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度
俗语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只要这和尚不是本地的,从极远地方,甚至是,外国,跋山涉水而来。那么这和尚念的经一定是能够天花乱坠,不同凡响的。这不是说本地的和尚就一定比远来的念的差,区别在于,外来的和尚带给人们在感觉上的新鲜,奇特上。人们好这一口。
在经商上,本土商人同样要提防“远来的和尚”,有时候他们带给你的不只是客源上的冲击,一不小心至就成了致命的威胁。
突遇空降部队
李先生在政府机关坐了几年冷板凳,眼看着升职无望,一咬牙打了离职报告,下了海。
在选择创业的门路时,他着实得费了番心思。第一,成本不能太高的。第二,市场需求大的。一天,他在跟朋友聊天时说起了自己的这个想法,朋友嘿嘿一笑,说,那你只有开饭店去了。本来朋友是随口一说,但李先生却认真上了。
没过多久,有家饭店在门口贴出了转让的信息。李先生过去一看,位置没什么可挑剔的,临着大马路,附近又有医院、厂矿,不愁没有客源。房间面积也很大,能容纳80多个人就餐。还有一个小雅间。
李先生之前来过这里吃过饭,这家饭店以特色烩面而著称。李先生就很爽快地把店铺盘了下来,安顿好厨师和服务员后,择日就正式开业了。
刚开始的一月,饭店依仗过去打出的知名度和积攒的一大批老客户,每天是车水马龙,顾客盈门,钱是流水似的往李先生的腰包里塞。李先生心里乐开了花,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
但过了没多长时间,李先生却突然发现与他相邻的烟酒超市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这几个人左看看右看看,到中午时,还特意跑他这里点了一桌饭菜。
细心的李先生发现,他们的兴趣显然不在吃饭上,只是盯着满屋的人在窃窃私语。
李先生一打听,原来邻居要把店铺盘出去,这些陕西人是他的亲戚,想要接过来也开个饭店。
李先生倒没太在意,世上没有独家的买卖。再说了,外地人能做出什么好吃的来?能比得上他的“老字号”?
陕西人的效率很高,几天功夫就把桌椅板凳拉了过来。门前新立了个大招牌:陕西第一绝。李先生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心里道,口气还不小啊。
到陕西面馆开张那天,面点师傅给外面立着的锅前一站。李先生就笑不出来了。这是什么面条,没见过啊。只见那人一手托面,一手就快速的扯出一根细条来入到锅里面去。从始至终就是这一根条。
李先生看着稀奇,过路人更是围着看热闹。到中午时分,本来冲李先生饭店而来得人见此情景,调头就去了人家那里。
一连几天,陕西人那边热气腾腾,服务员忙碌得顾此失彼。而李先生这边却门可罗雀,一下子就萧条起来。
邯郸学步走错步
李先生起初以为这只是刚开业的效应,人们图个新鲜。没想到,陕西人的红火一直持续了下去,招致了更多的人幕名而来。李先生这才开始有点着急。
他开始注意起人家经营的细节来。这一比较,还真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
两家店同样是在店门外面支的炉灶,靠面点师傅在饭晌时做些“花活”去吸引路人的目光。陕西人这边却另外雇用了五六个伙计在面扳上摔着面,造着势,砰砰哐哐的,兼之穿着统一的艳丽的着装。非常的有渲染力。
李先生另外看到陕西人经营的面馆桌子上都铺了一层塑料桌布,摆了一瓶插花,很简单,却一下衬托出干净和雅致来。
李先生学得很快,立即仿着人家布置了一番。也新招了几个伙计在外面帮助吆喝着。
但“陕西一绝”这个面的却是仿不来的,那种面的做法需要有特别的工艺。他让面点师傅实验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这天,正在苦恼中。伙计说了句,他们叫“陕西一绝”,咱们不会叫“山西一绝”吗?李先生生气得问他:“山西有什么绝的?”伙计张口就就答他:刀削面啊。
李先生一思索,还真是,刀削面也是特色。在这里卖刀削面的饭店也不多,拿“外来得面”去打外来得,估计会有效果。把面点师傅叫过来一问,他还真会这个手艺。
于是二话不说,换了招牌。打出了“山西第一刀”的旗号。
刚打出招牌那几天,果然招来了一些新的面孔。一问都是路过的山西人,看到家乡的面食感觉亲切,就过来吃了。
但山西人却不是每天都有路过的。经营刀削面的虽然在当地并不多,但刀削面却在全国各地几乎处处都有,人们并不感到希奇。这样一来,反而把之前来吃烩面的老客户给丢失了。
李先生这一步没有走好。
老树照样开新花
李先生面对“远来和尚”的咄咄攻势,苦恼不堪。
一天,有几个人又专程跑过来吃烩面,见他换了新的招牌,责怪他道:以前做得多好吃的烩面,丢掉真是可惜。
李先生这才醒悟自己店里的特色就是在烩面上,现在是“拣了个芝麻反而把西瓜给丢了“。
他重新给饭店定了位,把以前的老招牌也挂了上去。
既然在新奇上比不过人家,就得在经营策略上胜过他。
他和面点师傅商议了下,另外添置了老汤锅,用纯羊肉熬煮起面汤。把烩面的价格也分成了两个档次,用纯羊肉煮起来得,卖到18元钱一碗。
这么高的价格在当地还是头一家,就把看热闹的从陕西面馆那给招了过来。有想尝下稀罕的,掏钱吃了一碗后,连呼过瘾。李先生饭店的人气就又些回升。
李先生却不敢大意,水涨船高,跟着在外面散出了“回馈新老客户”的宣传单,凉拌素菜低至2元钱一份,啤酒1元1瓶。
一时宾客云集,陕西面馆那边就开始冷清起来。
结后语
陕西面馆在和李先生苦苦相熬一年后,终于遗憾地关上了门。李先生在“远来和尚“的冲击下,依仗自己饭店的特长和灵活的经营方针,站住了脚跟,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李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远来的和尚”突降而来时,一定不能慌张,亦不能盲目去变更自己已经稳定的风格。要善于学习“远来和尚”的长处,比如说,李先生看到人家铺的桌布,员工统一着装在外面造势等,他就很快地“搬”了过来。另外,要有清晰的思维,认准自己方面被客户接受的专长在哪里,再辅以策策略上的“诱引”之记进行发挥,才能补己不如“远来和尚”的新奇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