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标题,是为了对应邵老师婚礼秀的名称“印象·八月”。据说李元老师虽然没有前来观看,但也称“印象”很成功。作为“八月”里父亲的扮演者,我也认为很成功。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的婚礼从简到繁,从粗到精,从俗到雅,从浅到深,已经探索了十好几年。按照周立波的说法,海派文化是英美文明与江南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在海派婚礼的构建中,英美包括东洋的人文理念,与江南精细婉约的审美习惯,也同样得到了全面的融合。只不过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们可能误读了一些东西,走过了一段“事非经过不知错”的必经弯路。好在上海的婚礼人一直在反思,一直追寻,也一直在设计着与上海相称的海派婚礼。
婚礼秀开始前,我与蒋老师坐着聊天,走过来一位年近五旬的中年司仪。四年前我刚入行时,曾在安亭别墅观摩过他的场子。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松松垮垮、吊儿郎当,坐下就吃,起来就唱;与我想象中的司仪形象大相径庭。蒋老师与他认识,他俩开始闲谈,我在旁边听着。这位仁兄说:“现在的婚礼不一样了,新郎新娘全问你要策划;形式越来越简单,品味越来越高,司仪唱唱、噱噱没人要了”。
呵呵,他说对了,他马上看到的就是一场“形式越来越简单,品味越来越高”的“印象·八月”。而且我敢保证,他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邵晨东是怎么把它策划出来的。
我体会,“印象·八月”是四月份萧山“第五季”的升级版。较大的变动有二:
一、将父亲回忆女儿从小到大的独白,改为真人演绎的活动场景,并用画外音引领衔接。
好处是增强了现场的观赏性和参与感。
二、将仪式区由传统的典礼台改到T台另一端的副礼台。
好处是让新人融入观者之间,缩短上下心理距离,增强场面调度的活泼性。
整场的督导、音乐和灯光,典型的礼世家风格;一丝不苟,候分掐秒。
今年跟着邵老师已经弄了四回老头了。三次当“爹”(每次还附赠一“妈”),一次装“神”。
婚礼秀“秀老头”,大概自今年始吧。前面提到的那位仁兄,恐怕最想不到的,就是干嘛要秀“老头老太”呢?其次他还想不到的,也许是怎么台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啊?
不切蛋糕、不倒香槟、不喝交杯,
不倒流沙、不施烟雾、不砸坚冰,
不放气球、不开飞机、不撒花瓣,甚至连戒指也不换。
这还叫婚礼吗?
问题是,非得有那些玩意儿才叫婚礼吗?
我在婚庆协会司仪班的讲义里,收集了国内一些资深婚礼人的观点,并总结出他们评价一场好婚礼的相近的几个关键词:即“感情”、“感悟”、“感动”,“使命”、“责任”、“见证”。我特别欣赏的是台湾沙佩君女士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在婚礼当日,应该强调的是婚姻的使命与责任”。
从萧山“第五季”到“印象·八月”,邵老师要体现的,正是“婚姻的使命与责任”。
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
生命的传承,
和婚姻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