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老师赏析电影《看上去很美》

标签:
教育育儿挫折看上去很美胡萍亲情友情 |
分类: 有感而发 |
《看上去很美》电影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L7O6_GMlRs/
http://img1.happytheme.com/MovieImages/0x0/0/51/51420.jpg
去年,深圳一所幼儿园因为两个孩子的性游戏,女孩阴部被弄伤,在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幼儿园老师的恶行被摄像机曝光——因为孩子午睡没有睡着,孩子的被子被扔出房间,孩子穿着小短裤被罚站在睡房门口长达一小时;老师发作业的方式是粗暴的将作业本扔到地上,然后叫着孩子的学号,孩子们到地上捡起自己的作业;老师粗暴的语言、恶狠狠的表情……太多的恶行我无法一一在这里赘述,大家可以去看相关的帖子。
我曾经在一所示范级的幼儿园研究,有一天早上我去看孩子的入园,在一个班级的门口,一位奶奶把一个3岁的女孩带到教室门口,老师立即上前抱着孩子,笑着让奶奶很放心的走了,此时老师一脸的冰冷,将女孩放了下来,女孩一直大哭,老师不再理睬女孩,女孩那样伤心,我试着去接近女孩,安慰她,帮她擦眼泪鼻涕,我没有想到的是,此时老师站在门口,转过头来看着冷冰冰地对我说:“不用理她!让她哭个够”……还有我亲自在很多幼儿园看到的和听到的,这些情节一点也不压于《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让人压抑,但我们还是要来正视一下,由此来正视我们的现实,通过这部电影的赏析,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生命中不能够承受的苦难是什么。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身处这样的幼儿园,或者孩子被成人这样对待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孩子内心是怎样被伤害被摧毁,我们以为我们的孩子在经历这些苦难后就会变得坚强,我们分不清什么是孩子成长中可以承受的挫折,什么是孩子成长中不能够承受的灾难。当孩子被羞辱、当孩子被关进黑屋子、当孩子遭受语言暴力、心灵暴力,孩子真的能够在这样的挫折中内心变得坚强吗?
我们今天第一个要讨论的话题是:一个还处在幼儿园生活阶段的孩子(6岁前),不能够承受的挫折又是什么?
第一,在幼儿时期,孩子不能够承受的挫折是羞辱,这将给孩子带来低自尊;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老师教孩子们穿衣服,方枪枪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于是李老师让他自己学习脱衣服,当方枪枪脱不下来衣服的时候,老师和全体孩子们对方枪枪的耻笑,将方枪枪羞辱到极致。我们看到当方枪枪的衣服被卡在头部的时候,老师没有帮助,反而说:“你就这样耗吧,直到脱下来你再下来!”方枪枪的内心感受此刻是怎样的呢?“我真笨,我怎么这样无能,我感到很羞耻”这样的羞辱给孩子带来的自我认知是低下的,一个有这样感受的孩子如何能够建构起自尊?
我们来照镜子①当孩子做错了事,或做得不如你的意图,你是否当众羞辱着孩子说:“你看你,连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真笨,教也教不会!”此时孩子的感受是什么?除了指责,没有帮助。
②当孩子已经尽力学习,拿着成绩单兴奋地奔向你:“妈妈,我得了98分”,你却没有把孩子拥入怀中,而是带着怒气或者怨气说:“为什么不是100分?!”此时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我们无力改变老师,但我们父母的行为有时候也好不到哪里
照一下镜子吧:
以下是群里的妈妈们照镜子:
福建-佳宇妈-5Y-G(152270039)
深圳子宸妈-5-G(274854069)
深圳洋洋妈-6-?518302) 12:39:55
粗暴的拒绝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感!
深圳阳阳妈-7-G(904405606) 12:39:58
我儿子回家也只是报喜不报忧,我仔细思量了自己并没有因为儿子做错什么恨粗暴对待过,他就是不爱说
④当孩子在公开场所有性行为的时候,比如男孩摸鸡鸡,你是否当场羞辱孩子:“怎么做这样下流的事情”“再摸我打断你的手”此时,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要践踏孩子的自尊的幼芽不需要我们做得太多,一句话就够了。
我们今天的目的不是谴责老师,而是从老师的作为上反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自身,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的。审视自己的做法,这是我们今天赏析的重点
第二 在幼儿时期,孩子不能够承受的挫折是不能够获得成人的帮助,这将给孩子带来不自信,孩子不能够信任这个世界。
还是方枪枪穿衣服的情节,当李老师问孩子们:“谁还不会穿衣服?”的时候,方枪枪以为老师要帮助自己学会穿衣服,满怀激动走上去站在老师身边,老师冰冷的语言,羞辱的做法,让方枪枪期盼获得帮助的希望落空,外加一顿羞辱,老师这样的做法摧毁了孩子对成人的信赖和期望。此刻方枪枪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和愤怒!
