一些以色列友人所赠物品陈列,可以看到体现犹太文化的生活用品和宗教物品。


三楼有一个小放映室和一些艺术画展。


从1号展厅出来,经过名单墙和走廊,大家都在细看走廊里的照片,在名单墙拍照。


出了走廊就是后面的小庭院,有2、3号展厅,3号厅旁边是个咖啡屋。


名单墙尽头的国旗墙上写着:下列国家的人士到访过本馆。


2号展厅门口的这几组数字,是犹太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1933:纳粹在德国执政开始排犹运动。

1935.9:纳粹德国颁布《纽伦堡法》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资格。

1938.7:在法国埃维昂国际会议上32个与会国一致拒绝收容犹太难民。同年11月9日发生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

1938-1940: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博士给众多犹太难民发放了“生命签证”。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


七盏金灯台,是犹太教的象征。


2号展厅

    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迫害并欲图灭绝犹太民族的事情不太清楚。相隔千山万水,他们为什么不远万里到中国来避难?

   讲解员清楚地讲述了那段历史:

    上海之所以能够敞开大门的原因,就是——沦陷。

    1937年“8.13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上海大部分地区和周边地带,各国租界之多,使得中国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因此,上海才在1937年秋到1939年秋的近两年时间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就可进入的城市。

    消息传出,世界各地犹太人逃来上海避难。

    在1933年至1941年间,上海共接纳了蜂拥而至的近3万欧洲犹太难民。对犹太人来说,上海就像一艘狂风恶浪中的诺亚方舟,承载着他们的安全与希望。


   而这其中,必须提到一个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人——何凤山。

    何凤山当时是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他上任时正是德国纳粹掀起反犹排犹恶潮,奥地利是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纳粹要将这些人斩尽杀绝。但有一个规定,除非这些犹太人能拿到一个接收国的签证,才可以离开奥地利,否则必定在集中营化为灰烬。


签发签证的印章

    为了帮助犹太人摆脱厄运,极具同情,怀有人道主义之心的何凤山顶住国民政府的压力,开始为犹太人提供全力帮助,办理前往中国的签证。虽然来上海并不需要签证,但没有签证犹太人就不能离开奥地利。

    当时能够接收犹太人的国家非常少,犹太人为了逃命四处奔波。当他们得知中国领事馆可以无条件办签证时,便蜂拥而至,那场面想都能想象得出。


生命的签证

    虽然,后来大多数犹太人没来中国,而是去了美国古巴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是有了这个“中国签证”,他们才得以离开奥地利,这个签证是他们的生命之路,被他们称为——通往自由的车票。

    多少年后,在犹太人举办的“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会把何凤山的名字放在最显著的位置。据考证, 何凤山是救助欧洲犹太人数最多的人。

    在耶路撒冷举行的“国际义人——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上,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纪念碑前发自内心赞美:“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石碑上镌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为什么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能搜到那个纪念碑?)


“明天我们将开始在一个陌生城市里的新生活,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不熟悉的语言,不熟悉的气候和人群。然而,在那里,我们是安全和自由的。”


还展有难民护照、身份卡、刚到上海使用的地图、纸币、生活用品和船票等等。
    

地面上也有史料陈列箱。


在上海出生长大的犹太难民的孩子们。


他们创办了自己的青年会,有着丰富的娱乐生活。


    华德路收容所,位于长阳路138号,又叫第一难民中心,1939年1月正式使用,可容纳1000名难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收容所,并曾作为伤病医院和产科医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个“家”记录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林道志
    林道志,曾是虹口地区日本占领当局设立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内慕义教会学校的校长。他乐善好施,当时免费招收了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自然也包括了不少犹太难民的孩子。


   1943年前后,日军轰炸上海的风声渐起,不少犹太人纷纷设法逃离。卡尔先生在无奈中离开上海回德国之前,将一批重要的英语、德语和希伯莱语书籍,包括一些珍贵的宗教书籍全部寄放在林道志处,委托他保管。

    临行前,这位校长说了一句话:“书籍暂时寄存在这里,我一定还会回来。”然而,这一别就是70年,再也没有见面。

   1981年2月,辛劳一生的林道志先生未见卡尔归来,带着遗憾离开。临终前,他念念不忘嘱托儿孙,要兑现保管并归还书籍的诺言。

    岁月流逝,林道志夫妇相继去世,他的长子林尊义、次子林尚义也相继病逝。跌宕、多舛的遭遇,致使“寻主”一事愈加艰难。然而,他的儿孙们恪守承诺,三代相传、精心守护那2千册珍贵的书籍。

   林道志的小儿媳、65岁的潘碌女士说:“自我嫁到林家开始,就时常听我公公提起这事,那犹太老师说了,会回来取书,就一定会回来的。”“我公公保管这些书40年,我丈夫接着保管了20年。我不能允许自己有任何闪失,更不可能把它们当作财富变卖,绝不可以!”

