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钱文忠

(2007-08-28 08:43:30)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友朋说文忠

中森

 

丁亥年仲春,读到“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的预报,胸臆涌上阵阵惊喜。十多春秋,从未松懈过的寻访与挂念,如同消遁于云雾已久的纸鸢,心头与手头突然有了强撼的牵动感。立刻报告给妻,她,仍记得上世纪钱文忠为她寻医和捎来几十听罐头的温暖细节。

1990年,在文友诚邀下,我赴京投身于季羡林先生主持的《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编辑工作。那些走动于季羡林、汤一介、庞朴、孙长江等鸿儒浓荫下的日子,注定构成我卑微生命史中辉煌的季节,几无报酬的辛劳也缘此充实愉快。翌年,我荣幸参加季羡林荣登八秩庆典不久,便接到先生为带头支持丛书而撰写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书稿,虽任责编,可拜读大师著作,晚辈所做的也只能是校对活计。书中有一处引用《尚书》的句子不甚清楚,不便打扰皓首作者,同事建议不妨询问季老关门弟子钱文忠。电话打过去,对方用略挂吴越口音的普通话,不假思索道出精确原文以及所在页码。天呐,曾闻茅盾背诵《红楼梦》一字不落的故事,更有学者吴宓倒背“红楼”传奇,这一切如同神话;而今亲历信手拈来对答如流之现实,着实让我慨叹不已!不久前读到季羡林推荐24岁钱文忠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的手迹:“钱文忠的业务基础和其他能力,是异常突出的,应该说在我任教五十年内,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外语和汉语都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分析问题的能力,他的同龄人恐怕都难以相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中国古籍掌握运用的能力。”

已闻其声,更想拜见钱氏其人。于是投书海淀,很快收到钱文忠毛笔竖笺回信。不日见面,博闻强记、学识渊深的钱博士,竟是一英俊少年!他递过名片,让我试着撕一撕,打赌说若撕破了,他请客。果然那名片任你撕扯毫无损伤。他像获胜的孩子天真地笑了。我笃信这是一场游戏,可谁又能排除人生游戏之外所寓于的一位才子多舛之命途呢?请客的,还是他,在王府井皇冠假日酒店,大厅天井有中央乐团穿燕尾服的艺术家演奏小夜曲,饮的是从德国空运的啤酒,花去他一千多元。后来文友曾邀请钱文忠参与丛书事务,他以其敏锐发现其中隐患,并及时提醒了“森哥”。不久,我终因不堪身心重负与屈辱决计离去。在北京站,我给钱文忠打电话辞行,钱用命令口吻要我立刻打车抵海淀,车费由他付。在北大西邻一雅致餐厅,他要过酒菜,又专门点了一道凤爪,说我看着你吃。霎时,临近半百之人,泪如雨下……

返汴后,彼此通了一段信。他说择机来开封一趟,最终未果,遂失去联系。借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的话,“此后,文忠流落京沪,连登记一纸平民户口亦数年而不可得。”1999年,汤教授赴香港教书,无意中读到7月《香港书评》一赫然醒目标题:“中国学术界的希望—《瓦釜集》及其作者钱文忠”,文中说到很多人以为陈寅恪、钱钟书之后,中国学术界后继无人,而今,“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术界还是有希望”,汤先生深有同感,更为北大如此人才流失痛心疾首。

1992年,我曾于所订阅的当年第一期《读书》中,惊喜地发现了钱文忠的名字,是他和王守常合作《侠儒经师黄季刚》,当日就在日记中写道,钱文忠乃当代侠儒也。此后又无任何音讯。直至2007年冬去春来,那半月每日午间一家人在电视屏幕前,聆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口若悬河讲玄奘西游,亦陶醉久别重逢喜悦之中。我怀着忐忑心境又一次投书复旦,喜出望外,钱文忠不但很快回信,又在赴京前夕用特快专递寄来了新著《季门立雪》和《末那皈依》。前者是身为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的钱文忠对恩师的学术研究著作。“末那皈依”本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汤一介先生评价此书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

接到赠书当日,我拨通了钱文忠的手机,几声浑厚钟声后,依然是昔日熟稔的声音,只是略嫌沙哑,背景嘈杂。他说他正在返沪的火车上。我立刻心疼地说:书收到了,谢谢您……

不惑之岁的钱文忠教授呵,正如玄奘跋涉于途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