方枪枪以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这样的愤怒——当场小便。当然这又会让老师给方枪枪罪加一等了。方枪枪在学习穿衣服的过程中没有一次获得过老师耐心的帮助——手把手教,态度温和,用关爱和鼓励的眼神。这样帮助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得到过。
照镜子:
①当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你是否在旁边不停地数落:“你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今天不做好就不许吃饭!”此刻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我不能够获得父母的帮助,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将来孩子就不会有勇气求助。
②当孩子在完成一件自己不能够完成的工作的时候,孩子非常希望获得你的帮助,把工作完成,获得成就感,而你是否在旁边数落着:“我太忙,没有时间陪你玩!自己玩吧!”此刻,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我不能够获得父母的帮助,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将来孩子就不会有勇气求助。
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老师要做好?
深圳胡萍-17Y-G(467309529) 12:46:50
你们可以与老师交流啊(备注:一些家长反映老师教育有问题时,胡老师的回答)
第三在幼儿时期,孩子不能够承受的挫折是内在发展的需求被忽视。
电影中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老师用小红花来控制孩子:大便按时解要奖励小红花,饭前洗手奖励小红花,会自己穿衣服奖励小红花……
妈妈们的响应:
京乐妈2Y-gg(124682441) 12:50:02
这让我看着都难受,想着当时上学时每学期的排名,真是到现在还胸口闷,老师总是先告诉我父母我排第几
沈阳红柏溪-6Y-(971869741) 12:52:08
学校的老师也用小红花奖励,我从来不关注孩子得到了几个小红花。但有些父母到幼儿园特别关注:“你看你得到小红花怎么没有XX多?”
重庆怿临妈5岁G(470553328)
小红花会让孩子忽视自己的内在需求
我们先来看解大便,孩子大便的节律应该按照孩子自己身体内部的生物运作机制来决定,有的孩子每天解大便,有的孩子两天解一次,这都是孩子作为个体独有的生物节律,只要大便在孩子肠子里堆积到一定的时候,身体的生物节律就会通过神经反射让孩子想解大便,幼儿这这样自然的生物调节中形成自己的大便生物节律,随着孩子的成长最后形成孩子的自主大便意识“此刻我想大便了,我要去大便”。
现在我们来看生理方面的,很多孩子的大小便是被父母或看护者(幼儿园老师、保姆、老人)控制,没有体验过“小便涨了”“大便涨了”的感觉,因为膀胱还没有装满,神经反射还没有出现尿意,直肠还没有被大便刺激产生便意,就被看护者命令去小便了。这样的结果是孩子2~3岁以后总是尿床,或者把大便解在裤子里,我的案例是一些孩子上小学了,终于不用幼儿园老师和父母控制大小便了,于是,小学开始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因为他从来没有形成这样的出于身体内在生理反射,这是孩子在重新练习这个生理反射过程。孩子的成长每个过程都不可以省略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违反大自然的这个规律,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问题。
很多孩子不吃饭就是这样被成人整出来的,吃饭已经不是孩子的生理需要了,变成了看护者的需要,不管孩子饱与不饱,我们按照我们的想法来确定孩子什么时候吃什么量的食物,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饥饿的感觉,怎么来的食欲?我们以为我们是爱孩子,而实质上我们是在爱我们自己,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如果我们每天吃饭拉屎上班都要被夸奖一次,我们是什么感觉?孩子和我们的感觉一样!
照镜子:
①为了少洗几条裤子,你是否按照你的意愿来控制孩子的小便,定时让孩子去洗手间?还美其名曰:养成好习惯!而不管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形成自己大小便的生理反射。
是不是要领导天天、时时刻刻都来句肯定我们的话?
孩子也不需要我们这样时时刻刻肯定
②如果你是老师,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除了你们组织或者允许孩子上卫生间的时间孩子可以上,其他时间限制孩子上卫生间?
