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马桶上洗澡”抽了谁一个耳光?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这一轮的房价涨势似乎还看不到头。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想要买套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子越来越力不从心,只好买小点,再小点……一些大城市,适应这部分需求的商品房已经出现。上海某开发商最近推出以超小户型为主的楼盘,最小户型只有22平方米;而西安出现的最小户型甚至不足13平方米,据说需要“坐在马桶上洗澡”。
据9月8日《 中国青年报》
对住着大房子的人来说,也许很难体会“坐在马桶上洗澡”的感受,但对拥有超小户型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感受再不舒服也得接受,因为空间再小也属于自己的一个家。
不是年轻人不想买大房子,面对一路攀高的房价,他们实在买不起大房子。中国青年报对13661人参加的调查显示,52.1%的人认同超小户型圆了住房梦,44.1%的人表示超小户型是无奈选择。当许多年轻人无奈地选择20平方米的房子时,正好说明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病态与乱相:当许多人为购买六、七十平方米的中小户型都感到困难时,开发商们依然热衷开发大面积的高端商品房;本该属于中低收入者购买的经济适用房,却一次次被有钱人买后出租赚钱;当许多住房困难户求房无门时,政府对廉租房建设的步子依然很慢。在这种住房市场的乱相下,与没房子者相比,能拥有一套超小户型的房子,年轻人还能不满足?
不否认房价的持续走高有需求强劲的因素,但年轻人对住房的需要绝不是产生畸高房价的决定因素,反而,这恰好说明目前的商品房开发结构极不合理。退一步说,如果有每月一、二百元的廉租房供应充足,哪个年轻人愿意为买一套20平方米的房子举家凑钱?
曾有专家就不赞成年轻人一走向社会就购买商品房。专家自有专家的道理,现实问题是,中国的房子不仅是一个住宿的地方,它还附加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比如,没有产权的房子意味着就不能落户口,意味着孩子不能就近入学,意味着无法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意味着还属于“漂一族”、而缺乏社会的身份归属。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哪个年轻人不想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再小?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单身族”成为超小户型的最大消费人群(占62.3%),接下来依次为:事业刚起步的白领”(占56.0%)、不想早生孩子的年轻夫妇(占39.4%)等。然而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很难考虑到这几类人群的住房需求,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合理也给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提出了一个现实命题:如何满足经济实力不强的年轻人的住房愿望,则是很紧迫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中心主任严金明就指出,超大面积、超豪华的房子不太适合我们的基本国情,对住宅的建筑规模应有适当控制。可是,这些诉求与建议谁能重视、谁又会采纳?
“坐在马桶上洗澡”的尴尬其实是抽了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一个耳光,只是不知道与之“十指连心”的开发商们和有关地方政府感到一丝疼痛没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