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驻京办不要也罢
王任辉
今年2月初,河南两家驻京联络处联合购买了777瓶价值66万余元的“贵州茅台酒”。发现酒味不对后,他们将销售假酒的人员举报到工商部门。记者4月10日获悉,经初步调查,北京市西城工商分局确认这批茅台酒为假酒,并联合警方拘捕3名涉嫌销售假茅台酒的人员。
据4月12日《现代快报》
制售假茅台酒和有关执法部门查处假冒行为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两家驻京办花费66万余元购买“贵州茅台酒”的行为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要购买这么多的“茅台酒”呢?
经常喝茅台酒的普通群众不多吧?所以,即便给他们从这777瓶中拿出一瓶假茅台酒,估计也很难品出真假。能从口味一下子辨别出茅台酒为假的“客人”,肯定没少喝茅台酒吧。被这样的客人当场喝出酒的真假,驻京办的尴尬自不言说:轻松拿66万买高档酒,驻京办当然不差钱,那咋买假酒给客人喝?
尴尬恐怕不止这点,能给驻京办赏脸喝假茅台酒的人,哪个不或多或少有点实权?这样的人要没招待好,那驻京办的公关工作就没干好。要是因此而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城市形象,那驻京办吃不了恐怕也得兜者着走。
具体到这个事件中,即便这批酒全部是用来公务接待的,驻京办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买大量、高档的茅台酒也得走政府采购的途径,这样,不仅能买到真正的茅台酒,而且购买的价格也是比较实惠的。但是,奇怪的是两家驻京办购买的渠道却是从“一个朋友”处购买的,而且是花高价买假酒。明知有政府采购的规定,驻京办为何要绕过这条规定违规采购?谁敢肯定在这个采购假茅台酒的过程中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交易?购买茅台酒仅用招待也就罢了,两家驻京办竟然还准备“由其下属企业对外销售”下属企业难道不是驻京办的“小金库”?看,驻京办多会办事啊,公关招待和经商赚钱两不误,公和私两不误,名与利两不误。
驻京办实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一些紧俏产品而跑关系、找路子的一个机构,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驻京办的职能大大弱化,而且现在不少驻京办早已经变了味,有的沦为了“接待办”或地方主要领导的“行宫”。各地政府每年给驻京办的的财政拨款不低于100万元,拿着纳税人的钱,驻京办却只顾讨巧媚上、损公肥私,这样的驻京办到底是在为谁办事?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吗?
潍坊市在今年3月底前,将该市的11家驻外办事处全部撤销,这样一来,既甩掉了财政包袱,还消除了腐败隐患。潍坊的做法其实是一次可贵的探索:那些名存实亡、不务正业的驻京办还留着有何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