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影像记录系列“序
(2011-08-01 08:30:15)
标签:
杂谈 |
我自以为算是爱书之人,面对这些精美书籍的催生者张社长,不避失礼之讥,当时就翻阅起来,并且绝对爱不释手——回想起来,真不知道张社长是否注意到,一直到张社长离开寒舍,我就没有放下过手中的这几本书。
这三本都是异形狭长开本的照片集,两本是黑白的,分别是美国Fred Andrews的摄影集《消逝的日子》,以及日本海原修平的摄影集《消逝的老街(1996-2000)》。这两本书装潢版式都有统一感,揣想出版社是有成系列的出版打算的。《消逝的日子》封面上标有一行小字“中国社会三十年变迁摄影记录系列”,这证实了我的想法;不过,《消逝的街道》封面上却无任何提示。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我的判断,张社长是一个有计划、有眼光、有胸怀的出版家。
上述两本记录的都是近三十年的上海,在在将我带回已然陌生的过去。记忆确然已经褪色,然而回忆却如此鲜亮。我从内心深处涌向出一股感激之清,感谢这两本黑白的摄影集为我找回如远飞的风筝般几乎断线的生命。
假如说两本黑白的摄影集带给我的是脉脉温情,那么第三本彩色摄影集《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带给我的则是阵阵震撼。美国飞虎队的两名队员H.Allen Larsen和William L. Dibble采用了当时还很稀罕的彩色胶卷,记录了抗战即将胜利前的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我相信,他们的记录已经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照片中的很多很多已经荡然无存、永远消失了。
在我看来,这些摄影集绝对不仅仅是照片的汇编,更要紧的是,它们用直观的图像丰富乃至还原了主要用文字记载、抒写的历史。照片哪怕是黑白的,也比彩色的文字更具象,更加直击人心,因而更加有力。还原理应是色彩斑斓、多变无常的真实,从来就是历史学的最美梦想,然而,我们都知道,仅凭着文字,或者文字的抵牾冲突所留下的想象,这个最美梦想终究是可望不可及的,是不可能一览无余的坦陈在我们的眼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社长惠赐图籍中的平面老照片本身就有立体的生命。我们赖此才得以回首穿越,重新触摸对我们依然虚幻却一定真实存在过的过去。
看着这些老照片,特别是记录我曾经拥有过的这三十年历史的照片,我思绪波动:也许,那是一段拥挤、杂乱、破败、苍白、荒凉、苦涩、贫乏、无奈的岁月,并不是今天的我们愿意返回的,但是,难道就没有值得珍惜的记忆吗?第一次和心爱的女孩在街巷散步,第一次品味恋爱的萌动和失恋的哀伤------不富足、不自由、不灵动、不炫目,但是那么容易满足、那么容易快乐、那么容易幸福!
那不是快速的时代,却悠扬着生活的安宁。写完这篇我实在没有资格写的序,我就要整理行装,匆匆出发,沿着 7月23日那天令无数人断魂的快速铁路旅行。这一刻,让我凛然体认到这些图籍的珍贵。
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和保存者,感谢出版这些照片的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和出版家。这不是一般的淡淡的感谢,而是浓浓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