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伯温 |
分类: 历史 |
刘伯温,在一般人心目中是这样的:一袭白衣,手拿鹅毛扇,摇来摇去。等属下前来禀报军情,双眼仰望碧空,神采闪现。手指作拈花状,说,别急,待我掐指算来。我描写的刘伯温的形象,有点像诸葛亮。不过民间确实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说法。而且把刘伯温拔高成神话了。据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8fb7ef1932e7a42293fc121678157c82x640x640x55.jpeg;,3,jpegx;3,700x.jpg未卜先知,
民间的传说越来越离谱了。其实历史上的刘伯温不但没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没有掐指一算的预言才能,只是一个“好读书”的儒生官员而已。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7bf0bf7e175c7da9c6216ef1f0a8ecffx640x427x44.jpeg;,3,jpegx;3,700x.jpg未卜先知,
有学者在研究刘伯温生平”的文章中指出,刘伯温一生写了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是《百战奇略》,一本是《时务十八策》。可是这两本书不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被引用的记录,也鲜有用到任何战事上。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特聘为朱元璋的高级随军参谋。本来指望刘伯温发挥大的作用,谁知他又请假回家,守孝半年多。朱元璋有众多随军参谋,已经不对他有指望了。到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时候已经不需要他随军了。刘伯温这个军事参谋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可有可无。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e5b12f0e96dc24fa9d6ee899dea41158x400x267x21.jpeg;,3,jpegx;3,700x.jpg未卜先知,
也有说法,消灭陈友谅,然后再消灭张士诚是刘伯温指定的“平定天下大计”吗?
有学者认为,这是 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b6fcd8188113531bf1ae42d7c50ebf49x426x240x22.jpeg;,3,jpegx;3,700x.jpg未卜先知,
1363年,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杀上门来。此时还未见刘伯温献上“平定天下大计”的影子。一次,朱元璋被敌军包围在一条战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将官韩成与朱元璋换穿官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杀骗过敌军,朱元璋很有可能在这场大战中被杀。有一种说法,刘伯温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如果刘伯温真的是一名出色的军师,运筹帷幄之中,主帅也不会涉险了。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de0c154add97d625fc5e8da40be31a83x371x321x21.jpeg;,3,jpegx;3,700x.jpg未卜先知,
历史上称这场大战为鄱阳湖之战。这场大战事关生死存亡,朱元璋的胜利也就奠定了夺得天下的大势。问题来了,如果刘伯温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功臣,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时候能不想到刘伯温吗?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中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排排到了刘伯温。
学者这样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并且跟随朱元璋多年,已经60岁了,所以才象征地封了他一个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