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杂谈(4):基本面工作要善于抓主流,识大体,不要过于纠缠于细枝末节。

标签:
到了标准主力建仓要强第二大 |
分类: 投资理念,知识,及技巧。 |
你看这只票走得多牛。
这家公司的基本面,挺不错的。我们认真研究过的。可我们错过了这头牛。
我们当初放弃这头牛的理由呢,大约是:民营企业,业内竞争对手众多,从业者众。行业没有什么进入壁垒。系完全竞争性行业。
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公司拥有很多项专利技术,产品在业内口碑不错,明显比对手好----用我在投资杂谈(1)中总结的经验来讲就是,这是一家拥有一个杰出管理层的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必将在最终的竞争中胜出。
类似的错误我们犯过很多。
我们不懂得基本面要如何做。
我们最初太纠结于企业的细枝末节,而不会看主流识大体抓企业经营最致命的问题。
由此我们错过了一条条大牛股。所以,我在前面文稿中,也不止一次地写过类似这样的文稿:细数这些年,我错过的大牛股。
我们错过的大牛股,还非常的多。如果要一一写出,那可真得要拉上好长的一个清单:包钢稀土,长城汽车,上海莱士,万丰奥威,梅花伞,贝因美……
每一只错过的牛股,我们都是在基本面上作过工作的。
看着这些曾经努力作过了解的个股,在我们的手上错过,那种心情,就如同自己心爱的姑娘嫁人了,新郎可惜不是我……
而我们错过这些大牛股的理由呢,过两三年回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自己都觉得好笑:我们太过于执着于企业的细枝末节,纠结于芝麻问题,自然就丢了西瓜。
所以,我们一开始,并不明白要如何做好基本面上的工作啊。
因此,这也是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于基本面工作的第二大体会:做企业基本面工作,要善于抓主流,识大体,千万不要过于纠结于细枝末叶。
什么是主流和大体?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企业经营得怎么样?赚钱能力怎么样?相比对手做得如何?企业有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专利技术,或对手无法超越的地方,哪怕企业是处在一个很不起眼,不为人所重视的行业当中?
因此,企业处在什么行业中,这不是企业自身的错。
三百六十行都有能人。
不要太执着于与企业经营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的问题。
我再举一例吧,这家公司,我清掉它的股份的理由,更是好笑:
在介入这家公司股份前,我是尽可能作了详尽了解的。
我看好当时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业,自然看好汽配业。
当年的选股思路是:你挖矿,我卖镐。汽车行业是个大金矿,这家生产汽车轮轮毂的企业就是卖挖矿的镐的。
我为自己要买入这家公司股票尽可能的找了很多基本面上的理由,然后,在07年前,以平均持仓不到七元的价格,完成了对公司股份的持有。
后来,07年国庆后吧,上一波大牛的中后期,媒体报导了公司董事长陈爱莲减持公司股价的事。我当时从书上学的理念是:这是公司管理层,不看好公司未来的证椐。
我就这样,清掉了这家公司的股份。
从07年到现在,你看看,时不时的,这家公司,总是有管理层卖出公司股票的报导。
从这只股票上得到的教训是:在你清仓一家公司股份时,你得想想,当初让你心动买入的理由,变了没有。公司基本面,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公司是否一如既往的经营得好,甚至是更好了。如果公司基本面一如既往的好,就千万不要清掉公司股份。
根据我选万丰奥威的原理,我在此,向大家介绍一家基本面不错,公司业绩不错,在行业中也做好挺好,挺有口碑的一家企业,目前公司股价挺有性价比,还处在主力建仓段的个股:
当然,我们在基本面上的工作,这些年,也不是一无是处。
由于细致的基本面工作,我们避开了股市的一个个地雷:
山下湖:
你看,现在都不叫山下湖了,换了个马甲。
我们认真研读了公司招股说明书,并一直追踪公司经营达两年多。后来发现,这是一家视企业经营为儿戏的公司,因为管理层轻易地就改变了募投资金的用途。当初在招股说明书中讲的,募投项目是要涉足珠宝零售业务。可后来管理层不这么干了。所以,当时,这家公司给我们的感觉是,视募投项如儿戏,这是一家言而无信的管理层。你看,这么些年来,我们是不是要庆幸没有买入公司股份啊。
云南的绿大地:
当然,后来该公司董事长涉嫌造假上市的事情,那是后来的事了。该公司打一上市,我们就发现不对。具体理由都记不住了。我们是不是也要庆幸没有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啊。
沃华医药:
这家公司,打一上市,我们就觉得不对。
理由我还记得住,因为对医药卫生行业的分析,我的水平,比太多的中国券商分析师,要强很多。我在这个行业中浸淫,近三十年了。
不看好的理由是:1,董事长赵炳贤,是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换文之,这个人做企业不行。
每人每天都公平地有24小时,可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打离婚官司身上了,还哪能再找出一个24小时花在公司经营上呢?