③生怕孩子饿着,所以每天希望孩子吃下我们认为足够的食物,如果孩子那天吃少了,或者干脆不吃,我们就焦虑万分。于是想方设法勾引孩子吃东西,结果孩子越来越对食物不感兴趣,厌食就这样形成了。
再来看饭前洗手,如果孩子知道了饭前洗手对自己的健康有利,他们便会做到,如果我们担心孩子还没有养成习惯,我们每天坚持这样做就可以了,渐渐地孩子就会出于对自己健康的内心的需要而坚持下来,内化成一个习惯,这是自律。但如果洗手就给小红花,孩子就不会因为是自己内在的需要而会因为要获得老师的小红花而洗手,一旦洗手没有了小红花的奖励,孩子就不需要再坚持洗手了,这样形成的控制是他律。
当一个孩子没有形成自律,那么就会在有控制者的时候一个样,没有控制者在场的时候另一个样。自律需要在幼儿园时期培养,进入小学后孩子才会因为自己的需要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只有出于内在的需求孩子才会真正在乎学业,因为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对于孩子来说是能够愉悦自己的。我们成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当我们内心非常渴望做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努力做好,做到令自己满意,于是,我们内心就很快乐和幸福。如果孩子的学业是为你,你要孩子考高分,你要孩子成为尖子生,孩子将是为你的情绪和要求做,他就成为了控制者的奴隶,孩子不会从中获得愉悦,没有这样的愉悦就不会有内在产生的动力,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不努力学习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喜欢获得知识的孩子,本来,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这件事情中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能够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自我效能,是成就孩子自尊和自信好的基础,结果,被父母这样一折腾,孩子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内心需求丧失,转为满足父母的需求了。
当孩子是为了他人在吃学习这个苦的时候,这就真的是苦了,当孩子是为了自己内心愉悦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这个苦就不苦了。
照镜子:
①
②
孩子的自律的形成大家可以看我的博客中“始终与儿子站在一起”,这里不详细讲了
胡萍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pingcd
再来看自己穿衣服,一个孩子要学会自己穿衣服就像我们平时要上班一样平常,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技能,我们每天上班是不是都要妈妈或者老板表扬一番,发个奖状才上班呢?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孩子能够做他们必需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自己吃饭、洗手、大便、小便、把垃圾扔进垃圾筐等等,每做一件事情都需要表扬或者一朵小红花的话,我们的孩子会认为我们太夸张,我们的表扬或者小红花毫无价值!或者孩子没有表扬和小红花就不会努力做自己想做好的事情。我们现在上班做事老板会在你身边不停地表扬你吗?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他人的赞扬就无法进行自己的追求,我们的孩子将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且一事无成!
我们要记住,用小红花或者妈妈的表扬控制出来的孩子会建构不好自我,孩子的自尊建立在小红花、学业成绩、他人的赞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内心的自信之上,孩子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就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个好孩子还是不好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这件是做得是否正确,孩子会将他人的需求当着自己的需求,这将给孩子带来的是找不到自我内在需求。将来孩子永远看着他人的眼神行事,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内心需求的可怜虫。
当孩子做了一件超出同龄人日常水平的事情的时候,或者孩子真诚帮助他人(同龄人不容易做到的)的时候,我们可以赞美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确值得赞美。但是,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谨慎地使用表扬和赞美。
