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回忆录》之八
(2011-07-09 13:54:48)
标签:
杂谈 |
《田埂回忆录》——《蜗居》。告别了学校,告别了同学,我在家里蜗居了整整半个多月,常常坐在天井里,如井底之蛙般地仰望着头顶的一片天,默默地想象着同学们一起复习,一起中考,一起下课玩耍的情景……不由得常常痛哭失声。虽然说我这个16岁的男生也应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想到今生今世要告别学校,远离读书,确实是常常悲从中来。
《田埂回忆录》——《跑乡》。辍学在家半个多月,整天闷闷不乐。舅舅是挑货郎担的,每天挑着香烟、糖、萝卜干、麻花、油条等走村串户,行走在附近农村里。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跟舅舅去农村走走。于是,随舅舅从西栅开始,走横塘、毛家桥、施浩、石灰桥、神农、达井里等农村,每到一个村坊上,就啦开嗓门叫了起来:“香烟唠糖咯……”还真奇怪,在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样2分、3分的生意,照样蛮好。
《田埂回忆录》——《冰棍》随舅舅的货郎担跑了大概一星期的乡以后,突发奇想,想自己到农村去卖冰棍。于是就找来过去民间所说的“洋肥皂”木板箱,里面衬上旧棉花,再在外面钉上旧布,再钉上一跟被带,然后到镇上饮服商店买了糖水冰棍,到农村里去卖。谁知挣钱哪有这么容易,由于只有16岁(虚岁)的我力气小,根本无法把冰棍箱背到农村,只能在西栅近郊的御园里、钮家埭等地转悠,不到下午,冰棍已经开始融化,只能作罢。
《田埂回忆录》——《求职》:离开学校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找工作,仿佛当时没有“童工”这个概念,当时的我只有14足岁,但母亲已经在帮我四处找工作。当时安排工作是由镇政府文书办,不知道母亲走了多少次镇政府,也不知道母亲哀求了多少领导,更不知道向文书说了多少恳求的好话,但一个家庭妇女有多大能耐,换回来的就是母亲的唉声叹气。
#《田埂回忆录》#——《辞退》:在家一个月,好不容易镇政府给了一份工作,到县桥梁建筑队报到。记得当时与乌镇奎林、小陆等,拿了介绍信一起去县里报到,到了桥梁队,那里的人朝我们大笑起来:“在我们这里工作,需要在河面上把上百斤的枕木托过头顶,安装大型枕木架的,你们几个不满16岁的小孩子行吗?”结果,发了我们每人2元钱“辞退”了,这2元钱也算是我辍学后的第一份工资。
#《田埂回忆录》#——《工作》: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打药水”,当时镇上有一个“爱卫会”,需要几名整天背着“敌敌畏”药水的人员,前往镇上的阴沟、厕所、老百姓家的天井等地方喷洒药水。记得当时我背着一个紫铜的药水桶,每天巡走在乌镇的大街小巷,提着原汁的敌敌畏,先按照比例进行稀释,再一手压着旁边的杠杆手臂,另一手喷洒,弄的满身满手的敌敌畏味道。
#《田埂回忆录》#——《马桶》:谁知道,就这洒洒敌敌畏药水的工作也好景不长,后来我们5个洒药水的人全部归环卫所接管,所领导提出要我们先去倒马桶锻炼,分别为2个我们这般的年轻人抵一个正式环卫工人,就这样,我被分配到南栅老街,每天清晨3点就起床,到环卫所把“粪船”摇到老街上的河埠口,再家家户户地上楼邻或端马桶,在船上把倒尽并清洗,最后将马桶放置在各家门口,揭开半个盖。