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潜艇之家 |
连续十八天无人应战,看样子玄奘胜券在握。就在这个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火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又一个意外事件发生了,辩经大会因此危机重重。那么,这两个案件之间有没有关联呢?
连续十八天竟然没有人发论,好像太平无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留给我们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印象。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就在那场大火以后不久,也许是戒日王的谕旨及其态度更加刺激了小乘佛教教徒和外道,引发了他们更为激烈的反弹。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居然将刺杀的对象直接定为戒日王本人!
戒日王在扑灭大火以后的某一天,在大会的间歇时间里,忽发雅兴,率领各位国王登上佛塔,眺望观览。观览完毕,正在下台阶的时候,突然迎面冲过来一个刺客,手持利刃,直扑戒日王。戒日王当时十分狼狈不堪,因为塔的台阶是很窄的,国王即使有再多的护卫,在这样狭窄的地方也是排不开的,所以当这个刺客拿着利刃直扑戒日王的时候,戒日王也一下子暴露在这个刺客面前,完全没有防备。但是戒日王毕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名王,所以,他在刚开始一点点的惊慌以后,马上就镇定自若,临危不乱。他返身急速退回到佛塔的台阶上,保持了对刺客的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番搏斗之后,最终把刺客给擒获了。当时的随从大臣也都慌乱不堪,他们根本就无法援手相助。这场面还真有点像荆柯刺秦王。
活捉了刺客,那些在场的其他国王一个劲地喊杀,但戒日王并不接受这一要求,而是决定先审问一番。于是,戒日王就亲自对刺客进行了审问,他首先问道:“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吗?你居然要下这样的毒手?”
刺客说:“大王对臣民一视同仁,上上下下都受到您的恩德。但是我狂妄而且愚昧,不懂得大计,听信了外道的蛊惑,充当了刺客,打算刺杀大王。”(大王德泽无私,中外荷负。然我狂愚,不谋大计,受诸外道一言之惑,辄为刺客,首图逆害。)
戒日王接着问道:“外道为什么会起这样的恶念呢?”
刺客说:“大王您招集了各个国家的国王、大臣、高僧,耗尽了国库来供养沙门,铸造佛像。而外道他们也响应您的召唤,千里迢迢从四方云集到曲女城,却领受不到您的接见和询问,所以觉得很羞耻,于是就派我来行凶刺杀。”(大王集诸国,倾府库,供养沙门,镕铸佛像。而诸外道自远召集,不蒙省问,心诚愧耻,乃令狂愚,敢行凶诈。)
那么,戒日王就这样顺藤摸瓜,查到了由五百多个婆罗门组成的一个阴谋团伙,而这些婆罗门都是一些学问高深的人物,对戒日王推崇佛教、尊重沙门感到嫉妒和不满,先是用火箭射向宝台,引发那场大火,计划趁乱谋害戒日王,此计不成,才又派出这个刺客行刺。
很明显,这位刺客好像没有什么很强的意志力,戒日王一审问,他就招供了。那么,这样好像戒日王一下子就把两个案子都破了。然而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对当时的历史有一点怀疑。刺客的出现、刺客的抓获、刺客的审问、刺客的供词这整个的事件,都让人感觉有些蹊跷。另外,在《大唐西域记》里头,当描写到戒日王抓获这位刺客的时候,特意用了四个字,叫“殊无忿色”。也就是说,戒日王的脸上居然连一点点愤怒的表情都没有,这就更值得怀疑了。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戒日王的确心胸开阔、大慈大悲的这种可能。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似乎也很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情况,什么样一个情况呢?戒日王在短时期内没有办法查获前面的这一场纵火案,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对大乘佛教的支持引发了国内很多小乘信徒和婆罗门外道的不满,他肯定也听到一些他们对自己的不满之辞。因此,在这个时候,他内心基本认定这一场火可能就是外道放的,道理很简单,佛教徒是不会放的。同时,他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立威。所以说,是不是整个刺杀事件就是戒日王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也就是从所谓刺客的派出,到刺客的抓获,再到刺客完全几乎是按照戒日王心愿提供的供词,是不是都是戒日王一手安排的?