如果孩子时刻想听到你的赞美,他的需要已经是因为你而存在,不是他自己的内在需要了
西宁纤尘-6Y-DD(645755251)
赞美细节,描述孩子努力的过程,据说应该这样赞美
照镜子:
①你的孩子吃了一大口饭,于是你夸张地表扬,你认为孩子能够在你的表扬下每天都能够大口吃饭,结果孩子平时都不好好吃饭,偶尔一大口,这样能够引起你的情绪反应,孩子也可以获得表扬,你被孩子忽悠了。
②你的孩子会穿袜子了,于是你一惊一乍“啊!宝贝,你真行!”孩子会穿裤子了,你又一惊一乍:“啊!宝贝,你真行!”,孩子做一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你都这样一惊一乍地表扬赞美孩子,你认为自己还不够夸张,还要在孩子面前竖起大拇指摇来晃去。
京乐妈2Y-gg(124682441) 13:22:08
但是咱们的习惯一直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把赏识和爱、表扬怎么更好地区分开呢
第四
方枪枪的父母虽然健在,但方枪枪已经享受着孤儿的待遇了。孩子与父母几乎没有了情感和身体的联结,这就是被抛弃。并非将孩子全托于幼儿园就是抛弃孩子,我们有的家庭孩子全托在幼儿园,但父母每周周末与孩子有身体和情感的联结,孩子被父母拥抱亲吻,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得到自己被爱被关怀被接纳,这些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我还是要说除非迫不得已不要将孩子全托在幼儿园。
同样的道理,小学生是不适宜住校生活的。如果我们认为孩子能够在小小年纪住校或全托可以锻炼自理能力,那么,我们还需要明白全托或住校锻炼出来的自理能力是以牺牲孩子的良好的自我建构、安全依恋、亲自关系等为代价的!而被你牺牲掉的这些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建构中不可以缺少了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可以在家里锻炼,只要父母愿意,孩子就可以做到。方枪枪不仅被父母抛弃,也被群体抛弃了。当幼儿园园长让老师告诉孩子们不要与方枪枪接触的时候,方枪枪开始遭遇被群体抛弃。
家庭和幼儿园的抛弃让方枪枪陷入绝望,这种绝望会让孩子对社会产生愤怒和仇恨,容易形成反社会的人格,成人后即使孩子有一些成就,内心的被抛弃感会也会让孩子不能够体验幸福的人生。一个没有家庭也没有群体的幼儿如何在这个世界里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能够体验幸福的人呢?
照镜子:
①
②
所以现在才有那么多的人花大钱去心灵工作坊;父母还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在名校或许不会如你所愿,因为孩子心灵痛苦所以学业一般般或者说很差,那么你的孩子既没有健康的人格也没有好的前途。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无法为自己做主是否被全托或者住校,作为父母来说如何选择得看父母的智慧了。
第五,在幼儿时期,孩子不能够承受的挫折是接收不到爱的信息,这将给孩子带来的是一颗没有爱的心灵。
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爱如同甘泉,浇灌着孩子的心灵中爱的种子,随着孩子的长大,这颗种子发芽开花,孩子的生命便被幸福充满,孩子才会感觉到在这个世界生存是多么的美好,当孩子遇到困难才能够有力量支持。
儿童如何接收到爱的信息——父母或成人充满爱意的目光,孩子哭的时候父母或成人的安慰,孩子遇到困难时候父母或成人的帮助,孩子孤独的时候有父母或成人的陪伴,孩子委屈的时候有父母和成人的理解,孩子在发展自己内在需求的时候违反了成人世界规则的行为,此时孩子有父母和成人的宽容和善待,孩子在试探自己的行为疆界的时候有父母或成人的指引,孩子在违反规则的时候有父母或成人让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孩子就是从父母和成人这些行为中接收到自己被爱、被尊重、被理解的信息。
6岁前孩子需要这些来建构起健康人格的雏形。如果我们把6岁前建构的人格比作一座精美的宫殿,自尊、自信、了解自己内在需求、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获得成人的帮助、建立同伴友谊、有自己的信念、懂得表达爱也能够感受爱的情感、学会遵守规则、学习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些因素是这座宫殿的顶梁柱,具备了这些因素,这座宫殿是将来孩子获得幸福感和自我认同的源泉,也就是孩子健康人格。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这座宫殿是用羞辱、冷漠、拒绝、抛弃、剥夺、低自尊、不自信、不了解自己所需等建构起来,那么它将成为孩子一生痛苦的源泉,这些痛苦源源不断地侵蚀孩子的身心,让孩子一生不幸福。父母和老师就是这座宫殿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你想给孩子建一座怎样的灵魂宫殿?
