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步日本(一)

(2021-02-06 16:47:0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漫步日本(一)

去年年初,我和爱人随团赴日本旅游。时间不长但感触颇多,现将其梳理以飨大家。

我们抵达日本大阪机场时,已经是当地夜间十点多了,大阪机场的夜色和国内大型机场相差不多,灯火璀璨。由于有雨,整个机场到处都是湿漉漉的,随风飘落的雨滴,在光照下闪动着炫目的光泽。

在日本担任导游的是一位来自大连的中年人。据他自己讲:已在日本生活二十来年了,不光对日本相当熟悉,就连日本人的生活习俗以及所思所想也了解的八九不离十。他不无炫耀地表示,自己能和各阶层的日本人交流,因掌握日本各处方言俚语,所以言谈话语比日本人还地道。他的热情直率,博得大家的好感。由于我有喜爱写东西的习惯,遇事偏好“追根问底”,很快我们就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当晚我们入住的是离大阪机场不远的一家宾馆,这是栋20层高的楼房,我们住在第18层。宾馆内部条件不错,只是房间略显小了些,但里面所有的设施包括卫生间的边边沿沿都装饰的非常精细,绝没有将就凑合或偷工减料的迹象。卫生间里的马桶都是带有冲洗功能,我看了看这些日本品牌的马桶,产地却是来自中国。真令人感叹,日本品牌、中国制造、再返回日本使用,而这几年国人又蜂拥而来抢购所谓的日本品牌的马桶盖,听着就让人觉着滑稽可笑。导游对我说:其实买回去的马桶盖并不好用,由于我国各地的水质不同,绝大部分地区的水质达不到日本马桶盖的设计标准,往往使上几次就被水中杂质堵塞而无法正常使用。

漫步日本(一)

漫步日本(一)

                                   

日本宾馆、饭店的早餐相当丰富,尽管不是很适合咱们中国人的口味,但从数量和质量上要比国内各色宾馆和饭店要好,尤其在价格上比较,要经济实惠不少。导游讲:日本人非常注重早餐,他们认为早餐是决定一天是否精力充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吃好。中午则要吃好,晚餐要少吃。这种观点与咱们国内所提倡的科学三餐观基本相同。日本的早餐同西方各国差不多,供应的牛奶是冰凉的。春季草莓和西红柿是此时餐桌上主要的果蔬,这些果蔬味道鲜美,正如导游所说,国内来的游客,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吃到它,会让你怀旧情结油然而生,你会回忆起早年所吃过的那种味道。据说这里的水果蔬菜都是无公害的,绝对没有任何添加剂和受到化学污染,除了一些带根茎的菜蔬需要清洗外,其它的不用洗就可直接食用。

这里的早餐上还提供一种特殊的食物,叫“纳豆”。它的味道不是什么人都愿意接受,但研究表明,它的确是一种对身体极为有益的食物,在日本很受中老年人的欢迎。因为日本人认为,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即可食用,味道是次要的。

在日本患冠心病的人不多。而中国患这种病的人数是日本的75倍。这与两国民众的饮食相当有关。日本人的菜谱中最多看到的是。一纳豆、二青鱼、三酸奶。四豆腐。五熏醋。这是日本300位医生总结出来的。纳豆尽管味道不是很好。但的确是人体中一些疾患的良药。所以日本中老年人,早餐中纳豆成了他们必食的一道药膳。非常受欢迎。从日本酒店宾馆内的设置看。你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吃相当重视。这里的酒店宾馆无论大小,就餐的环境都是相当考究的。空间都很宽大,绝对不像客房那样狭小。即使是在小宾馆旅社,都有一个相对宽敞的就餐环境,绝不凑合。这对于崇尚小巧精致的日本人来讲,是很难得的。

漫步日本(一)

漫步日本(一)

漫步日本(一)

漫步日本(一)

用过早餐,我们乘车前往“大阪城公园”。这座也被称为“丰臣秀吉公园”的百余年园林,是大阪城最具人气的游览胜地。这个公园位于大阪城的中心区,总面积105.6公顷,是个规模不小的城市公园。在园内除了雄伟巍峨可瞭望整个大阪市的“天守阁”外,还有设计新颖俏丽的亭园楼宇。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种植着300余株樱花、100余品种约1270余株梅花的“西之丸庭园”。很遗憾的是,我们到这里时,樱花还未开放。

大阪最繁华的街区“心斋桥道顿崛”。这个商业区以“心斋桥”为核心,向四外辐射开。这里有林林总总的各类店铺,其中以药品、美容化妆品居多。服饰及电器等商品,反倒成了陪衬。在摩肩接踵的人流当中,多为中外的游客,当然首当其冲的还是华人。人们蜂拥而至的目的,主要是来此采购药品。大家不惜重金采购各类药品的原因各样,其中在不少人心里,认为日本的科技相当发达,尤其以生物工程一直领先于世界潮流。所以只要是大家认为好的包括家人询问后认为有需求的,他们便来购买。那种一掷千金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游览千年古都奈良时。天又开始落雨,时紧时松,时大时小,当我们抵达奈良公园,雨稍作停顿,甚至还露出少见的天光。但在游览完世界文化遗产的“春日大社”时,原本时隐时现的小雨,终于一改低调的耐性,为展示存在变得张扬和肆无忌惮了。好在游玩的人们看天气不好,多有准备,纷纷展开伞具。瞬间,灰晦幽暗的雨幕里,绽放开一朵朵五颜六色绚烂多彩的伞花来回飘动,形成园中独特的一道靓丽灵动的风景。