    一句承诺,70年的等待和守护。

    如今,2000本书籍暂时由虹口区图书馆负责保存,等待其主人的后代出现。”




    查资料时看到有人说:当年犹太人之所以能在上海避难,还得感谢日本,如果上海不沦陷,犹太人也不能来。  说这话的人是放屁!下面看看他要“感谢”的日本人是怎么做的!

请看这幅照片上部分说的故事:
    1941年,为躲避纳粹迫害,查雅随家人来沪避难。在沪期间,查雅的父亲沃金拉比成了上海犹太难民社团的领袖之一。
    有一次,查雅得了重病,需到隔离区外去看医生。她和父亲只好去找掌管隔离区事务的日本官员合屋,申请通行证。说明情况后,合屋让查雅的父亲把头放在桌子上,然后抽出军刀,一刀砍断了父亲具有宗教意义的长胡子,随后哈哈大笑。

    这就是日本鬼子,没人性,丑恶至极!

    2014年查雅来上海犹太人纪念馆,手里拿着父亲留给她的纽扣,上面刻着“福”“寿”,中国上海给她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中间部分,是当时犹太人画的讽刺合屋的漫画。


    照片中的小男孩后来到中国回忆说:这个邻居靠拉黄包车养活家人,每天收工后,邻居都会拉着自家孩子和他在街上兜风,那是他终生难忘的快乐时光。


   薇拉回忆:当年她每天上下学时,都会有一辆黄包车放弃路人的生意在家门口和校门口等她,多年以后她才明白,这是邻居周先生刻意安排的,周先生时常把她带到自己家里,给她一些小点心吃。


    影片里的这个人我忘记名字了,他说:“当你拥有的时候,给予很简单。当你贫困的时候,给予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善事。”


因为他改变了世界。


    讲解员说,在公平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曾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可是被困在弄堂里的2千多犹太难民,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的方法,将面饼等食物投过去救助了他们。 


  图片上感人的往事……

    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与隔离区犹太人杂居在一起的上海下层劳苦大众,也是生活在战乱带来的困苦之中。但是他们仍然给予了犹太难民无私的帮助。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帮助犹太难民寻找工作,为犹太难民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如临时照顾犹太小孩、借给犹太难民一些生活用具等等,安排犹太儿童同中国儿童一起学习,如霍山路小学就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等等。 

  可以说明问题的一组数据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时候,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2.5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出生了408人。1945年以后,在国际犹大人遣返委员会的帮助下,他们离开上海回到欧洲。


留在上海
莎拉是第一个中犹混血后裔,1992年中以建交后,
她踏上了“寻根”之路,最终在2002年留在了中国。


3号展厅旁边是一个小咖啡屋


摩西会堂后院,这座小楼太好看了。


大门上的六角星,是犹太人的标志——大卫星。



    其实,霍山路和舟山路建筑群就在旁边,霍山路71—95号、舟山路1—81号是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造的欧洲古典风格毗连式建筑。二战时因犹太难民的集中居住使其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有“小维也纳”之称。

    本应去看看,可是雨下的太大了,我腰椎管狭窄又不能长时间走路,所以就没去成,非常非常遗憾。


纪念馆旁边那栋楼也是犹太人居住地。


纪念馆对面的白马咖啡馆,也曾是犹太难民聚会地之一。


    讲解员说:中以恢复邦交后,许多犹太难民及其后裔多次返回上海寻踪、怀旧,感谢当时给过他们援助的上海邻居,他们其中,竟然还有人能熟练地说出:“侬好”“吃过伐”……

    参观纪念馆后,我心中有万千的感慨,感慨困苦中给予犹太人帮助的上海人民,感慨后来懂得感恩的犹太民族。

   据北京台预报,元旦会有一部年度大戏上演——《最后一张签证》,讲的就是何凤山的故事,陈宝国和王雷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很期待。

    我希望中以世代友好,我希望世界和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