影片中这所幼儿园的孩子内心发展和身体都没有获得自由,他们的内心萎缩压抑,不自信、低自尊、不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内在发展需求被剥夺,我们看到影片中孩子没有获得精神愉悦的工作,没有教师的引领(只有训斥和命令)和帮助孩子心灵建构,影片中的孩子的人格状态是不高贵的,孩子们从教师(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吸收的是冷漠和羞辱、作弄同伴。
影片中的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灵魂工程师他们做了什么呢?他们没有给孩子内心种下爱的种子,没有为孩子内心本来的爱这颗种子浇水施肥,他们粗暴践踏孩子自尊的幼芽,他们剥夺了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让孩子怀着恐惧与无助成长,简直就是没有资质的“坼迁队”干的破坏啊!这种破坏相当于在方枪枪的心灵上发生的10级大地震!我们已经不能够测量出方枪枪的痛苦级别了。最后的镜头,方枪枪一个人孤独地在黑暗中,预示着方枪枪的心灵如同汶川灾难中那些被埋葬的生命!——心灵那座精美的宫殿彻底被摧毁了。
其实,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不能够承受这样的灾难,尤其6岁前的孩子。这些灾难会让孩子在将来的生命中遭遇更多的挫折——工作、恋爱、婚姻、交友、事业、与子女的关系等等。我们现在来审视一下我们当下的生命状态,或许我们现在能够抗击这些灾难性的挫折了,但我们在幼年的时候遭遇这些灾难挫折后的遗迹依然存在,就像汶川地震后的遗址一般。正是这些遗迹让我们今天吃饱穿暖住在大别墅里看着高清大屏幕电视开着大宝马却依然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一些人花很多钱去参加各种工作坊来想清理这些遗迹,然而,谈何容易啊!如果你在幼年时候心灵只是遭遇了4级地震或者5级,毁坏的结构比较小,那么修复好的可能还是有的,如果像10级这样的心灵灾难,如何修复呢?汶川地震后遗迹只有保留,没有办法重建,何况人的心灵!于是,有的人家产万贯,却感觉不到幸福,失去生命的方向,跳楼自杀。
或许有的朋友要说:我们小时候也上这样的幼儿园,我现在不是也很好吗?我也考上大学有了高薪的工作,我的事业有成,大小也是个腰缠亿贯的企业家,或者艺术家、或者明星或者高级厨师,我也没有变成不好的人啊!我想提醒大家思考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幸福还是痛苦是否能够用物化的这些东西来衡量?
方枪枪的第二种可能就是一事无成,方枪枪的第三种可能是成为黑社会老大,报复这个社会,发泄他积攒自童年时代的愤怒,方枪枪有很多可能性,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方枪枪不会幸福地度过一生!
如果只看到有些人地震后重建家园还赚到了钱,我们就说:“他们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汶川地震没有给他们造成什么灾难啊!”我们真的可以这样认为吗?我们如果再看一眼那些被埋入地下的生命,和那些活着却被阴影折磨着的生命,或许我们就不会这样说话了。
当我们第一次做父母,我们手脚无措,我们想做一个好父母,希望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于是我们很努力,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有些事情我们一定会做错,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父母可以犯错,但父母的错误不可以给孩子带来灾难,父母不小心会伤害孩子,这个伤害或许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有划痕,但不可以让孩子心碎。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习养育孩子的先进方式。提醒一下:先进的教育方式不是指华德福和蒙氏这样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学习这些教育模式的精华,那就是尊重儿童的内在发展,父母要在懂得儿童发展心理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模式中的对孩子发展有利的东西,兼收并蓄这些教育模式的长处给我们的孩子。华德福和蒙氏都是西方100前的教育模式了,对于西方教育来说已经是古代教育了,但他们的精华已经融入到西方现代主流教育中,华德福和蒙氏都已经不是西方的主流教育了。在各地的讲座中我发现很多人还认为这些教育是西方今年的新型教育模式,这是个极大的误区,借此机会提醒大家。
我们来讨论一下6岁前的孩子,能够承受的挫折是什么?怎样的挫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不经历挫折,没有承受过良性挫折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阻滞,心灵不会有力量让自己成长,也不会有力量应对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难,那么,儿童时期经历的良性挫折有哪些呢?
