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嘉义·板头村

标签:
青蛙小站情感文化健康旅游 |
分类: 美丽乡村 |






『交趾陶』最早在嘉义笨港落户,后来在台湾又称之为「嘉義燒」,这不得不提到笨港的一位工艺传承师--板陶窑的创办人陳忠正先生,十六岁开始跟师父学艺,交趾陶工艺从画稿、塑形、阴干、掏空、素烧、上釉和釉烧等过程。剪黏是闽粤庙宇装饰艺术中一门重要的传统工艺;表现主题通常是统民间神话,背景布局搭配以花鸟、神兽、吉祥图腾。当地艺师们可以将朴质的陶碗、玻璃、陶土剪黏成各种生动的造型。陈忠正从事交趾陶塑形烧制、剪黏这门工艺已经40多年,在工厂的展厅里可以看到他对交趾陶的定论--“梁眉上的灵动图说;低温烘制出的美丽神话;千古后,依旧啧啧含光”。
上个世纪90年代,笨港及周边的制糖业逐渐衰落,直到2005年,有鉴于时代的快速转型,交趾陶剪粘技术与人才工艺陆续的流失;为了让交趾陶可以延续传承和寻找转机,他和太太谢秋缎女士动手将旧有厂房整修得焕然一新,成立“板陶窑”。
当吋为了参与社区改造乡村再生的使命,他将村中常年丢弃的殘破瓦罐結合用交趾陶剪粘技艺,从设计图稿、剪粘施工一步步妝点村里的每个角落;這就是板陶窯的創意聯想,他将新设立的板陶窑命名为「交趾陶剪粘工艺园区」。园区里的路旁角落、墙头、屋顶壁饰、洗手台、桌、椅、水塘妝点花草蝴蝶、牛羊动物,只可惜当初沒有构筑一个本土的童话主题。
可是在村里河堤墙上是将村里的破酒瓮做树干,用三万多片碗底、破陶碗片,以苦楝树为主题粘黏出来的一幅壁画;芙蓉是台湾特有的花色之一,以山芙蓉为主题制作整面墙一连串的大片山芙蓉;铁道桥下用牵牛花为题材的交趾剪黏的“仲夏之夜下的牵牛花”,描绘孩童时躺在牵牛花下看月亮的美好回忆;铁道旁枕木立墙上的“童年记趣”是一群走在上学路上的孩童;养羊人家墙头瓟墙的小孩和羊群;被命名为躲猫猫的女孩;採芒果的小兄弟;当时風行台湾的棒球运动;村口一排和真实道具组合运米的牛车队;这样的创意构思已经让板头村処処充滿生活的童趣、路边裝置艺术形成社區獨特的生活美學,也充滿回味旧日的農村風情。
这,就是板陶窑创办人陳忠正先生传承交趾陶的承诺,也完美地诠释交趾陶的生命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