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回忆录》#——
(2012-11-19 07:38:09)
标签:
杂谈老百姓 |
#《田埂回忆录》#——《鲜鱼》:记忆最清晰的要算每天清晨和傍晚,在西栅河里摇过卖新鲜鱼的“划子船”,卖鱼者用乌镇土话高叫“网鲜鱼”哦!叫声清晰,余音遥远。他的小渔船3个隔舱,前面的小舱有个小洞,养鱼时与外面河水相通,不停地把舱中的水换成“活水”,不用时用木塞塞住。居民闻声开窗买鱼。
#《田埂回忆录》#——《野菱》:乌镇地区的菱角各种各样,有像南湖菱没有两角,有像上海地区的“红菱”红色的、两旁有小角,还有两边像牛角那样翘起双角的环桥菱,而另外有一种两边有刺,中间再向两旁凸出长有角状,有点像四方形的菱。如果再细一点我们就称之为“野菱”。这菱无论是生吃还是老了煮熟吃,味道极好,可惜现在不多见了。
#《田埂回忆录》#——《样板》: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我自己设计的配电间和一字儿排开的9块配电屏,采用:铝电排、空气开关、热过敏保护器、过电流继电器等,得到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三电办”好评,成为乌镇企业的配电房的样板,许多企业的设备科长及电工都来参观取经。为此到年底,得到了一个先进工作者。
#《田埂回忆录》#——《配菜》:我继父是德清新市厨师,民间把“厨师”说成吃“油炒饭”的。一直在湖州市善琏、含山等地担任饭店的主厨。退休后回乌镇,常常跟我讲本地菜系和地方小吃的特点,有一天突发奇想,他买来各种生菜,通过他的半成品加工,做成一个个“配菜”到西栅闹市区去卖,谁知生意好的出奇,譬如有:鱼丸、贡丸、苏肠、素鸡素爆鱼、三鲜、蹄筋……等。
#《田埂回忆录》#——《掌勺》:由于父亲是退休厨师,名气一传出,许多民间的婚宴常常请他掌勺,我平时也喜欢烧菜,只要有空,我一定随父到农村或者街坊帮助烧菜。甚至企业里的员工家有个婚丧喜事,我可以担任掌勺师。所以,譬如过去乌镇的保证菜系是:四冷盆,十二热炒、八大菜,两点心,两水果等,我是如数家珍。
#《田埂回忆录》#——《销售》:乌镇轴承厂所生产的轴承,基本上销往国内许多小型农机商店,在农用物资紧缺的年代,销售倒不成问题,关键是国内大型轴承厂配件的采购,我曾经去过瓦房店轴承厂,洛阳轴承厂、上海中国轴承厂、杭州轴承厂等大型厂家采购。从表面上看出差很幸福,其实当时所有的装运等,都是靠自己两只手。
#《田埂回忆录》#——《凄凉》:时间转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慢慢走出物资匮乏的年代,靠国内许多大型轴承厂的配件进行轴承组装,已经在市场上没有过高的份额。而企业生产的电风扇,也因为本地区许多正规的电风扇企业崛起(如嘉兴海鸥、杭州乘风等)。库存积压严重,企业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田埂回忆录》#——《工友》:企业一批千奇百怪的工友,有:动辄搬出湖州县委副书记的小阮、一口气能吃一斤不放油面条的小殷、一天到晚烟不离口的阿云、到别人家地院里“拣”鸡蛋的阿彭、死不认错的阿祥、讲不清道理的徐女士、筹备轴承厂的老原、与我蛮谈得来的黄姑娘、人缘蛮好的菊芬和朱毓英、工作勤快的劳碌命、人称嗲婆的月琴……等
#《田埂回忆录》#——《组织》:担任企业电工期间,镇上“三电办”成立了“电工协会”,由于我会说点电工原理、画几张电气线路图,以及当过老师,因此成为电工协会“理事”,同时当上新电工培训班的老师,经常为企业的青年电工上课、讲解。为此,还拿到过先进和外出千岛湖旅游过。恐怕这就是我跨出校门参加的第一个“组织”。
#《田埂回忆录》#——《支援》:由于电工技术尚可,因此,本地有许多新建企业的电器安装等,都由电工协会担纲,譬如乌镇的运河丝厂,就是我与同行和一些学生共同设计安装,还有许多诸如电气安全检查,电器整改等,都由我们电工协会出面,而尽管劳动大家会得到一点补贴,在当时来说,一天有几元钱的收入,大家可高兴哩。
