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这是上学时学过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里提到的这个蟹和尚,人人知道,可谁也没真注意过这个“大仙儿”到底藏在螃蟹身上哪个地方。今年秋天吃螃蟹,我竟在女儿手里亲眼看到了鲁迅笔下的“蟹和尚”!
那天,我们家人一起围坐在桌前吃河蟹,每个人都拿着螃蟹吃肉,只有女儿把大螃蟹放在一边,偏拿着螃蟹头部那个被一层半透明薄膜围起来的囊状物在认真的翻折着。那不是我们俗称的“屎包”么。这孩子,平时就爱瞎鼓捣,我们谁也没在意。没想到一会儿功夫,就听见她嚷嚷着腾地儿,我们赶紧把桌上东西往旁边挪,然后见她在桌子中间摆了几个小东西,非常自豪地说:看!这是啥?
一开始,我们都看不出个端倪,再仔细一看,全都惊呆了……天啊,竟然是三个小和尚。
我赶紧让女儿给照了几张照片,与大家分享这生活中的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