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潜艇之家 |
小说《西游记》里讲,在玄奘出国之前,唐太宗见到玄奘就非常欣赏,封玄奘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所谓“大阐都僧纲”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个《西游记》也是有点胡来的,这串官名就等于封了你一个正的副主席、一个副的副主席、佛教协会大主席,没有这么封官的。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历史的事实当中,唐太宗的确是希望玄奘还俗的,《西游记》的作者肯定注意到了这个记载,只不过把时间挪到前面,然后编了三个官一下全都封给了玄奘。
但是玄奘从来没有把西行求法这伟大的壮举用来换取任何好处,为什么我们这么说?为什么我们能肯定玄奘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洁身自好,尽量排除一切俗物这个决心,这么讲有证据吗?有,就是玄奘在这里自己讲的——“单身行道”。将近九十高龄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曾经用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来比喻这种在学术领域里专心致志、忍受寂寞、探究真理的态度,就是既不参加合作社,也不参加互助组。我觉得这个比喻完全可以用来形容玄奘。事实上,玄奘不仅没有参与任何世俗事务,连佛教界的高级领导工作也没有担任过。这是有点出乎大家意料的,这样一位受到皇帝接见的高僧,却没有担任很高的佛教界领导职务。
唐太宗和玄奘谈得意犹未尽,但是由于当时唐太宗正调集全国的军队汇集在洛阳准备往北方用兵,他还有大量的军机要务要处理,所以唐太宗希望玄奘能够陪着自己,和军队一起行动,以便随时可以和玄奘畅谈:
匆匆言犹未尽意,欲共师东行,省方观俗,指麾之外,别更谈叙,师意如何?
可见这唐太宗跟玄奘虽然接触时间不长,却是非常投缘的,自己忙于指挥一场动用全国力量的大战役,居然还念念在意可以和玄奘随时畅谈。但是这个盛情相邀却使玄奘觉得很为难,只能回答说:
玄奘远来,兼有疾疹,恐不堪陪驾。
意思是说:我刚从长安远道赶到洛阳,身体还有点小毛病,不堪陪着您皇帝。
这样的回答明摆着玄奘有为难的地方,怎能瞒得过唐太宗,所以唐太宗的回答就很有意思: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意思是说:师父您单身一人尚且能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这种荒芜人烟、艰险遥远的路途都不在您的话下,眼下您跟着我的军队,有那么多人一起行动,对您来说几乎就是动一动脚趾而已,这还值得您推辞吗?
这下就把这层纸捅破了,那玄奘就不得不讲实话了,他说:第一,作为一个僧人,我跟在您的军队中,又不能当一个军事参谋,我出不了什么主意,帮不上什么忙。第二,按照佛教的戒律,僧人是不能观看战争的,这是违背戒律的(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途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斗,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奉)。如此一解释,唐太宗当然就理解,于是免除了玄奘随军行动的要求。
如此说来,唐太宗对玄奘的要求全都答应了吗?那也未必。玄奘提出希望能够到嵩山少林寺去译经,却被唐太宗断然拒绝了。
少林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寺庙,但在唐朝时期,中国佛教非常繁荣,仅长安就有很多大寺庙,洛阳也有很多大寺庙,这些寺庙僧侣众多,条件也更好,玄奘为什么会请求去以武僧著名的少林寺译经呢?
我想玄奘无非有三个考虑:
第一,嵩山少林寺在今天依然还是离城市比较远的地方,在唐朝它更是远离都市,山清水闲,可以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对玄奘来讲,首当其重的是翻译自己求得的佛经,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不必要的、甚至可能带来麻烦的一些事务纠缠。当时唐朝佛教的派别和情况都是非常复杂的,自己的西行求法会给自己带来多高的声誉,玄奘是知道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玄奘一开始就非常的谨慎、小心,这从他不参加长安庆典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大家要知道,嵩山少林寺离玄奘的故乡偃师很近,同时离当时唐朝的东都,也就是第二首都洛阳也不远,既可以略微地满足一下玄奘的思乡之情,又不至于离开当时唐朝的中心城市太远,可以和皇帝保持若即若离的联系。
第三,嵩山少林寺在历史上还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僧人菩提留支翻译佛经的地方。这个菩提留支是五到六世纪之间的人,离玄奘所处的年代并不远,他是北印度人,在北魏的永平元年(508年),他带了大量的梵文佛经,通过西域到达洛阳,受到当时皇帝的礼遇。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当然知道玄奘的考虑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正是这一点非常合情合理、非常可以理解、丝毫也不过分的要求,却被唐太宗断然拒绝。唐太宗指定玄奘住在弘福寺译经。
唐太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帝王,跟玄奘的对话始终是非常的融洽,非常的合乎情理,非常能够体谅玄奘,为什么这个要求居然不答应呢?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唐太宗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正反映出玄奘在唐太宗的心目当中地位之重要,他不希望玄奘离开首都长安,更不希望玄奘离自己太远,万一自己想找他聊天,想向他请教的时候,可以随传随到。所以他规定玄奘必须住在长安的弘福寺。
第二,只有真正了解弘福寺的历史,才能理解唐太宗的一番苦心。弘福寺是唐太宗专门为太后祈福、为太后做功德而修建的一座寺庙,这也就说明在唐太宗的心目当中,玄奘是一个有大功德的高僧,请他住在这个寺院里面,对已故的太后是一件好事,能够增加功德。
这样的安排,玄奘当然没有办法不答应,但是玄奘又提了一个要求。玄奘讲,弘福寺在都城,我住到这个寺庙里面难保没有京城的百姓成群结队地来看,这样就扰乱了寺院的清规,不利于我的修行,也不利于寺院其他僧人的修行,所以玄奘要求:“望得守门以防诸过。”您得允许我在我住的那个院落派上门卫,防止前来参观的民众干扰寺院的正常秩序。这当然可以理解为要唐太宗允许他闭门,也可以理解成希望唐太宗派人来守卫。
唐太宗对玄奘的这个表面上很有点过分的要求不仅没有感觉奇怪,反而大为欣赏,很是高兴。唐太宗说:“法师,您的这个要求才是保身之言,这是保护自己安安静静、真正聪明的打算和说法、想法。”唐太宗也是很厉害,一眼可以看透的,实际上是玄奘怕自己在佛教界声望太高。玄奘的声望得自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得自于他西行求法的壮举,但是大家别忘了,玄奘在这十几年并不在国内,国内佛教界也有很多地位非常崇高、弟子成千上万的高僧,唐太宗也是聪明人,非常明白玄奘是为了保身,马上答应照办。并且明确表示,您的一切需要由国家支付,有任何需要找房玄龄解决。
那么,我们是否能言简意赅地总结这一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会谈呢?可以,而且古人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一共十二个字,见于《续高僧传》:
面奉天颜,谈叙真俗,无爽帝旨。
意思是说:玄奘见到了唐太宗,谈的过程当中不光是谈了宗教,也谈了世俗,唐太宗觉得非常融洽和高兴。
我当然不可能总结得比这十二个字更好,从历史上看,帝王和高僧相处欢洽的例子确实是不少,但是像唐太宗和玄奘这样融洽、和谐的例子却未必多见。唐太宗一直关心、支持着玄奘的翻译事业,经常召见玄奘,有时还邀请玄奘和自己一同旅行,以帝王之尊,经常派人去提醒玄奘不要心急劳累。甚至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的时候,依然把玄奘留在自己的宫殿内。
从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玄奘四十六岁那一年开始,他就这样开始了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无人可以相比的、辉煌的翻译生涯。请看下一讲“魂系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