#《田埂回忆录》#——《懒散》:当企业一旦进入工资拖欠,资金链断裂,工人的士气可谓是一落千丈。到1990年左右,企业进入了一个个困难期,厂长要营销员催讨应收款,日常开销常常是后压,独生子女费也常常要拖欠,工人上班也是早九晚三,许多工人想办法做点私活,或者已经在寻找出路,整个企业已进入懒懒散散的境地。
#《田埂回忆录》#——《借用》:1990年4月30日,我被乌镇三电办及镇有线电视筹备办公室借用到“乌镇有线电视筹备组”,筹建全镇的有线电视,那年我正好40岁。突然想到年轻时在农村教书,如今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的父亲曾经为我“称骨算命”,说我40岁开始时来运转,如今想起来,不知道是准还是巧合。
#《田埂回忆录》#——《转折》:1990年4月30日,由于我有一定的电工知识和技术,开始筹备乌镇有线电视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人生转折点。我从西栅的企业电工间来到了市中心的镇政府有线电视筹建办,从每天工作5、6个小时,到每天12个小时连轴转,从每天围着家务事,到每天家里不见人,我从工作性质、频率、强度等方面,都是一个转折点。
#《田埂回忆录》#——《机密》:在1990年,有线电视(也称闭路电视)还是个新鲜词,担任设计的是市广播电视局专门的一个机构。当时到乌镇来指导的工程师十分神秘,常常自己在图纸上看看,再与我们说说,随即马上把图纸卷起来。我与几位同样参与筹办的人说,如此神秘,有点“苏联专家”的味道,我们应该自己搞清楚有线电视是啥东西。
#《田埂回忆录》#——《丈量》:要在乌镇全镇建立有线电视网络,第一步必须是测量全镇的距离,我们每天拿着绳尺,来回于全镇四条街及中市区、小巷、河道和附近农村,按照距离和方位,设计出有线电视的线路走向,主干线、分支线干和支线的方向、大概距离、及沿途需要多少个放大器的数量。
#《田埂回忆录》#——《网络》:1990年下半年,全镇抽调了12名骨干力量,已经10多名农村线路工,分成4个组,开始在全镇氛围内拉钢丝,架电缆,立电杆、安装放大器,建设有线电视网络。我担任线路设计和施工指导。而这个施工指导并非在办公室可以完成,必须是现场绘制图纸,分配信号,同时确定用什么型号的分支器和分配器,确保用户信号基本平衡。
#《田埂回忆录》#——《关子》:按照筹备组的分配,市里的几位专家负责主干线的设计,我们负责分支线的设计和监督施工,谁知我们这群人最不安分,常偷偷的分析专家们设计的图纸,测算从机房出来的信号,如何通过分支器、分配器进行信号调控而进入用户家,没多久,我们终于明白的其中的道理,也把专家的“关子”偷来了。
#《田埂回忆录》#——《信号》:其实有线电视最关键的是确保信号来源以外,就是保证信号平衡进入用户家,专家口中的“DB”,就是信号分配值,譬如从机房95DB左右的高信号值,通过分支器级级下压到72DB左右进入用户家,这样,电视信号既没有雪花点,也不会有高信号扭曲。而到末级信号低了,需要用放大器将其增高。
#《田埂回忆录》#——《遍访》:我今天对乌镇的熟悉,其实还有一个历史遗留给我的优势,我担任全镇有线电视用户手册的建档,几乎走遍了全镇所有的角角落落,东栅到三里塘小乌镇,南栅到毛竹仓库茶亭头和船寮,西栅到高桥外水和茧站,北栅到白娘子桥、水泥厂宿舍,因此,哪里的房屋有什么特色,哪里有什么别致的居住,可以说我都成竹在胸。
#《田埂回忆录》#——《爬杆》:别以为我筹备有线电视做文职工作,在整个筹备中,其实我什么都干,特别是安装放大器时,都必须由我们自己上去调整信号平衡、信噪比,如晚上某区域发生故障,也必须自己爬杆检查。记得有一次用脚扣和保险带爬一根12米水泥杆,到了上面不许笑掉了一只脚扣,只能叫同时扛来梯子下干。
#《田埂回忆录》#——《铁塔》:一个有线电视站(台),关键是要建一个高高的电视接收塔,1990年时,全国没有几个上星的电视台,乌镇接收电视信号,主要由浙江电视台转发送的6频道(中央电视台)、4频道(浙江电视台)、以及8频道(上海电视台),而且信号常常不稳定。为了测试信号,有时候我也顺着铁塔旁边的脚钉爬上50米左右的高铁塔。后有卫星接收的是边远的省市电视台。
#《田埂回忆录》#——《机房》:有线电视也需要机房,或者称之为“前端控制室”,需要把铁塔上天线和卫星接收器接受下来的信号,调制成频道信号,通过各频道调制器的频率设置分送各个频道中,有线电视用户就可以接受到相应频道的电视节目。1990年年底,我们就建造了属于本站的机房,就在当时镇政府后面的吴家浜。
