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应不拘一格“降”人才
川大招“双特生” 公众不应太惊讶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偏才、怪才不仅可以破格录取读川大,还可以有专门的导师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学习方案。为充分发挥和挖掘具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学生(以下简称“双特生”)的潜能,川大特对“双特生”的培养作了详细要求和规划。为此,川大还将设立“双特生”培养专项基金,首批投入500万元。所有选拔和准备工作也将于今年开始,这意味着,2010年高考中就可能有学生因为某种特殊才能而被川大破格录取了。 
                               
 见本报今日29版
    
   
 偏才、怪才将被录取进川大,这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仅在于此类考生的总分成绩大多不高,更在于这样的录取标准颠覆了许多人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大学不去培养成就优异的学生、怎么反倒录取、培养这样的“双特生”?争论归争论,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逐年加大、加剧时,川大专设专项基金培养偏才怪才不仅值得社会关注,更不应先入为主地一棒子打死。
    
在反对川大这个改革的人看来
,大学就应录取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那些有特长的学生还不能算人才。而在川大看来,偏才、怪才这样的“双特生”也属于特殊人才,当然可优先或破格录取。为此,川大还专门给“双特生”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双特生”,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或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或已取得一定成绩,或者对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独到见解的“奇才”“偏才”和“怪才”。按照这个标准,用文言文、甲骨文写作文的高考生不该被录取?据此标准,谁又能轻易说偏才、怪才不算人才?
既然如此,不拘一格去培养人才的川大更应得到全社会的的喝彩。
   
其实,川大的这项改革重拾了一个并不新鲜但却一直被冷落的问题,那就是大学就应培养各类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不是培养那些拥有毕业证、但却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大学毕业生。因为,人才市场就需要各类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不要那些轻易就能获取的各类证书。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让许多人头疼的社会问题,这与高教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关,与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有关,与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更有很大关系。当高等教育被当做一项产业时,盲目扩招、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弊端在各高校均或多或少地存在。正因如此,高校间似乎拼的就是规模、论的就是招了多少学生、收了多少学费,全然把人才培养这一最重要的目标搁到了一边。在这种功利思想的指导下,手握大学本科毕业证的人算不算真正的人才,恐怕各高校自己心里也未必有底。2006年8月,从北京一所名校本科毕业3年后,一位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工作竟然跑到技校去“回炉”,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的莫大讽刺。
    
尽管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不少扶持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但是高校如果不调整对人才的认识标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是很难成为人才的。与其那样,倒不如学学川大这样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