以下这家公司,更是我们这些年来,以基本面工作上的经典之役:
我们一直看好清洁,环保,可再生,成本又低于火电的风电业。
从07年以来,就一直追踪风电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一直致力于行业相关常识的学习。
所以,我与友人都成功押注了金风科技并经一年持股,获得了翻番的收益。
打此公司一上市,我们就坚决不看好。
理由大体有:1,和赵炳贤先生一样,公司首任董事长,尉文渊,同样是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这话是夸他经营企业就不是那块料。
尉广渊先生我是了解的,他参与了A股早年的游戏设计,早年还没有A股的时候,他与高西庆等同学,一开始了A股游戏的设计。所以,是个名人。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大约是同时代的人。
董事长的一门心思就在拉关系上,公司业绩如何能蒸蒸日上呢?
因此,我相信,再过十年谈起尉文渊先生,都会有人说:你看他把华锐风电搞成什么样啊?尉先生由此火了,火了,声名远播啊。
我是不是又要再一次的庆幸,幸好没有买入这家公司的股份啊?
成功避开上述地雷,我是不是要一次次的表示庆幸啊。
避过雷区,这不是运气,都得感谢我有一位基本面工作能力扎实的朋友。在此,公开表示感谢。
避开以上地雷,都是这些年,我们在基本面上的经典之役。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就不一一显摆了。这都得感谢我有一位做基本面工作的得力伙伴。
当然,我们同时,也错杀了不少好股。我们错杀大牛股,都快成瘾了。
还好的是,我们一直以修正自己,总结自己,也一直在进步。
当然,基本面工作的成败得失,不以股价涨跌论英雄,而要以公司基本面的优劣为标准。比如,这家公司,我就是和长城汽车比对过的。我同样目前表示担忧,尽管上市以来,它股价一直走牛,并且,股价还会继续涨:
我曾不止一次地把它与长城汽车作比对。当然,两家公司的股票,我都没有买,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一是国产汽车始终不能高大上,总是小毛病太多,连个合格的代步工具都算不上。买的时候便宜,用起来就死贵了。二是汽车在中国,正在饱和。为此,我已不再看好传统汽车以及汽配行业。认为它们都过了高增涨阶段,正向寡头集中。
在传统汽车行业,比亚迪的口碑在国产车中,都算不得高大上的。
在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让企业以高成本,高风险运行。
出于风险考虑,我回避了这家公司的股票。
等哪一天,新能源汽车成本大幅下降,技术进一步成熟,产品大批量走入寻常百姓家时,就到了我买入比亚迪股票的时候。
按照幼童,明星,金牛,瘦狗标准来比对长城汽车与经亚迪,则:
长城汽车是A股汽车界中的明星和金牛,有不错的知名度,产品口碑不错,销路一直是榜上有名,还经常是前三甲。作为投资人,我能明显感到公司管理层的能干,始终有一股执着的创新精神,所以,它明显比奇瑞吉利做得好。
而比亚迪,无论在传统汽车这块,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上,比亚迪还处在企业的初创初学阶段,是幼童。所以,我得等比亚迪渡过这个阶段,等电动汽车成本大幅下降,技术进一步成熟,产品能大规模过入实际应用阶段,才会考虑买入公司股份。
所以,基本面工作,不以最终关主的公司的股价涨跌论英雄。而要以公司经营业绩成败论胜负。
基本面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尽可能地预判公司在未来的经营中,业绩的优劣如何,从而找到那些在未来能经营得不错的公司。
最后,让我以张学友先生的一首歌作结,写给那些和我一样深爱投资的人吧:
有赚就有赔,
或多或少。
有赢利就会有套牢,
除非你不再炒。
跟你的下跌比较
一切变得不重要
看着你 分分秒秒
都是煎熬
有赔就有赚,
或多或少
想一次能赚钱解套,
看样子还太遥遥,
股票----,我对你又爱又恨,
说你什么好!
看你头也不回地往下,掉……
心里像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