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赈灾晚会就一定得“哭哭啼啼”吗

(2008-02-03 22:37:07)
标签:

杂谈

    赈灾晚会就一定得“哭哭啼啼”吗
 
    我的博客《我们为什么将了“春晚”一军》,引来不少朋友留言,较大部分是支持央视应有赈灾内容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比如这位朋友,他留言道:
 
     我还是支持央视的晚会,虽然国家有难,但我还是不希望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看到不开心的,晚会还是要办的,至于湖南卫视的做法不是很赞同,哭哭啼啼的不好看,今年湖南的节目我就不会看。
 
   说实话,大过年的,谁也不想看到哭哭啼啼的场面。这就引出一个话题:赈灾晚会一定要“哭哭啼啼”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内地的赈灾晚会总是哭哭啼啼的。我记得当年韦唯推出《爱的奉献》,歌颂一个为保姆治病的女士,就弄得哭哭啼啼的,但是,还好,唱完了,大家立刻就转悲为喜了,没见到谁哭起来没完的。
 
   后来以倪萍大姐为代表的主持人,一遇到赈灾,总是要千方百计弄出一些眼泪,台上台下哗哗的,谁的泪水多,或能得到长时间的特写镜头。久而久之,赈灾就是悲伤,就是眼泪,就是哭哭啼啼,似乎成了一个惯例,好像不哭,慈善家们就不会掏腰包似的。
 
   事实上未必。我看香港的赈灾晚会,哭得稀里哗啦的不多,演出也仅仅是在“同情”和“鼓励”的层面。通过演出,一方面,引导公众关注正在发生的灾难,感同身受;一方面,当然也引导那些能伸手帮忙的伸出手来。在台上的歌星,尽管不会兴高采烈,但也绝对不是唱到你的眼泪流出来为止。
 
   如果央视搞赈灾,我看不必弄得眼泪汪汪的,只要告知南方发生了什么灾情,希望人们做些什么,目的就达到了。甚至,我还以为,不要过多地把特写镜头停驻在流眼泪的面孔上,也不必要用太伤感的言辞来“启发”大家流泪。
 
    慈善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正常的自由的选择而已;不做慈善,也并非人格就不高尚。所以,央视,以及担心“哭哭啼啼”的朋友,不妨把心态放平和些。央视千万别追求把人们弄哭才罢休,而观众,想哭就哭,但也没必要非哭不可。眼睛湿润一下,接下来继续欢度佳节,也没什么不好,不是说看了晚会就一定要好几天过不来劲。
 
    有慈悲情怀的人,其实不需要眼泪的启发。甚至,一个正常的社会,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悲苦和由此而带来的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