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说乌镇

(2018-02-21 14:34:21)

     卷首语:

                     “戏”说乌镇

        十月,注定是个收获的季节。除收获了今年这个超长“国庆中秋超长黄金周”的平安落幕和盆满钵满外,还收获了“乌镇戏剧节”五周年的“生日庆典”和满世界的赞誉。

         今天,咱们就说说乌镇的“戏”。

         据《乌青镇志》记载,唐代时,乌镇已经有“戏文”演出,只不过大多数是以在宽阔空旷之地临时搭建演出,以及在镇区诸多寺庙的“庙戏台”上,为助庙会之兴而上演。据宋沈平《乌青记》记载:“妓馆戏剧上紧之处,今没”。据镇志记载:清代至民国初年,乌镇盛行京剧、越剧演出,称之为“草台戏”,同时,一些建有固定寺庙的戏台,也会上演各式地方小戏,称之为“庙台戏”,均不售票,观众只能站在台前看戏。尤其是在乾隆至光绪年间,在乌镇的修真观、乌将军庙、东岳行宫、密云寺、索度明王庙等处,均建有戏台和上演戏文。民国初年,密云寺内的戏台首次“卖票看戏”,继而,冯庵、杨园祠、白莲寺等,也先后开设戏院,但规模十分简陋。抗战爆发后,各大戏院相继停演,直至抗战胜利后,乌青两镇开始建造专门的戏园子,上演越剧、京剧、沪剧、锡剧、绍剧等……最有名的是原在乌镇(原属于桐乡县青镇)中市观后街的“大华戏院”,以及中市官弄白莲寺处的(原隶属于吴兴县乌镇)的“国乐剧场”,开始上演一些正规的剧目和一些大城市传下来的“文明戏”。

我小时候,经常随我的戏迷舅舅去看戏。每当听到“叮当叮当”的摇铃声,就要站在家门口等候,从那个扛着“戏牌”子,吆喝着“今天晚上、国乐剧场、上演越剧、三看御妹……”的“烂褡逼”口中或者“戏牌”上,了解当天晚上演啥戏。当时,由于早在解放初期,中市的“大华戏院”就已经是危房而停办,因此,只能到十景塘畔的“国乐剧场”看戏,当时进入剧场前,先会花3分钱买一包“邋遢阿金”的南瓜子或者葵花子,到了戏园子里面,可以花2分钱叫一杯“茶水”,茶倌会拿一杯茶和一根铁丝圈给你,就插在前面靠椅后背的小孔里,还时不时地会过来续水。我清晰地记得,乌镇人最喜欢看越剧,称之为“绍兴戏”,然后是京剧、沪剧、黄梅戏、还有锡剧、昆剧、宁波滩簧、湖剧…… 譬如有:梁祝、豪姑塔、半把剪刀、碧落黄泉……等。然而,到了1985年,乌镇国乐剧场改建为“乌镇影剧院”,时常放映一些武打片和战争片……就这样,“看戏”,慢慢地淡出了乌镇人的生活和视线,再后来,这国乐剧场承包给了私人做舞厅和KTV,直至近几年改造成社区和老人活动中心……从此以后,去“戏园子”和“剧场”看戏,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2012年,乌镇旅业总裁陈向宏先生提出:乌镇旅游业要走“文化复兴”之路的理念,并投巨资建造了在国内外鲜为人知和罕见的“乌镇大剧院”,同时,又恢复了国乐剧场、复建了沈家戏园、翻造了蚌湾、秀水廊剧场、改建了水剧场等7大戏园子和剧场,并于2013年,会同赖声川、黄磊、孟京辉、田沁鑫等国内一流的戏剧大师和名流,发起和举办了首届“乌镇戏剧节”。一眨眼,5年过去了,“乌镇戏剧节”也5周岁了,“乌镇戏剧节”从首届戏剧节人们的不屑、茫然、质疑……中,一路走过5个春秋,到了今年国内外游客和戏迷朋友的认可、追捧、甚至是趋之若鹜,不得不承认,“乌镇戏剧节”成功了,乌镇的“文化复兴”之路走对了,这个以“戏剧”为主创的“文化产业”,非但担负起了乌镇旅游业的创新和开拓,更是承载起了乌镇、中国、乃至国际戏剧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