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洙桥记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洙桥记事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苏东坡42年的仕宦之旅中,他任职过的地方就有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宜兴、金陵、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十五处。期间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是苏东坡历经仕宦中乡村农耕简约的乡居,在生涯中却留下笔墨融匯依山伴水的传世文章,却成就了苏东坡诗、词、赋之灵泉。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也用此义予以诠释一生的功业归属。
如是:上“海”..松“江”..石“湖”荡..“洙”桥村..薛家“浜”依水而居,“只要让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这让诸多远离家乡常年在外归不得的游子心中有了依托和温暖。

洙桥村位于松江石湖荡镇西南,由薛家浜,王家埭,洙桥村三个自然村组成,滨临黄浦江之源红旗塘河南岸,东西两面树林为伴。薛家浜位于洙桥村东北隅,农家二三十,正如宋初釋官归隐田园的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以此形容薛家浜田居写实的陈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古往今来,中国上下五千年自夏禹、商汤、周武王、春秋、战国、秦、汉……宋、元、明、清,至1912年孙中山先生武昌起义宣统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帝制至此结束。

洙桥村也有古典的传说史记:
“明.朱元璋得知松江府有一处龙穴地,今后要出皇帝,将危及朱元璋的皇帝宝座,即派军师刘伯温前往破解。刘伯温指使在村中心小河上造一座石桥,村南北各建庙一座,以断龙脉,龙穴地就此被诛灭,后人将此桥取名为诛(洙)桥,洙桥村就此得名。”





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形态是乡村生活文化的载体,乡村承载并延续主导了中华民族时代的生活文明。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田园风光和世代相依相传的乡土风情;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依托自然法则的环境使然,传承中华世代文明的延续、百姓生活文化根源之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