    我们待雨停,才去看这里最具人气的东大寺。东大寺又称为大华严寺。是日本南部七大寺之一,距今约有1200余年历史。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说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设坛授戒。

奈良公园中最有趣的是,游人可以和这里散养的鹿群亲密接触。这些早已通了灵性的鹿儿们,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从游人的手里,获得自己想要的食物。他们三三两两的围绕在游客身边。不时用鼻子触碰你的身体或者购物用的袋子。有的则紧随你的身后,寸步不离,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他们时不时做出怪异的动作,引来大家的一阵欢笑。

漫步日本(一)

漫步日本(一)

奈良是日本历史文化的摇篮。它曾是日本的首都。在大唐盛世时,日本派遣学者、僧人,做为遣唐使。都是由这里到中国去学习的。在奈良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带有大唐文化底蕴的事物随处可见。首先是这里的建筑,风格都酷似西安。按当地人的话说:奈良处处学西安,而京都处处学洛阳。此外,日本的文化主要源于中国。唐诗宋词在日本很受推崇,成为文人墨客通晓文化的最高境界。这里除了仍在使用中国文字外,它的片假名,也是来源于中国字的偏旁部首。

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日本传道讲学,被日本誉为文化之父。日本人拥戴他到了极致。据说当年为了不让他累着,便抬着他走了上百里的路程,从萨摩一直抬到奈良。鉴真在日本一呆就是11年时间。鉴真一行到达京都奈良时,受到圣武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盛大欢迎。在他来到奈良后不久,天皇亲自下旨,让他亲自主持修建一座寺院—招提寺。鉴真出国前是扬州大明寺的主持,由他监督营造的招提寺突出了唐朝建筑风格,所以招提寺被誉为盛唐文化在海外的活化石。鉴真在这座寺院中传佛讲学,直到与世长辞。

如果说鉴真到日本讲经布道,对日本佛教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还有一个中国人,更是成为日本国以及日本人,更为崇拜的“真神”,他就是中国秦代的徐福。这位被日本称为始祖的人,相传当年带领3000童男童女出海去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后来便留在处于荒蛮之地的日本,自立为王,而这些童男童女变成了日本人的祖先。传说毕竟是传说,从最新的科学研究中发现,日本人的基因中有50%的成分和藏东南地区的人相同。也就是说日本人和藏东南地区人是近亲。在他们身体分子中,还含有部分菲律宾的人种和一些西伯利亚人种的基因。从以上研究看,很可能是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中,有云南、西藏的孩子。他们和当地的原著居民通婚了。才形成了日本的大和民族。据导游讲,今天你若问日本人。你们的祖先是哪里人?绝大多数会告诉你是来自中国。  

说到“奈良”和“京都”这两座著名的城市,它们还和一位中国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我国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他的父亲梁启超来到日本,在这里生下梁思成。梁思成后成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二战的时候。美军的战机要轰炸京都和奈良这两个古城。梁思成得到这个消息后。万分焦急。他找到美军负责指挥这次战役的将军,极力劝说他不要下令轰炸这两座古城。最终美军接受了他的建议,没有安排飞机对这两座古城进行轰炸,京都和奈良才免遭涂炭。京都和奈良的老百姓在得知这个事前因后果后,都非常感激梁思成先生。

漫步日本(一)

漫步日本(一)

富士山是我们这次去的主要景点。到达富士山时。天空阴云密布。偶尔露出的阳光。显得怯生生的。虚弱得站都站不稳。并很快就被恼人的乌云吞噬了。阴郁深沉的天气下。富士山显得呆板,衰弱而缺少生气。再加上前不久刚刚下过的大雪。将山体大多半包裹住。使原本光鲜妩媚的形象打了不少折扣。富士山真正的美。取决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视角来体现。这座海拔3776米的高山。是日本的一座活火山。它每隔300年爆发一次。1707年是它上次喷发的时间。现在又处于300年周期的时间段。属于这座活火山的活跃期。日本的有关方面早已加强了监控的范围和力度。尽全力做好防范工作。富士山的四周有不少景象。当地人说,富士山最美的时刻是每年的4月中旬。那时不光是春色萦绕四野。最突出的是富士山,只有山顶上仍存有少量的积雪。在周边,百媚丛生的春色映衬下。整个富士山有如一幅极其生动的画卷。令人百看不厌,陶醉其间。不过富士山也有令人遗憾的事。当地人说,每年都会有百余人到这里了却自己的人生。这些人会走进山中一些人迹罕至的沟谷,默默以各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所进入的地方,往往是没有道路,无法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地方。当人们寻找到了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已死去多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