前面已经说到,戒日王在抓到这位刺客的时候,脸上连一点点愤怒的表情都没有,这是疑点之一。另外,戒日王对刺客的处置方法也不禁让人生疑。我们想一想,一个刺客在全国性的那么重要的大会上刺杀国王,再怎么说也是死罪难逃,区别不过是死的方式不同罢了。但是戒日王居然没有处死这位刺客,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把他放掉了。这是疑点之二。此外,整个事件处理的结果也比较独特。戒日王马上去抓了那五百个婆罗门,那些国王照例请求戒日王全部将其诛杀,结果把显示宽宏大量的机会又留给了戒日王。戒日王只惩罚了为首的婆罗门,而把其余的驱逐出印度境外,就算了结了此事。
我们当然不能妄加猜测,但是,恐怕未必就没有这种可能吧。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再了解,但是里面的疑惑我们当然有权力提出来。
那么,重重危机过后,这场声势浩大的辩经大会,最终正式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当然是由戒日王宣布玄奘获得胜利,但是这个赢恐怕是惨胜,赢得并不那么轻松。在宣布玄奘获胜以后,玄奘发表了一大段讲演,当然不外乎是称颂、赞叹大乘佛教的伟大。这一段讲演使得当场很多的外道和小乘信徒转而皈依大乘佛教,这种现象在印度也是常见的。这么一来,玄奘当然就更让倾向于大乘佛教的戒日王刮目相看了.
根据记载,戒日王当场就施舍给玄奘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等衣服和各种法衣一百套。旁边那么多的国王,当然也是随喜大量施舍,但是玄奘谢绝了一切物质上的施舍,这一点记载上很清楚。不过,玄奘虽然也表示了谦谢之意,但是最终还是接受了一样东西。那是什么呢?
按照印度的传统,辩论的胜方要得到一种礼遇,就是要挑一个很漂亮、很高贵的大象,然后在大象的背上装饰起光辉灿烂的宝座,请他坐上去,然后派大臣(有时候是国王)步行跟在这头大象前,在街上巡游,要高声赞叹,称颂象背上这位大师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戒日王当然按照这个传统全部准备好了。但是很有意思,从记载来看,玄奘他自己并没骑上这头大象,他先是表示谦让,但戒日王说:“古来法尔,事不可违。”意思是说,这是我们这里从古以来的规矩,是不可违背的。接下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没有记载说玄奘就骑上了大象,而是由很多大臣举着玄奘的袈裟,大声地宣告并赞叹穿这件衣服的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乃将法师袈裟遍唱曰:“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玄奘虽然接受了这个荣誉,因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但是他本人却没有骑上向胜利者表示礼遇的大象。这是表示一种谦虚呢,还是表达一种反面的意思呢?这个谜就留给大家去猜测了。
依靠自己的博学和高超的辩论技巧,玄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全印度的佛教高僧们,又会把一个大唐留学生推举到什么样的地位呢?这又意味着玄奘在佛教界拥有了怎样的地位呢?
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玄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按照印度的规矩,这个时候,印度的众多的宗教界人士就纷纷给玄奘要奉上尊号,记录下来的玄奘的称号有两个:第一个是大乘佛教徒称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意为“大乘天”,大乘佛教里面的顶级人物。大家还应记得,当时玄奘在那烂陀寺应对打上门来的那个顺世外道的时候,他说自己的名字是“摩诃耶那提婆奴”,谦称自己是大乘天的一个奴仆,而现在全印度的大乘僧人直接称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第二个,是小乘佛教徒也给玄奘敬上了一个尊称,叫“木叉提婆”,意为“解脱天”,小乘佛教里面的顶级人物。我们还记得,在龟兹的时候,玄奘跟木叉毱多有一个辩论,那木叉毱多又叫“解脱户”,意思就是我保证能得到解脱。玄奘以获得这两个称号为标志,达到了他西行求法留学生涯的顶峰。
我们知道,玄奘在参加曲女城大会之前,已经决定回国了。他之前也已经正式地向那烂陀寺的僧众告别过了,而且玄奘看来也把多年留学印度收集的佛经、佛像和行李随身带到了曲女城。玄奘圆满地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涯,维护了那烂陀寺的声誉,维护了大乘佛教的声誉,当然,也树立了自己的崇高声誉。现在,已经到了最合适回国的时候了。
就在大会结束的第二天,玄奘就向戒日王辞行,表达了急于回到自己祖国大唐的心愿,那么戒日王是不是答应了玄奘这个请求?玄奘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开始了回国的旅途?请看下一讲“东归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