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能证明给汉字做手术不是“文化折腾”?

(2009-08-19 22:08:16)
标签:

杂谈

谁能证明给汉字做手术不是“文化折腾”?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多达87.14%网友表示明确反对。                                           据8月19日《天府早报》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刚一公布,87.14%网友就明确表示反对,甚至有网友尖刻地说:“我看这些砖家吃多饭没事做,专门找这些无聊的事做!”这样的结果恐怕是教育部和有关专家所没想到的吧?
    此次汉字调整之所以遭遇这么大的反对声,恐怕绕不过两个问题:一,恢复了异体字,是否为使用繁体字提前造势?二,为什么要对公众早已熟悉的汉字调整书写结构?至今,教育部对这两点疑问并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
    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个调整方案变为现实,那么所有的字典、词典就得修正,全国的教科书就得重新编写,所有电脑的字库就等重新更改、安装;全国各地各单位有关的的招牌名号就得更改……显然这是很庞大的工程啊。因此,谁能说这样的汉字调整不更像是一场瞎折腾?
     文字是为了沟通交流、所以有必要统一规范;文字也是记载民族文化传承的符号,因此,对文字的完善要考虑民众的文化心理,任何脱离实际、脱离文字使用习惯的改革注定得不到大众的支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又必要探求一下此次汉字调整的合理性有多大。
     是为了学术的需要?至少目前看不出调整44个简体汉字有什么巨大的学术价值;是为了文化的需要?现行的汉字并没有影响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是为了交流的需要?现行的汉字也并没有妨碍公众的沟通与交流。
     不是为有关专家耗时8年而研制出的汉字调整方案泼冷水,因为,实在找不出让人信服的理由来为此次汉字调整大声叫好。倒是觉得,让那么多专家耗时8年弄出一个不被公众认可的调整方案,实在是浪费专家们的宝贵时间。
     网上那些诸如“吃饱了饭没事干”等说法难免有点刻薄,仔细一想,实际不也就是这回事吗?语言文字属于社会科学范畴,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吐故纳新,但任何改革和调整都应遵循方便书写、方便识记、方便交流这个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流于哗众取宠。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文化符号,记录着文化演进、历史发展的信息,所以,任何的文字改革都不能背离民族的文化烙印和传承的元素,否则就容易出现文化的断层和民族精神的裂带。汉字同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也有自己发展、演变的规律,而这种发展与演变都是源自现实生活,都有时代的印记,所以,任何形式的文字改革,必须遵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否则就是逆自然规律和社会潮流而动,自然难免失败的结局。因此,谁能证明此次的汉字调整不是一场“文化折腾”?
     我们不怕重新再学一遍汉字,只是怕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汉字调整颠覆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因此,当现行汉字依然是公众沟通交流、表情达意的文化符号时,汉字调整这样的“文化折腾”是否还是远离公众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