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谐趣园

标签:
早春颐和园谐趣园霁清轩旅游 |
分类: 行摄之间 |

1、

9、沿谐趣园涵远堂西侧青石台阶及“寻诗廷”残迹北行,可到达霁清轩的南口,建筑为垂花门形式,高3.26米,面积25.2平方米。一殿一卷悬山式顶,灰色筒瓦。明造天花,苏式彩画。金砖地,梅花方柱,青石方柱础。前檐南面有穿带式板门,门上两个门替,有石抱鼓。后檐原有四扇板门,现拆除。山面有坐凳媚子、倒挂媚子。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青石垂带台阶。

11、霁清轩位于颐和园内谐趣园的北面,为一独立的庭院。面积约290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引水东流出园。主体建筑霁清轩位于峡南高处,面阔三间,轩东一亭。轩西北清琴峡面阔三间,坐西面东。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并连建有多处房屋。
、

14、霁清轩的西殿名清琴峡,建筑坐西朝东,面积81.3平方米,高3.14米。面阔三间,前檐有廊。悬挂匾额“清琴峡”。建筑原为灰瓦卷棚、前后穿堂,光绪重修时改为面东开门带前檐廊的硬山式样。檐装修四扇隔扇,五福捧寿裙板,中间帘架玻璃门。殿内装修碧纱橱、落留清琴峡因水景命名,乾隆皇帝赋诗:“引水出石峡,抱之若清泉,侠即琴之桐,水即琴之弦,此处面对庞然的址赵道逛,山脉与地平面形成约45度斜坡,造园者因山制宜,将后溪河的河水一分为二:一水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一水向东,穿过地下的人工暗道从清琴峡三间殿下旧旧而出,顺着山脉凿成的峡谷流向东北的圆明园。清琴峡和玉琴峡的造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玉琴峡曲折错落。水声激响, 如玉琴鸣奏,清琴峡直通平缓,泉流潺潺,其清音如琴,峡虽由人做,却宛自天成。

15、清琴峡对面假山上是一座形状为四方的形四方亭。在清漪园时期,此亭为八方重檐式样,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为四脊攒尖方宝顶,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金砖地,梅花方柱,青石方柱础。建筑面积28.09平方米,高3.48米。前檐南侧檐柱间有坐凳门子,金柱间为落地罩,卷草裙板。倒挂嵋子为卷草式花窗,间柱下有四个垂柱。东西北三面有坐凳媚子。青石阶条石台基,四周堆砌黄石,云步踏跺台阶。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以远眺田园景色,俯听溪流清韵,是园中一处位置极佳的观景场所。

18、霁清轩始建于乾隆一十九年(1754),原属于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皇帝在改建谐趣园的同时,于霁清轩园外的山东麓添建了军机处等院落,当嘉庆皇帝游园时,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内恭候嘉庆皇帝,为其处理政务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