#《田埂回忆录》#——《拼搏》:别以为“拼搏”两字出于现代,其实在筹建有线电视期间,真可以用得上“拼搏”两字,所有的筹建人员基本上都抛开了家庭事务和个人的休息,日以继夜地工作,为的就是在当年年底必须开通镇区吴家浜一带的有线电视作为样板。白天大家分别在全镇四栅架线,晚上开会商讨。
#《田埂回忆录》#——《开通》:1990年年底,终于开通第一批大约200户居民的有线电视。然更烦恼的事接踵而来,大部分居民根本不知道有线电视的使用和调试。于是,白天安装,晚上挨家挨户地帮助居民调试电视剧,常常要到晚上11点过后才能回家,我特意查看过考勤表,我在1年多时间里全勤,没有休息一天。
#《田埂回忆录》#——《报修》:1990年和1991年的两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在为乌镇居民调试电视剧。许多用户不知道有线电视插口有两个,一个的电视,一个是调频,往往插错了就电话报修。有的电视机是老式的,没有增补频道因此而收不到电视而报修。有的用户因自己擅自私接乱拉多个房间而报修。
#《田埂回忆录》#——《仪器》:在当年,检测有线电视信号的只有一个叫做“强场仪”的仪器,铁壳外面还有一个袋子,很沉,每天背着它奔东楼转西楼,有时候一口气奔好几个5楼,真的是累的要死。检测是将插头线插入用户家的终端用户盒,如果信号在70个DB左右算是正常,否则又要检修。大概在2年后,强场仪终于有了晶体管和数字式。
#《田埂回忆录》#——《电钻》:现代人恐怕不知道1990年时,在墙上打个穿线孔有多难,当时只有电钻,要把直径12MM、长240MM的钻头打穿墙体,在没有冲击功能的情况下,人又是站在梯子上,需要用足全身力气方能穿孔,我最怕的就是钻孔。后来有了冲击电钻可方便多了,而如今又有了电锤,真的是发展了。
#《田埂回忆录》#——《奔波》:虽说我在筹建乌镇有线电视,轴承厂的电工业务也有徒弟,然而遇到疑难杂症,我还得回厂,有时候晚上调试有线电视刚刚回家入睡,又被企业叫去维修,甚至有时候企业会叫人到有线电视办公室来寻我。没办法只能去,因为我仍旧在拿企业的基本工资。
#《田埂回忆录》#——《补贴》:大概在半年后,镇领导看到我们如此辛苦地日夜奋战,尤其是星期天和晚上,以加班的形式发放一定的补贴。于是,有线电视才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考勤,也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而我则兼职了考勤和补贴制表人,每个月底,将考勤表及补贴表一并上送镇领导审批发放。从此,我们有了额外收入。
#《田埂回忆录》#——《办公》:1990年有线电视第一个办公室是在中市河西岸原镇政府三电办公室,后来施工开始人也多了,就转到如今新华路吴越旅馆后面3楼的一间属于乌镇建材商店的套房里。大概在年底,吴家浜新村的两间半有线电视机房建成,则搬入机房,楼顶是卫星接收器,二楼是机房,底层是办公室。我是最里面朝南的位置。
#《田埂回忆录》#——《开通》:乌镇的有线电视全镇区开通大概是在1991年底,1992年开始向农村延伸。乌镇刚刚开通有线电视只有1200多户,第一批全镇开通也只有2000多户,许多居民还都是持观望态度。一直到所有居民表示,有线电视确实不错,频道多而且清晰,比自己家立的天线要好得多,才慢慢发展起来。
#《田埂回忆录》#——《规范》:一直到1992年初,乌镇有线电视站才真正规范起来,成立了财务、技术、线路、机房组。同年下半年又成立的新闻组,我担任新闻组负责,其实全组就我一个人,并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的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培训。
#《田埂回忆录》#——《新闻》:1992年10月,有线电视站购进看第一台摄像机,我成为乌镇最早的电视摄像人,也是电视台最早的特约记者。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当时市电视台记者到乌镇采访,扛的是老式“背包机”,一人拿着镜头机摄、一人背着装有带子的机芯紧跟、还有一人打灯光。而我最早的M1000算是一体机了。
