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入怀,亲之痛之——浅析周生祥、周喆鸣生态小说《天候》的艺术特色

(2022-10-20 22:16:47)
分类: 情感

生态入怀,亲之痛之

——浅析周生祥、周喆鸣生态小说《天候》的艺术特色                          

周生祥是踏着风火轮冲进文学界的他在生态文学领域纵横驰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独著或合著出版了长篇小说《天候》《跨界》《润物》等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同时又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在自媒体、公众号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传播着他的生态理念

《天候》是周生祥周喆鸣父子著的长篇小说以中华民族传世文化里的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创作。小说从秋开始起章,秋、冬、春、夏分别组成各自的单元,又统合成篇,其中《天候·秋》还单独出书静心读完《天候》等作品让人感受到作家视野里鲜明的生态万物为生命的创作特色,并以此为基线的生态文学远行。

《天候》,作家选择章回小说的复古形式,以二0七年七月上旬江南的一天为开场,接续了“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有文字的中华人文历史。这一天“酷暑”登场,尽其恶魔的人格形象在杭州城上空施威作恶,百姓六神无主,跑的跑,躲的躲。这景象让玉帝动了恻隐之心,便派仙女——台风“纳莎”去赶酷暑,解救黎民百姓

“纳莎得令,挥动大旗,带领大军直往福建沿海一带扑去……指派先锋乌云打头阵……先行赶到浙江境内。

这乌云十分了得,一到浙江就和酷暑大战三百回合,直打得酷暑如落花流水,慌忙退去……

乌云进驻后,雷公电母赶来助阵,雨水随后也跟着来了。久旱逢甘霖,杭城百姓终于从酷暑中解放出来……”。

小说以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为单体设立人物,为其赋予鲜明的人物个性各自登台亮相,在九万里昊天竞自由。作家笔下的世界属于万物,万物也属于世界,万物在自己的世界里长袖善舞,自由自在。大树小草,一个节气,一片云彩冷暖晴雨,四季周而复始……他们都是作家成人童话里富有个性的主人生态万物在这里化为一个个触之可及有声有色有脾性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善恶激烈的冲突,作家以富有感染力的演绎传递了向善的心愿,给人鼓舞

生态为何物?按照通常的定义,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应该说,这样的定义基本是对的,但我们感到还不完整,还值得补充更精准的内容去完善定义,从而指导人们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而生发更积极的动能。按照现有的定义理解,生态的主体是生物,无生命的自然环境只是作为主体的宾格而存在,而我们心目中需要补充的则是自然环境,如气候演变、自然冷暖、旱湿气象、环境清浊……一切看似无生命,但在大自然中有形无形,客观存在的事物一并应该是生态主体而非现定义下的客体。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理念在《天候》里找到了回声。

与大自然私语,《天候》中生命的小草、灌木、乔木……可以赋予人的名字无生命的气候、天象……也一样赋予名字和性格,让它们各自思忖或交互对话,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为他们的性格、命运变迁遭际动心动容。创作这样的人物群象,为生态理念作了文学的延伸,作家不但从科学角度拓展着生态定义的外延,也从人文的角度丰富着生态的内涵。创作基于生活,又超越着生活,作家对色彩丰富的大自然群体艺术成功的塑造,没有长年累月深入于生态环境的生活积累没有敏锐感知万物冷暖的内心是无法到达这样辽远边际的。

读着酣畅淋漓的小说,深感作家有着良好的古典文学功底这样的功底为他塑造《天候》里天马行空的人物和故事提供了厚实的基座。作家深谙传统小说创作的布局行文之道,又站在现实土地上呈现时代特色文中开头,便是各种天象节气的人物形象在你我共存——不可回避的人与自然冷暖共存的现实场景里登场。他们个性分明,出场干净利落,在典型环境里营造出环环相扣的紧张气氛,让人不得不跟着作家一鼓作气的节奏急行军,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急迫,然后,随着鼓点的突然静而深深地抒一口气,大有快活林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淋漓之感淋漓过后,便是沉思,我们分明感到,作家是以娴熟的创作技巧传递着他们对人在生态环境里的责任的认知,还有他们的发问,你我必须回答