什么是良性挫折,这是我们要先搞清楚的,良性的挫折是指儿童在成长中必然要经过的、能够帮助儿童慢慢变得坚强的心理挣扎。我叫这种挣扎为成长的痛。
比如断奶,幼儿在一定的年龄就会断奶,孩子在胚胎时期和出生后吃妈妈奶的阶段,类似于“寄生虫”寄生在妈妈身体,这是孩子和妈妈的共生时期,幼儿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自主意识萌发,幼儿在心理上开始脱离与母亲的共生,此时,幼儿心理发展此刻是想与母亲脱离共生,但又留恋吃妈妈奶的温馨和幸福,于是内心就会挣扎,这个挣扎就是孩子遇到的挫折。
对于人类这种动物来说,趋利避害和寻求快乐是其本能,幼儿也不例外,尤其这个年龄的幼儿更是以快乐为其生存原则,所以,断奶孩子会哭,会痛苦,这种痛苦是孩子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这是成长的痛,是孩子能够承受的痛苦。如果妈妈懂得此刻断奶就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其内心需求(脱离与母亲共生,发展自主性),我们就知道该如何来帮助孩子了。当我们帮助孩子度过了这个挣扎,孩子的心理就向前发展了一步。
再比如与孩子分房间,儿童在一岁半发展起来的自主意识标志着孩子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是儿童发展自我的重要方面,结合我们的国情,此刻与孩子分床或者分房间,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如果孩子出生后就一个人睡一个床或者一个房间,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但如果孩子与我们同床共枕几年,那么,孩子就错过了通过分床促进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发展。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等优秀人格素质是要通过一些平台来实现发展的,断奶、分床就是这样的平台。分床或者分房间睡觉孩子会哭,会痛苦,这是成长的痛,孩子可以承受,而且对孩子人格建构有积极的作用。
初生时对陌生世界的恐惧、被父母或者成人不理解、被小伙伴拒绝、想进入别人的群体被别人拒绝、儿童时期的失恋、与同伴的争斗、青春期的单相思、青春期的失恋、对满脸青春痘的痛苦等等,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这种成长的痛太多太多,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带着幸福而来的啊,想象孩子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样子吧:脆弱、紧张、没有安全感、不知所措、不能够表达自己所想、不知道照顾自己的人是否真的爱护自己……孩子的成长伴随着痛苦!
我们对孩子的帮助就是理解孩子的痛苦,帮助孩子坚强,给予孩子自尊、自信、安全感等等,有了这些,孩子才会从内心身处感到快乐与幸福。所以,我们知道这一点后,我们就不要害怕孩子经历成长的痛。
有些妈妈特别害怕孩子痛苦,不真正懂得孩子内在需求,所以,面对孩子分床分房断奶,孩子不痛苦,妈妈比孩子还要痛苦,这就是界限不清楚的妈妈,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对于分床和断奶,很多妈妈提到了安全感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我的讲座中已经充分讲明,所以不再赘述。提醒一点: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依靠吃奶和与父母睡觉获得的,而是通过对孩子的照料与对孩子心理需求回应的方式获得的。每天24小时,除了吃奶睡觉,我们有更多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
一些妈妈说“孩子会长大啊。他们的内心力量也在增强啊,那个时候他们就能够承受一定的挫折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孩子内心的力量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的,有很多成年人内心没有力量,在幼年的时候他们的力量就像方枪枪这样的幼儿园老师或者自己的父母磨灭了。这样的成人我们周围不少吧。在孩子未成年前,我前面所说的那些孩子不能够承受的挫折(灾难)都将会给孩子心灵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说这句话的时候要先搞清楚孩子可以承受的挫折是什么,不可以承受的挫折又是什么,这样你才知道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宝贝!
很多人也可以说:“难道方枪枪幼儿园的老师那么辛苦,他们就不爱孩子吗?”我曾经反复提到过爱的级别。今天再给大家清晰一点,爱分为有智慧的爱,有智慧的爱就是我今天所讲到的帮助孩子建构健康的人格,懂得孩子成长中可以承受的痛,并帮助孩子度过成长的困难时期变得坚强,明白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需求,这样父母才能够智慧地爱孩子。
缺乏智慧的爱是破坏孩子建构健康人格的爱,像方枪枪的父母和老师,还有一类是父母爱孩子过度的,不让孩子经历那个年龄阶段该经历的成长的痛,比如断奶和分房间,这样的孩子错过了自己成长中所要经历的痛,孩子内心会变得软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到幼儿心理状态。被过度关爱的孩子自尊、自主、自信发展受阻,这对孩子的健康人格形成是不利的。
智慧的爱请看我们上次的电影赏析《心中的小星星》《菲比漫游奇景》
现实我们无法改变,我们需要思考然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尽力帮助我们的孩子建构好,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大环境的改变,每个在乎中的父母可以从家庭做好,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好,责怪环境还有意义吗?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家庭中父母营造的人文环境了。
当父母掌握了理念,做法也就不会差太远,不要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要问“我做得对吗”
关于全托的问题:无论全托也好不全托也好,关键是父母要想想清楚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父母清楚地了解了带给孩子的是什么,然后做出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全托的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幼儿得到的和失去的对于幼儿的人格建构是如何影响的?我们要一个什么人格状态的孩子?这些问题必须想清楚,然后我们再来决定孩子是否要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