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友朋说文忠 |
那一年的4月,我初识文忠老弟竟然是再一次公众“调侃”中开始的。当时听众很多,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很能“侃”的人,但在不知不觉中我发现周围的人被另一个“人圈”给吸引走了。我凑过去观察,发现一个在那个年代穿着十分时尚(咖啡色软皮西服)的年轻人正在与众人高谈阔论。我很自然的参便与到谈论“天下大事”的争论中。我发现这个时髦的年轻人十分能说,几乎是所有争论话题的主角,给人的感觉整个就是一个”少年狂“,这就是文忠老弟给我的第一印象。
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就到吃午饭的时间了,我退出人群独自往办公室走去,无意间感觉身后面有走路时发出的“喀嚓/喀嚓”声(注意:只有牛皮底的皮鞋才能发出这声音),我回头发现正是那个“少年狂”紧跟着我后面,我们在相视中很自然的就攀谈上了。
300米的路眨眼就到,他居然就住在我办公室对面相距60米的北大六院。分手时我完全是出于客气邀请他有时间来我办公室聊天。没想到这无意之间的邀请,却奠定了我们之间一生的友情。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就好似亲兄弟一样几乎每天都要见面,即便在91年他回上海工作后每年我们也要见面10次以上......。
我对文忠老弟最初的印象是:风流倜傥(80年代穿软皮西服/浅色水洗布裤子/脚穿牛皮底皮鞋)、特别能“侃”、具有北方人的豪爽、说话激动时甚至有些粗蛮,怎么看都不象一个读书人,更不敢想象居然还是个刚从国外回来的的人……。
人与人在刚认识的时候总会有一段时间的密集接触,然后互相看不上眼,就分道扬镳;反之,则成为朋友,我们也是这样的。
我没想到,那天文忠老弟居然吃完午饭窜到我办公室闲聊,他依然慷慨激昂的延续着上午的话题。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并不太喜欢这个忽然闯入我生活的人,他是那种见人就自来熟且说话频率很快的人,一说话就瞪着个“牛眼”,说话时还喜欢脖子前探,总让人感觉他是在吵架,我最看不顺眼的还有他时髦的打扮,他大概是我在80年代大学里唯一看见带金戒指的学生。但也许是我天生喜欢“神侃”的缘故吧,虽然不太喜欢这样类型的人,但和文忠老弟聊天时还是蛮过瘾的。
闲聊中我得知文忠老弟是东语系84级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二年级后刚满20岁的他就被季羡林先生保送送到德国去攻读硕士;我与文忠相识时他回国仅一周时间。由于我的父辈和季先生的关系,因此,说道到季先生时我们自然多了许多话题;加之,在文忠老弟前后几届的东语系学生中有我们共同的朋友,我们之间的话题就很容易的扩展开了,并不感觉很陌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文忠老弟每天都要到我办公室“报到”神聊一会,我对他增加了许多了解。我发现文忠老弟神聊的时候有一个特点,他对自己时间的自控能力非常强,无论有多少人,不管聊的多么热闹,只要他起身要走,那是谁也拦不住的, (某些场合这习惯其实是很扫大家兴),这个习惯在年轻人中间其实是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弟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我时常在想,文忠老弟之所以在学术上能有今天的成就,也许正是他对自己的时间有着超常的自控能力的吧,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