在岁月中锤炼而成的优秀古典文学后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无论文化理念、价值观,还是创作技巧,在几千年历史长河里洗练得日臻完美。窃以为,古今共修的文人心中一定藏着美和善,一定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比常人更远的忧思。因而,每当与人遇,只要是真正为文者,我们总有一种信任,总愿与之交与其敬听其教。不管对方是否矜持,是否高傲,都不妨碍我们对整个文人群体本质的基本认知。这一切都基于我们对发自先秦,几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带来的基本价值观的敬意

正像《三字经》所述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哲学理念中人性之先天为善的基本定位狭义的“性本善”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同类惺惺相惜,而广义的“性本善”应该体现在人与自然万物宇宙总和的爱和怜惜、怜悯上。这样的性善论对人为呵护和谐的世界的行为带来了博大的容量,也为人实现更高、更利他的境界提供了阶梯。有了这样的定位,后天的人唯可做的就是如何不断修炼提高人的“心性”修养,也即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下去实现“修齐治平”理想。这不光是君王之道,也应该是对普天下生民的愿景,更是书生的责任,在中华文化基本价值传递下的人,总会自不自地依偱着这样的轨迹去做人处事。从修心的源头来讲,古典文学给人以这样的价值浸润的最好的介质,无论《三国》《水浒传》的计谋与打打杀杀,还是《西游记》的荒诞不经和《红楼梦》的才子佳人,往深地想,这些著作最后都没有游离传统文化中基本的求善之大同的价值观。同时,在创作的技巧上,传统文学为我们积累了极妙的创作技巧,不少古典小说基于民间话本的“说话”艺术,在成文和传承中,不断淘洗积累了作品很好的场境气氛营造人物性格发展与受众互动创作规律。在《天候》和作家的其他作品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娴熟的古典文学叙事规律基础上带来的满目新意,启悟人们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呵护的关切。

作品情节跌宕,奇巧突现,让我们很生诧异,作家是何以在忙碌的工作中,又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的?而在此前,人们只知道林业界有一个周生祥在专业期刊里不停地发表他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周生祥已发表了四十多篇专业论文,获得过二十多项科技成果奖。

周生祥几十年与林业植物不离不弃,对现实和生态有着特别的认知和关注。他在专业领域感受着生态变迁,这种长期刺激、浸淫带来的复杂情感如酵母般投进了他思想的大海,让他从严谨而单纯的学界科学认知生化出人对人物化的大自然的复杂情感,一如DNA双螺旋结构,致密交织的强烈人文关怀酝酿于内心,并携弃医从文、与他一样仰望星空的儿子同行,写着自己的“喻世明言”。形成了他以大自然的音容笑貌、酸甜苦辣的代言为底色,对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和忧虑,去实现文人无需天授,而自有责任的风骨与担当。一个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人的骨子里,一定有着对人、对环境的深深的眷恋,他们把对外部世界的责任和忧思的总和化为身上灵与肉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会有对生态环境遭受磨难的切肤之痛,会有对现实的关怀。

生于忧患,在第三十二回《为民生寒露访教授,解困难袁老创奇迹》里,作家十三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在读者前,让“寒露元帅”向农林大学的王教授讨教

“我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建设,必然要大量使用掉耕地,那耕地从哪里去补呢?”

这也许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然而,民以食为天,这是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周生祥、周喆鸣以这样的艺术化形象开启天问,表达着他们对土地的忧思。

作家像米丘林一样,以自己长期深耕林业,与百花为伴,与百草为邻的经历,赋予了时代的春妆秋色。我们深深感到在这个不断用“钢筋森林”代替“肉体森林”——请允许我们使用“肉体”来表达对森林和万物的情感,因为,他们与人一样也是会痛的,他们也有喜悦和悲伤,他们也会流血流泪。这些生命或者非生命组成的生态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声音,需要我们去倍加珍惜和呵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多的行动,生态的未来需要全民的关爱,无论权高或位卑。

周生祥父子如牛勤耕,在忙碌的工作中潜心生态文学创作,让生态万物以感人的形象走进你我的心扉,在读者心中塑造起大自然万物不同的人物形象,让人心生爱怜,从而启发、打动人们衍生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和行动,其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品与争鸣》2023年2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