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还是中国制药业的悲哀?

(2011-11-16 13:20:09)
标签:

阿莫

中国

皮试

青霉素过敏

口服

股票

分类: 公司研究及行业研究,大盘预测

先来一个琏接,以免大家说我乱写:http://www.hangzhou.com.cn/20010825/ca53468.htm。以下是全文转贴如下:

口服青霉素祸起皮试 中国药剂难接国际轨道


(2001-11-23 13:48:07)

都市快报

中国早已具备生产高纯度青霉素的技术,可为什么用不到患者身上?为什么在国际上早已无须皮试的口服青霉素在中国却不能免皮试?

●近日,一位河北妇女因口服阿莫西林发生过敏而导致生命垂危,此事引起国内医药界和用药患者的极大关注。

●11月1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口服青霉素可致死专家称也要做皮试》,引发了“皮试风波”。消息中特别强调了我国2000年版《药典》上的一条明确规定,即“口服青霉素服用前也需要做皮试”。

●一个商品名为“阿莫灵”的口服青霉素产品近日向公众亮出卫生部1997年为其开出的免皮试通行证,说自己的产品可以放心服用。六年来,仅在浙江就有8000万人次服用过“阿莫灵”,没有发生过一次严重过敏反应。

【今日新闻背景】

中国人研制的技术

被老外买走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霉素是一种疗效明显的抗生素,应用十分广泛,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将其列为一线药品。但青霉素过敏是医药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医药界对为什么会发生青霉素过敏众说纷纭。

中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青霉素本身并不是过敏源,引起患者过敏的“罪魁祸首”是合成、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为此,以金少鸿为首的中国药品检验科学家们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凝胶色谱自身对照外标法(用于定量测定B内毓胺类抗生素中高聚物含量,该技术已被美国、德国、荷兰等20多家国外制药企业花费巨资买走),此方法也成为了我国对进口药品技术把关的重要指标。

但由于国际上许多国家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不做皮试,近年来不少进口口服青霉素类产品和某些国家半合成青霉素类产品提出不做皮试的要求,对此国家药品管理部门一直十分慎重。据悉,卫生部只在1997年批准过“阿莫灵”等个别口服青霉素品种可在服用前免皮试,因为这些药品将导致患者青霉素过敏的高聚物杂质控制在0.1%以内,并且在万人临床检测中通过验收。据业内人士透露,通过质量分析和临床实验,高聚物含量标准初步确定为0.1%以下,超过此标准的产品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香港澳美的技术人员介绍,他们不单单引进金少鸿教授的高分子聚合物杂质检测方法改进生产工艺,而且从原材料抓起,选用了同样引进该技术的奥地利Biochemie公司的原料,使该公司的口服青霉素———阿莫灵原料高聚物含量控制在0.05%以下,制剂高聚物含量控制在0.1%以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次将此标准上升为进口中国的法定标准。国内生产口服青霉素的企业也应向这一标准靠拢。

【今日专家访谈】

我国制药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11月19日上午,记者历经周折终于采访到了国家药典委员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主任委员金少鸿教授。

面对采访,金教授坦率地承认,目前我国制药行业与国际水准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的。除了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少数几个品种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外,我国绝大部分抗生素产品都处于自给状况,生产成本和质量都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种产品能够获得美国FDA制剂认证。

听了金少鸿的介绍,记者想起了这样两组数据:在我国医药企业耗巨资获得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的位置时,美国第二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国际会计公司10月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在资金短缺困扰美国许多产业之际,医药产业研发的资金仍很充盈,研发投资旺盛,54%的医药公司拥有了可以涵盖未来3年支出的资金,42%的公司所获得的资金足以支付未来5年的各项开支。

【今日新闻调查】

口服青霉素免皮试

并非做不到

记者从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处了解到,作为青霉素基础原料的第一生产大国,国内企业制造出来的药剂却只能行销国内,在国外早就被公认可以免皮试的口服青霉素,也不得不贴上“服用前须皮试”的告示。

