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禁书令”为何遭遇尴尬?

(2009-10-09 23:33:04)
标签:

杂谈

幼儿园“禁书令”为何遭遇尴尬?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强调“严格按照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开展保育教育工作,严禁‘小学化’教学。”“禁书令”旨在规范教材市场和办学行为,初衷还是为了孩子减负,可是有些家长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番好意却“不领情”。     
                              据10月9日 《中国青年报》

     幼儿园毕竟不是小学,所以,安徽省教育厅对幼儿园的“禁书令”当然没错。奇怪的是一些幼儿家长对这项减负举措并不领情。这就很容易让人怀疑这项初衷很好的禁令能起多大实际作用?
     其实,福建省早在2003年就已经下发了类似的禁令,教育部更是在2001年1月就明确发文要求:“不得要求幼儿园、学前班的幼儿购买任何教材和幼儿读物。”实际上,教育部这个“禁书令”并没有影响全国各地的幼儿园给幼儿使用各类教材。教育部的“禁书令”都遭受冷遇,安徽省教育厅的“禁书令”影响会有多大?如此看来,这个“禁书令”的确有点尴尬。
    幼儿园的职责不是让幼儿学到多少文化知识,而是重在对幼儿生活、成长的启蒙培养。“禁书令”的目的也是为了按照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开展保育教育工作,严禁‘小学化’教学。用心良苦的幼儿园“禁书令”屡屡失效,谁是幕后的推手?
    既然幼儿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序列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多少显得有点缺乏底气。“禁书令”也就说说而已,对拒不执行者又能奈何?
    幼儿教材大行其道的后面,其实暗藏着一条由经销商、出版社、幼儿园等共同维系的一条经济链条,这几个利益相关方谁愿意心甘情愿地让幼儿教材从幼儿园退出?在这样的环境下,“禁书令”要有实际效果那才叫奇怪!
    来自家长方面的因素也是“禁书令”遭遇尴尬的一个因素。一位家长在“黄山在线”论坛上的发帖称:“本人小孩开学在示范幼儿园上大班了,现在不用教材了,以后幼儿园就是托儿所了,难道以后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之余,还要晚上承担教学工作吗?”在另外一些家长看来:“到了‘幼小衔接’的阶段,不用教材的话,孩子怎么能升入小学?”
    即便幼儿园里有教材,有一些家长,还会主动给自己的孩子另外购买各类学习读物,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取消教材了。谁不愿给自己年幼的孩子减负?但是,家长的实际行动为什么与内心希望自行矛盾?对此,我们能一味指责这些幼儿家长吗?当然不能。
    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的前提下,无论在大学、还是在幼儿园,应试教育仍然是一个教育指挥棒,谁能不向指挥棒看齐?即便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多么重要,可是当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依然是应试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么认为,家长也这么认为。这就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一个悖论:人人在喊给幼儿教育减负,人人又怕自己孩子从起跑线上就输给别人。
    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不是一天两天了,改变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也算老生长谈了,但这两个基础性的教育改革现在依然纹丝不动,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禁书令”又能有多大作为?具体去责备哪个部门、哪个家长又能有多大实际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