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手段“造”人才违背教育规律
王任辉
重庆市少年宫儿童成长服务中心传出消息,该市将正式启动首届“天赋宝贝”计划,拟从主城区海选出50名在某方面具有天赋潜能的儿童,采用国内最尖端的基因检测分析,由各类专家会诊,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培养方案,并免费进行指导培养,力争打造多个杰出人才。
据5月27日《重庆晚报》
对海选出的“天赋宝贝”用上了基因检测手段,重庆的这个举措颇有科技含量,但能否按计划“造”出“杰出人才”呢?
据悉,相关专家将对被选出的50名天赋儿童进行3—5年的长期跟踪和指导。就这么花3-5年的工夫就能将这些“神童”打造成人才?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成长阶段,即便再有天赋的儿童、即便专家的手段再高明,离开专家的指导后,怎么能保证这些“神童”达到专家设定的成才目标?
其实,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赋只是一个先天条件,后天的努力与环境影响才是成才的关键因素。《临川先生文集》里有一篇文章《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他5岁就能指物作诗,但因后天不努力,结果由神童沦为常人。这也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能否成才具有决定性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一个儿童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即便是这些“天赋宝贝”,后天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能从家庭和父母那里得到很好的影响和教育。因此,从“天赋宝贝”到“杰出人才”漫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要是这些“天赋宝贝”成不了“杰出人才”,是“最尖端的基因检测分析”技术出了问题,还是这种培养手段出了问题?教育也有自身的规律,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方法注定要失败。前几年,曾有小学实行过依据血型分班的“创意”,但这项“因人施教”的新举措一推出就遭到了大多人的反对,最终成为一个笑柄不了了之。因为看似科学的教育手段,本质上却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规律的事情焉能成功?
退一步讲,即便这种基因检测分析手段对培养神童们有点作用,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在儿童的成长中人为制造了一种不公平的环境,神童们被赋予了某种优越感的时候,其余的儿童在客观上被先入为主地排斥到了“杰出人才”的范畴之外,小小年纪就要承载沉重的成长“差距”,本身就证明了这种教育手段是失败的。
但愿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使用基因培养人才的“创意”,早点止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