究其原因,金少鸿认为,是国内企业生产指标控制和检测能力有限造成的。国内厂商由于一方面没有生产标准,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才算安全,另一方面提高纯度意味着成本的成倍增加,谁也不愿先走这步。所以多年来以“阿莫灵”产品开头的口服青霉素药品以及青霉素V钾等在国际上都属免皮试的进口产品,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适应着这样一种“一药而制”的局面。

事实上,由于口服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只有十万分之四,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医生在开药时也几乎不提醒患者做皮试。所以,才会出现上面提到的口服青霉素过敏导致生命垂危的事件。

良的向莠的看齐

难怪人家不服

对于中国明文规定“所有口服青霉素都不能免皮试”,金少鸿解释说,发达国家每个人的病例都终身跟随着他,对什么药过敏医生很容易知道,中国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要以防为主。但实际上,金教授透露,国外对药剂生产的要求很细致,各方面的含量和纯度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生产出来的药剂远远超过了免皮试所要求的水准。但在中国无法判断良莠的标准,只得一律严格要求做皮试。因此,尽管像“阿莫灵”等药大家都知道100%安全。这种向矮个儿看齐的做法虽然保护了国内制剂生产厂,让价格昂贵的进口药难有市场,但同时也消磨掉了中国企业的进取心。

厂家在没有严格衡量标准情况下两眼一抹黑地生产,患者怀着凭感觉撞大运的心理糊里糊涂地吃药,中国口服青霉素自然只能自产自销。“9.11”事件过后,炭疽杆菌在美国的发现刺激了韩国、日本、印度和中国台湾炭疽疫苗生产厂家和抗生素生产厂家股票的上升。受累拜司亭事件几近关门的拜耳也起死回生,以0.95美元一片的高价卖给美国1亿片环丙沙星。连印度药品生产厂家仿制的环丙沙星都大捞钞票,而具有充足抗生素生产能力的中国却只有看的份。

中国药剂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说起中国制药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金教授有一点痛心。他介绍,由于青霉素这种产品在原料生产阶段污染严重,所以国外企业正在把这部分生产向中国转移,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基础青霉素的生产大国。但生产出来的这些青霉素只能当作化工原料返销到国外,赚取极低的利润。国外企业把污染留在了中国,精加工拿回去进行,然后再把成药卖回给我们。用一位业内专家的话说,中国企业赚的这点利润还不够弥补其生产过程时环境造成的损害。

记者还专门采访了世界医药企业跨国公司诺华的控股公司Bio-chemie负责药品注册和营销的经理朱向阳。据他介绍,Biochemie公司控制着世界青霉素原料20%的市场,香港澳美公司每年需要他们的原料都有200%的增长,但是以青霉素为例,中国制药厂家目前除了原料的生产以外,在半合成产品上也通过学习和购买技术逐渐成长为生产大国,但离能出口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要想进入发达国家,必须通过GMP厂的认证,基于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中国市场上药品价格比国外便宜很多,制药企业根本没有实力按GMP标准建厂。同时,国内检测条件很差,企业很难买得起专业的控制仪器,因为这个代价可能比一个厂的产值还要高。而且出口所需准备的全英文注册文件就要上千页,内容涉及到生产研制工艺的每个细节,国内厂商具备独立编写这种文件能力的不多。

在几年以前,不少人把生产“阿莫灵”的厂家看成是傻帽儿,因为他们花了十几万美元购买技术,又用进口原料生产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现在倒让人们看到了阿莫灵“傻有傻福”。对于口服青霉素厂家来说,要加大投入,降低高聚物杂质含量;对于患者来说,要尽量选择高聚物杂质含量较低的品种,才能确保服用口服青霉素的安全性。

 

我的读后感:我是在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就知道,在国外,如日本,美国,使用青霉素不用做皮试。这篇报导,也是十年以前的了。未曾想,过去这么多年了,国产青霉素还是要做皮试。所以,我有了如题的感慨:中国制药技术20多年如一日的没有长足的进步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