#《田埂回忆录》#——《报纸》:有了电视新闻素材,也等于有了报纸新闻题材,记得最早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是在1992年,与如今的市交通局长王利浩@菊乡报长 (时任市委报道组)联手,报道了乌镇一九旬老人无私捐款的事迹。从此,我在常常在电视、报纸上时有发表,真正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田埂回忆录》#——《主持》:自从有了摄像机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做乌镇新闻,于是,我们开辟了乌镇频道,专门播放乌镇新闻。而我则是自己摄像、自己编辑、自制背景、醉后是自己主持,我的“乌镇普通话”在当时可以说是“风靡乌镇”,许多老乌镇人都看到过我主持的乌镇新闻。而乌镇新闻成了全市最早,也最有特色的自制新闻版块。
#《田埂回忆录》#——《收徒》:1993年开始,当自制的《乌镇新闻》在老百姓中有了口碑后,新闻节目从最早每周一档改成每周一、三、五三档。别看一周三档新闻,每档大约20分钟,整个工作量很大,我常常是忙得连轴转。于是,我招收了电视节目主持人
也是在有线电视的第一位徒弟潘丽萍。她非但扮相好,普通话准,最大的特点是记性好,许多现场新闻出镜,总是一次搞定。
#《田埂回忆录》#——《男徒》:大约在1994年前后,乌镇有线电视台与乌镇广播站合并,我任副站长,分管新闻。于是我又收了在有线电视的第一位男徒弟林海,他担任摄像和撰稿,而我则专门编辑和把关。林海人很勤快,悟性也好,最大的特点是身体好,肯吃苦。他除了新闻摄像外,还担任了有线电视站创收——新婚摄像。
#《田埂回忆录》#——《遍访》:自从收了一男一女徒弟后,我做乌镇新闻是如虎添翼,除了本地新闻基本揽下以外,我很早就开设了《他山之石》和《周边新闻》两大板块,我带了学生到过嘉兴地区及湖州地区的许多乡镇及古镇,譬如海宁路仲、平湖莫氏庄园、南浔张石铭故居等,把这些地方的民俗民风交流给乌镇百姓,很受欢迎。
#《田埂回忆录》#——《快速》: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自从乌镇率先开设了《乌镇新闻》后,凡是发生在乌镇的新闻,本地记者总是最先到达现场,尤其是半夜发生是突发性新闻,我与徒弟林海两辆摩托车,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到第一手影像资料。其中乌镇发现一个“四穴墓”一稿,由嘉兴电视台胡柏林转送了上海东方台。
#《田埂回忆录》#——《值班》:在桐乡全市有线电视工作中,乌镇又是第一个倡导“晚上值班”制度的单位,关键是考虑到如果群众的有线电视故障了,当晚什么也看不上。于是,我们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按照一个机房、一个外线维修的设置,统统排表轮流值班。在当时这样的服务理念,非但得到了群众拥护,更是一个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提升。
#《田埂回忆录》#——《转正》:到1992年底,有线电视站开始定编,而参加有线电视筹备的有15人左右,都是从各单位抽调过来的,编制只有7人。而此项工作由镇党委和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考察。就这样,按照领导对筹备人员的业绩考核和群众的口碑及实际工作需要,我与其他6位同时正式从二轻企业转入广电界。
#《田埂回忆录》#——《培训》:进入广电系统后,参加市委组织部关于党建宣传及摄像知识、技巧等培训,给我最大启迪的是宣传纪律方面的培训,我称之为6条“高压线”,稍有不慎就出大事,即:1、中央领导无小事。2国家政策无小事。3、民族报道无小事4、宗教报道无小事。5、群体上访无小事。6、涉外涉台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